雍正时期湘桂走廊水陆驿道的复原与考察

雍正时期湘桂走廊水陆驿道的

复原与考察

作者简介

宋健,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历史政治地理研究;黄忠鑫,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和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湘桂走廊是位于南岭之间、连通湖南和广西的狭长通道,也是官方水陆驿道必经之地。全州一临桂段是湘桂走廊的核心部分,其中的灵渠自古便是由中原通往岭南的交通要道,连接了湘江与漓江两个流域。雍正时期,全州至临桂的驿道分布着驿、铺和塘三种驿站,驿分布在州、县城中,塘多分布于水上驿道,铺多分布于陆上驿道。总体上是驿少而塘、铺较多,塘、铺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密切。水陆驿道大体呈现平行分布格局,交汇之处通常形成较大的市镇。

关键词雍正时期 湘桂走廊 驿道灵渠

邮驿在中国古代的交通运输、信息传递、地方管理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中国古代的邮驿制度在盛清康、雍、乾三朝发展到高峰。关于清代邮驿制度的研究,主要有楼祖诒《中国邮驿发达史》(,刘广生、赵梅庄《中国古代邮驿史》,臧峠%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刘文鹏《清代驿传及其与疆域形成关系之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整理了清代邮驿制度的基本框架,界定了一些基本概念,为各个地区邮驿体系的具体研究奠定了基础。

清代的广西位于西南边陲,同时面临边疆问题与民族矛盾由于地形比较复杂,其邮驿体系水陆并行,军塘较多,颇具特色。关于清代广西邮驿体系的研究,有张小亮《清代广西邮传体系考略》④及廖红标《明清时期广西对外交通发展研究》⑤等论文。他们对清代广西邮驿体系的基本面貌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广西递铺、军塘较多的特点。

清代广西的首府是桂林府,临桂县是其府治,由临桂向北,经灵川县、兴安县通往全州,再向北进入湖南的这条通道,即湘桂走廊这是清代由内陆通往广西的重要通道,著名的灵渠、严关便在这条通道上,官员出行、行伍调度,市民来往、货物运输,都需要经由这条通道。

雍正时期的《广西通志》《灵川县志》等方志记载了广西诸府、州、县用于邮驿的驿站、递铺和塘汛,以及它们之间的道里距离,是研究这条驿道的重要材料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及这些志书的基础上,分析和比较各种志书记载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对雍正时期广西全州一临桂段的水陆驿道进行复原研究,结合实地考察分析驿道路线、驿站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一 全州一临桂县水陆驿道的分布

将全州与临桂县之间的陆路驿道、水陆驿道以及两条驿道上的驿站都反映在地图上,可以更直观地展现全州一临桂驿路的面貌,对研究其驿道特点及驿站分布都有所裨益这项工作主要有材料的选取、驿道路线的确定及驿站的定点三个步骤。

(—)方志记载的比勘

雍正《广西通志》、雍正《灵川县志》、乾隆《兴安县志》、乾隆《灵川县志》、乾隆《全州志》、嘉庆《临桂县志》均对驿站有所记载。雍正《广西通志》记载了全州一临桂水陆路线的基本情况:

陆路:全州一花红铺一硃塘铺一脚山铺一赤兰铺一白沙铺一咸水铺一板山铺一烈水铺一石梓铺一光华铺一唐家司铺一兴安县一严关铺一塘堡营铺一白竹铺一大溶江铺一,3溶江塘一4鱼卡腰塘一甘奢铺一灵川县一善政铺一甘棠铺一禾稿铺一乌金铺一临桂县%

水路:全州一茅埠头一平山塘一炭蓬塘一东桥铺一贺家塘一兴安县一大埠塘一千秋峡腰塘一峡背塘一灵川县一富垣塘一双潭塘一白)潭塘一临桂县。

《兴安县志》《临桂县志》与《广西通志》的记载基本相同,但两部《灵川县志》和一部《全州志》的记载与《广西通志》颇有不同《灵川县志》较《广西通志》,北路少一鲤鱼卡腰塘,小溶江塘改为小溶江铺,千秋峡腰塘改为窑门塘;南路多一县前铺和一倒风潭塘。(《全州志》有一州前铺,承担驿道中枢职能,咸水铺改为咸水司,石梓铺改为光华铺,水路茅埠头改为茅埠塘,平山塘改为平山渡,少一炭蓬塘,多出江口、建安司、界首三处。

这些矛盾表明,雍正、乾隆时期这一区域的驿站配置或时有变动,或含混不清其中雍正《广西通志》与雍正《灵川县志》年代相近,内容却不同,可能是由于《通志》记载的是省级或府级文书传递时使用的驿站,而《县志》记载的是灵川县文书传递时使用的驿站由于雍正《广西通志》的记载经过了整合,相对完整,今采之以为底本,另外四部州县志则作为补充。

(二) 驿道路线走向的确定

自全州至临桂的水上驿道比较容易确定,即湘江一北渠一南渠一灵河一漓江的水上航道。这条航道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即由全州至贺家塘段为湘江主泓道;由贺家塘至大埠塘段为灵渠一灵河段,由人工开凿的灵渠运河以及流量较小的自然河流共同组成;由大埠塘至临桂县城为漓江主泓道。

自全州至临桂的陆上驿道,基本与现在的322国道重合将陆路驿道上的驿站进行定位后发现,它们均分布在现在的322国道沿线又参考民国《灵川县志》的舆图①、台北中研院藏民国20年和民国30年绘制的桂林地区地图、美军1954年中国大陆地区军用地图等,均可见当时的公路与现在的国道重合又考虑到古代重要交通路线具有较强的延续性,故可以基本判定清代全州一临桂的陆上驿道为现在322国道的前身。当然,在个别细节上,两条道路存在差异,后文将对这些现象做出说明。

(三) 驿站地名的确定

驿道沿途有各类驿站几十个,需要在现代地图上进行定位。有一些驿站、驿站所处村镇的名称得以保存,如全州县咸水镇、白沙铺、赤兰铺等另一些可以在方志舆图、近现代地图中找到,如兴安县唐家市、大溶江镇等。此外,笔者还对塘市和大溶江镇进行过实地考察,今塘市村的位置远离湘江,而古塘市就坐落于湘江边。今大溶江镇在漓江东岸,而古溶江市在漓江西岸,至今被称为老街唐家司铺应在湘江边的古塘市,大溶江塘应在漓江西岸的古溶江市。以上工作完成后,可以绘制出“雍正时期全州一临桂水陆驿道图”(见图1)。

二 全州一临桂县水陆驿道分析

图1雍正时期全州一临桂水陆驿道图

依据全州一临桂县水陆驿道图,对比陆上驿道(以下简称“陆道”) 和水上驿道(以下简称“水路”)两条驿道,可发现这两条驿道的分布规律和一些特殊现象。

(―)陆道与水路大体平行布局,陆道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位于水路的西北侧,仅有兴安县城例外

就地形而言,湘江、漓江的西侧、北侧地势比东侧、南侧更为平坦开阔,与山脉的距离更远,有更多的聚落,也更有利于陆路交通的建设和运行。较为特殊的是在兴安县城周遭路段,陆道南跨水路,经过县城之后又马上折回水路的北侧。沿线的其余三个县城均与之不同。全州、灵川、临桂均位于河流的西、北侧,仅有兴安县位于水路的南侧。这是由灵渠的修建所造成的灵渠的开凿,基本遵照工程便利之需;而兴安县城的选址,则首要受到灵渠工程的影响,与其他三县受自然河流与地形的影响不同,故呈现不一样的特征另外,灵渠是人工运河,水量较湘江、漓江小很多,河道也比较窄跨越灵渠相对容易些,所以陆道会尽量避免跨越湘江、漓江,而选择跨越灵渠。

(二) 陆道并非紧靠水路分布

湘桂走廊两侧多为丘陵山地,唯有中间地势较低,便于通行湘江、漓江的河谷便是地势最低处但陆道并非沿河而行,其原因有四。第一,河流本身承担着交通运输的作用,如果陆道也沿河流而行,功能有所重复距离河道较远的聚落,则难以沟通,需要开辟陆道将它们连接起来第二,河流涨水或发生洪水时,沿河的道路可能会被淹没,或泥泞不堪,难以通行,所以道路选在距河流较远处。第三,这段水路沿岸并不都是平地,在有些河段,两岸夹山,地势陡峭,并不适合陆路的建设。全州城西南约十里处、兴安县古严关一带、灵川县北部地区都是这种情况第四,河流有较多的自然弯曲,陆道如沿河流而行则会徒增长度于是陆道裁弯取直,直接连接各个聚落。

(三) 陆道与水路的交汇处往往形成较大的城镇

全州、兴安县、灵川县、临桂县的治所都位于水陆驿道上。州县治所是信息传递的起点和终点,也是最重要的补给点,其重要性无须多言除了这些州县治所,还有一些地区兼有水路与陆道之便这些水路、陆道的交汇处,平时有水陆两条路线的交通之便,在水路枯水或淤塞时又是水陆转运的关键节点,具有发展为市镇的良好条件,地位十分重要由北向南,水、陆两道在全州分离,到石梓铺附近,两道逐渐靠拢明清时期兴安县的大镇一界首就位于这一段的水陆驿道之间(见图2)

图2 界首老街及道光年间的修建路桥碑刻(2018年6月8日笔者摄)

界首位于兴安县北四十里,是兴安、全州、(阳、资源四县交界之地,是桂北四县的区域性商贸中心,有“千家之市”之称,也是兴安县最大的市镇。老街始建于明末清初,长约500米,街上的商号曾经盛极一时。现在老街上的古骑楼大都保存完好,许多传统风格的药店、杂货铺、旅社、裁缝铺、榨油坊、土法酿酒厂等也随处可见。在一些铺面前的廊柱上,还留有诸多老字号铺名。唐家市,又名唐家司明代因其地处水陆要冲,于此设置巡检司清代,唐家司是湘江上的一处重要市镇据日本东亚同文会于1917年完成的(中国省别全志·广西卷》记载,当时的唐家司非常繁荣,为兴安运河水浅,行舟困难时,水运货物转为陆运的重要节点。②现在,随着水运的衰微,唐家司沿湘江的码头已经衰败,居民内迁至公路北侧通过实地调查,仍可发现湖南会馆及航运残碑(见图3)。

图3 唐家司的湖南会馆遗址及道光年间航运规约残碑(2018年6月8日笔者摄)

经过兴安县城后,逐渐与水路分离,在白竹铺一带又与水路相邻但此处地位并不十分重要,没有大的市镇形成,也没有巡检司设置这是因为此处的河道是灵渠一灵河段,河道狭窄,水路转运能力十分有限继续向南,经过灵河与大溶江的交汇处,河道水量较大,大溶江市这个大镇就位于此处在枯水;或水路淤塞时,从全州经湘江往南,在唐家司上岸的货物,经过陆路运输到大溶江市,再从这里下水,反之亦然。

(四)陆道有两处改道现象

一处是溶江镇清代的大溶江市位于大溶江西岸,与现在大溶江东岸灵河旁的溶江镇不在一地(见图4)这一点可以在民国《灵川县志》舆图、台北中研院藏民国20年和民国30年绘制的桂林地区地图、美军1954年中国大陆地区军用地图等多处得到证实。现在溶江镇的镇中心在大溶江东岸,与大溶江距离较远,但大溶江西岸的街区被称作“老街”,就是古代大溶江市遗留下来的名称。1954年地图中的公路,在古代大溶江市的东边贯穿大溶江,但现在的322国道在古代大溶江市北边贯穿大溶江(见图4)。此外,大溶江古镇的衰落与今镇的兴起,是水运衰落及铁路兴起的结果。

图4大溶江驿道示意图

另外一处是严关古严关位于今兴安县严关镇东南,关墙、关门遗址尚存乾隆《兴安县志》:“严关在县西南十七里,两山夹立,中间一路,为通省咽喉之区前人于此设关守险崇祯戊寅奉文修筑城垣、关楼监造灵川县知县程克武,督工灵川县典史陈正谊,并镌名关门石上。”(可见当时严关就处在通省咽喉大道上经实地考察,仍然可见崇祯碑刻保存在严关门洞的墙壁上(见图5)但现在的322国道并不经过严关,而是在其南面另开一道,与严关相隔300多米(见图6)严关的关门非常狭窄,在古时足够使用,并且更利于防御,但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狭小的关门无法满足交通要求,只能选择拆除关门或重开一道(见图7)可能是出于对严关古迹的保护,第二种方案得以实行。

图5古严关城门内侧的崇祯重修碑刻(2018年6月8日笔者摄)

图6严关驿道示意图

图7古严关城门(2018年6月8日笔者摄)

三 全州一临桂水陆驿站分析

观察雍正时期全州至临桂县水陆两条驿道上设置的驿站,结合方志中关于驿站和塘汛的记载,可以归纳出塘、铺形成和演变的过程,总结出各类驿站的分布特点

(―)驿、塘、铺之别

全州一临桂驿路上的驿站,按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三种:驿、铺和塘驿,是清代多种邮驿组织形式中的主体和基本形式,它的主要任务是传递信息,迎送使臣和运送官物驿通常设于县城,每驿的驿夫通常有几十至上百名。据张小亮统计,清代广西只有19个驿,其中桂林府有7个,而全州一临桂驿路所经的四个州、县均设有驿,这条驿道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铺,又称递铺、急递铺,是传送普通公文的通信组织,地位次于驿铺在明代就已设置,叶子奇《草木子》卷3下:“传命,陆有马站,水有水站州县凡十里立一铺。”顾炎武《日知录·驿传》卷10:“今时”里一铺,设卒以递公文”塘,是清代设置的有兵驻守的小辖区,本是地方治安管理单位,为最基层的驻防单位,也具有驿站性质。

据乾隆《全州志》载,每一铺站设有铺司2~4名,其他邻近地区的建置应与之类似嘉庆《临桂县志》则在《兵制》记载了各塘的兵数,每塘有3~5人。虽然驿道上负责邮驿的塘与军事体系内负责守御的塘稍有分化,但二者在建置之初并无差别,3~5人也基本能代表驿道上每塘的塘兵数。

这条驿路上,有全州城南驿、兴安白云驿、灵川大龙驿和临桂东江驿4个驿站雍正《广西通志》凡提到驿站,只会与其他驿站相连,不会出现驿站与铺、塘相连的情形,如“大龙驿,南至临桂县东江驿五十里,东北至兴安县白云驿八十里”。反之,凡是提到塘、铺交通处,只会与其他塘、铺相连,而不会与驿站相连《全州志》更是出现了一处“州前铺”(,该州大部分塘、铺与州前铺相连,如“西路花红铺去州前十里,珠塘铺去州前二十里,觉山铺去州前三十五里”等可见,驿站与塘、铺并不属于同一系统。

驿站是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交通服务的。乾隆帝曾下谕:“各省驿站原为驰递紧要公文而设,并不许地方官擅行轻动。”根据文献材料与实地考察,可以发现这些驿站基本分布在城门与大江之间,陆路与水路交通都十分便捷如临桂县东江驿,在其城东北漓江旁,今有驿前街;兴安县白云驿,在万里桥北,即灵渠旁而且驿站的人员与马匹的设置都远超塘、铺,足见其受重视的程度塘、铺则主要负责地方内部的交通,如省、府、县公文的传递递铺网是地方性网络,由县(州)管理,以县(州)前总铺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

(二)塘、铺的形成过程与分布差异

从全州至临桂的陆道上有20个为铺,2个为塘;水路上有9个塘、1个铺,以及1个茅埠头(似乎不是驿站名)但乾隆《全州志》载茅埠头为茅埠塘,也可将其作为塘来看待所以在这段驿道上,陆道上的驿站绝大多数为铺,而水路上的驿站绝大多数为塘这种陆道以铺为主、水路以塘为主的模式,在广西并非通例除此四县(州)夕卜,广西其他地区的驿站大多不符合这种规律,仅有梧州府容县、藤县亦如此。

从全州至临桂的陆道上既有驿铺,又有军塘乾隆《兴安县志》之《塘汛》列有光华铺塘、唐家司塘、三里陡塘、严关口塘、塘堡营塘、白竹铺塘、大溶江旱塘七个陆路塘,而《驿站》列有光华铺、唐家司铺、严关铺、塘堡营铺、白竹铺、大溶江铺六个陆路站铺两者的重叠性非常高从命名上看,塘的名称常为“某铺塘”,是以铺来命名塘,可见铺的设置早于塘如前文所述,明代驿道上就有铺的设置,而塘汛则起于清初从职能上看,《驿站》中不列这些军塘,它们主要负责兵防治安和紧急公文的传递,一般邮驿事务则由递铺承担。

这条陆道上负责邮驿的小驿站大部分为铺,但有两处为塘,属于例外这两个塘都位于灵川县北,即小溶江塘与鲤鱼卡腰塘,彼此邻近这个位置也正好是全州至临桂整条陆道上地形最为崎岖、道路最为险要的一段与之平行的水路,两岸夹山,也十分险要。乾隆《灵川县志》:“邑自开治,倚此山为屏障,故名北障山。俗因其高,又谓之百丈山。”这段驿道就是依从北障山的东麓而行的塘相较于铺,军事性更强,塘兵较之铺卒更为健劲。铺卒传递公文需用步行,而这段山路地形险要,道路崎岖,坡度较大,行走不便,所以以塘代铺,负责邮驿事务。

从全州至临桂的水路上几乎都为塘明代在陆路上设有驿站,另外约十里设一铺,在水路上仅有驿站而无铺清代在水路沿线设置的塘汛,本意是为军事防御乾隆《全州志》称:“国家循明旧制,设驿以待往来,供乏困;铺以涣号传令;塘以固圉诘奸。”(后来这些塘汛中的一些由于兼有传驿之责,逐渐被纳入驿站系统。于是,清代建立起了与明代完全不同的水上邮驿体制另外,康熙《全州志》之《驿站》仅载陆道驿、铺,并未提及水路,可能是水塘传驿尚未成形的表现清代军队的调动、粮食等大宗货物的运输,主要由水路承担所以与陆道不同,水路的驿站大部分为塘,这是官方对水路更为重视的体现。

关于清代的塘和铺,刘广生、赵梅庄引用了于成龙的一封条陈予以说明:“递送公文,文设铺兵,武设塘兵,两不相涉,遵行久有定例。”然而张小亮在《清代广西邮传体系考略》中对清代广西的塘和铺做了研究,认为广西邮驿经常是塘铺并举,铺房常置于塘房之侧或塘房之内,一部分塘还承担了铺的职能。其实,于成龙的这封条陈名为《条陈粤西事宜》,他提出“铺、塘两不相涉”,用意便是指出广西官员与塘兵勾结,有违定例这恰好可以佐证张小亮的观点,也能反映广西的邮驿体系确实存在特处。

(三) 邮递塘与军塘的分化

雍正《广西通志》、乾隆《灵川县志》、乾隆《全州志》之《驿站》记载了驿道沿途的塘,但其《兵制》没有详列各塘。乾隆《兴安县志》和嘉庆《临桂县志》则在《驿站》与《兵制》中都列有塘,并有所区别。乾隆《兴安县志》之《驿站》列水路沿途的塘,有贺家塘、大埠塘,陆道沿途并无塘。但其《塘汛》列有“光华铺塘、唐家司塘、三里陡塘、严关口塘、塘堡营塘、白竹铺塘、大溶江旱塘,上七塘俱陆路马头山塘、金山凹塘、娘娘庙塘、社公坝塘、大溶江水塘,上五塘俱水路,(两志所列的塘汛都沿水陆驿道分布,但名称、数量完全不同。嘉庆《临桂县志》之《驿站》有铺无塘,而《兵制》中列出了临桂县境内漓江沿途水塘7处,陆塘十余处,与《驿站》的塘铺不相同清初设置塘汛,以巩固地方兵防、治安,后来塘汛又兼有邮驿的职能到雍正时期,负责传递公文的塘与负责兵防、治安的塘已经分离,所以才出现了同一方志中《驿站》所列塘与《兵制》所列塘互不重复的现象《驿站》中所列的塘汛主要负责公文传递,而《兵制》中所列塘汛主要负责兵防、治安。

(四) 陆道驿站的分布比水路驿站更为密集

如前文所引,明清十里设一铺,在全州至临桂的陆道上,驿站确实是十里左右设有一处而水路上的驿站,间隔更大整条陆道上的驿站共有22个,水路驿站有11个,水路驿站是陆道驿站的一半,那么水路驿站间隔差不多是陆道驿站间隔的两倍,即20里左右这是水路运输比陆道运输更为轻便的缘故同时,陆道驿站的间距比水路驿站更稳定陆道驿站间距最大为18里,最小为5里;水路驿站间距最大为70里,最小为5里水路上驿站最密集之处,为灵川县北灵川县北5里是千秋峡腰塘,又北5里是峡背塘同时,与之平行的陆道上,驿站也相当密集,甘奢铺与鲤鱼卡腰塘也仅相距5里前文所述陆道上仅有的两个塘,也设置于这驿道上。

(五)水路驿站间距最长处为兴安灵渠

由全州至临桂的水路驿站,平均间隔约20里而间距最长处为兴安县分水塘至大埠塘,竟达70里,长度第二的平山塘一炭蓬塘段仅为40里。分水塘一大埠塘段之所以如此长,是因为这段河道为灵渠南渠一灵河,前半段为人工开凿,后半段虽为自然河道,但水量很小,河道很窄,水路转运能力十分有限而且粗略测量分水塘至大埠塘的距离,不过50里,但河道十分蜿蜒曲折,延长了长度,以至于《广西通志》记载其为70里不只是灵渠的南渠如此,北渠亦如此由分水塘向北,出北渠进入湘江后,才有贺家塘这一水路驿站(换言之,整条灵渠没有一处水路驿站灵渠上不仅没有水路驿站,而且未见一处渡口经实地考察发现,灵渠河道十分狭窄,架设桥梁比较方便,而建设渡口比较困难这也许就是灵渠70里不设塘、铺的原因位于南渠与北渠之间,湘江上的分水塘由于水面宽阔、邻近县城,成为重要的码头雍正《广西通志》记载兴安县“东去水路,由分水塘十五里至贺家塘”,而非“由县城十五里至贺家塘”,龙王庙就建立在分水塘南岸,可见分水塘在水路交通中的重要地位此外,虽然灵渠上没有水路驿站分布,却有塘汛据乾隆《兴安县志》之《塘汛》,灵渠沿线有马头山塘、金山凹塘、娘娘庙塘、社公坝塘、大溶江水塘五处塘汛,但在《驿站》中均未标识这些塘汛负责灵渠沿线防御与治安事务,而不负责转运、邮驿事务。

结论

本文以雍正《广西通志》为底本,结合其他地方志材料、地图和实地考察,复原了清中期广西东北部自全州至临桂一段的水路、陆路驿道和驿站分布,分析了驿路和驿站的主要特征,并梳理了一些较难理解的现象,对这一地区的驿道交通和驿站架构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

全州一临桂驿道连接全州、兴安县、灵川县和临桂县,分为水、陆两条,水路即湘江"灵渠"漓江,陆道则近似于今天的322国道两条驿道大体平行布局,陆道基本位于水路的西北方陆道与水路之间通常有一定距离,两条驿道交汇之处通常形成较大的市镇清代繁荣一时的界首镇、塘市和大溶江市都位于这样的节点上驿道上的驿站分为驿、铺和塘三种驿的作用是递送等级较高的文书,水、陆并用。铺则递送一般的文书,且仅行陆道塘本是基层驻防单位,后兼有递送文书的职能由于水路上本无递铺,所以塘成为水路上的主要驿站这些负责递送文书的塘与其他负责治安的塘发生了分化在陆道上,铺则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兴安灵渠在这条驿道中颇具特殊性,渠上设有用以协助航运的陡军、用以渡河的桥梁以及维持治安的塘汛,却由于水量较小,不设塘、铺、渡口。

交通是古今不变的话题,它承载了道路沿线以及线路两端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交流时至今日,陆上驿道演变为322国道,仍然发挥着作用;水上驿道所在的湘江"灵渠"漓江河道也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虽然随着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成,公路和航道的地位稍有没落,但湘桂走廊依然是连接两省乃至连接南岭内外的重要纽带研究古代湘桂走廊的交通,不仅能帮助我们深入地了解古道的历史面貌,更好地还原古人的生活场景,还对现代的古迹保护和交通规划有着启示意义。

注:本文为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田野调查案例库建设”(2017QTLXXM005')的阶段性成果。文章原载于《运河学研究》第四辑,限于篇幅,注释及部分内容有删减,如有需要请核对原文。

立刻扫码关注 暨南舆地学会 获取史地资讯

本期编辑:Hanso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