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十大书法家没有入选启功和赵朴初,是因为两人书风不够强烈
书法审美虽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但还是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能否在传统审美的基础上再推陈出新。因此,对一名书法家来说,熟知传统后才有创新的可能。
1999年,《中国书法》杂志组织了一批专家和群众代表,发起了一场评选“20世纪十大书法家”的活动,以投票的方式,旨在评选出整个20世纪,对书法艺术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参与评选的书法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创造了独特而鲜明的书法语言,二是在全国书法圈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获得过一些重要书展的奖项。
评选过程分为初选和终选,初选从全国各地入围了100名书法名家,又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筛选出前十名,让他们代表整个20世纪中国书法的水准。
可以说,这次评选既有专家的意见,又有老百姓的看法,集公正性、权威性、客观性为一体,从官方到民间,人们都对这次选评结果心悦诚服。
按照得票数多少,获得前十名的书法家如下。
吴昌硕(35票),康有为(35票),于右任(35票),林散之(35票)。
毛主席(26票),沈尹默(26票)。
沙孟海(25票)。
谢无量(22票)。
齐白石(19票)。
李叔同(15票)。
很显然,只要稍微了解书法的人,对以上十位书法家的大名都有所耳闻。
吴昌硕(1844年——1927年)是非常全面的书法大家,他用笔雄浑大气,书风苍劲老辣,却不乏活泼自然的趣味。除过楷书之外,他在篆书、隶书、行书、草书等书体上,都有创造性贡献,被誉为自明末清初300年以来的大篆第一人。况且,他在绘画、篆刻、诗文领域的成就,同样功高盖世。
康有为(1858年——1927年)是“碑学”书法的代表大家,他以碑学为基础,又杂糅了历史上许多大家的书法特征,书风凝重厚实,气势开张,具有雄浑大气的阳刚之美。另外,他在书法理论上的贡献无人能比,仅仅一本阐述碑学书法美学的《广艺舟双楫》,要让多少书法家仰望。
于右任(1879年——1964年)以中锋用笔来写草书,他尝试着把魏碑和草书融合起来,为碑学书风开创了一个新气象,书法线条在纤细柔韧里显现出雄强深厚的特征。他创造的“于体”书法,被誉为现代标准草书的典范,仅这个贡献,足以让他青史留名。
林散之(1898年——1989年)以草书见长,他的书风超凡脱俗,奔放洒脱,刚柔并济,把草书的艺术性发挥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有“当代草圣”的美誉。
毛主席(1893年——1976年)的草书大气磅礴,浑然一体,具有鲜明的诗人气质。
沈尹默(1883年——1971年)是一位学者型书法家,他的书法以行楷著称,书卷气浓郁,书风清新秀朗,被誉为北大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大家。
沙孟海(1900——1992年)是另一位碑学书法的代表人物,擅长各种书体,尤以行书最为突出,行书刚健有力,具有浩然之气。
谢无量(1884年——1964年)的书法奇丽清新,拙朴自然,有一种返璞归真的趣味,被誉为现当代“孩儿体”书法大家。
齐白石(1864年——1957年)属于画家型书法家,书法用笔自由洒脱,不拘一格,由于没有过多的经受碑帖的影响,反倒让他的书法多了一份放荡不羁的趣味。
李叔同(1880年——1942年)以楷书见长,书风具有浓郁的禅意,给楷书开辟了另一种审美风向。
可以看出,以上书法家在艺术探索中,大部分把“碑学”看作是构建个人书风的基础,只因为20世纪以前的书法,过于重视“贴学”,书风甜俗、妍媚、纤柔,让书法艺术丧失了应有的阳刚之气和雄强之美。为了扭转这样的审美风向,20世纪大多数书法家从碑学中吸收营养,有效改进了书法的审美风貌。
这一批书法家由于具备全面的艺术修养,在书法探索上,能依靠熔古铸今的方式进行推陈出新,让书法既能展现传统趣味,又能体现时代审美精神,因此,他们注定要被历史铭记。
启功(1912年——2005年)和赵朴初(1907年——2000年)跟以上十位书法大家基本属于同一时代的人,个人书法面貌虽然也很突出,但比起他们,还是差了一截。
他们二人书法最大的不足,就是疏于临摹碑学,导致书法传统中“骨法用笔”的审美趣味不足。
启功的书法线条如同铁杆一样,具有纤细、劲健、爽利的特质,这是优势,但这个优势恰恰是劣势,促使他的书法线条缺乏节奏上的变化,看起来僵硬呆板,千篇一律,每一条笔画的形态和力度基本一样,看不到宽博、凝重、婉转的审美趣味。
赵朴初的书法一如他的名字,朴实儒雅,四平八稳,缺乏鲜明的个性,个人风格甚至还不如启功鲜明,传统的东西在他的书法里同样很欠缺。
在评选20世纪十大书法家时,启功和赵朴初都还在世,中书协给出理由说,他们属于21世纪的书法家,不能划入20世纪,显然这个理由很牵强。
这二人之所以没有入选20世纪十大书法家,可以说,是大众的书法审美修养取得了胜利,大众经过长期对书法艺术的耳闻目染,已经完全具备了书法审美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