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科幻片应该怎么拍?
答案可以是无数人奉为经典的《银翼杀手》、《2001太空漫游》;可以是极尽剧作之复杂的《源代码》、《盗梦空间》;亦可以是《her》、《另一个地球》这样的极简电影。
同《源代码》这样故事抓人的科幻片不同,《另一个地球》的故事是的平淡通俗的,故而让一些喜欢“烧脑”的观众大失所望。
《另》的故事很简单,讲述了存在两个地球的背景下,一位叫做罗娜的少女,因为自己的错误而犯罪、并祈求得到救赎的故事。
显然,与《源代码》同为小格局软科幻的《另》,在好看程度上远不及前者。前者选择在一个小的设定之下,讲述一个小的故事。抛却科幻设定,“寻凶”情节的多次推倒、重来让电影极具张力、层次分明;而这种与好莱坞特工片一脉相承的剧情也让观众受用。而后者却在”两个地球“这样的大设定之下,只讲述了一个小故事,难免为不少观众所诟病。
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另》却比《源代码》更值得回味。这一点从两部电影的结局可窥见一二。《源代码》的结局里,史蒂文斯在源代码的平行世界里存活了下来。的确,他在现实维度的自我已经死亡的情况下,为拯救更多的生命而搏命奉献,值得这样一个happy ending 。而如此结局,也能用电影的设定自圆其说的。但此举也让电影不存在留白。故事也到此就结束了。
究其根本,你会发现《源代码》是一部故事先行、没有主题的电影。无论它在视听层面如何出色、在剧本结构上如何精巧,它本质上还是一部纯粹的娱乐作品,不存在有深度的说法。
反观《另》的结局。过着落魄生活的女主角罗娜,以为自己终于获得解脱之际,却遇见了另一个不同衣着的自己。此结局,颇耐人寻味。回顾情节,你会发现有两处细节为结局埋下了伏笔,一是太空公司的负责人哈丁言及的”百万富翁与阶下囚“;二是天体物理学家的镜像理论。
你可以理解为,另一个世界的罗娜没有因错犯罪,而是进入名校学习,拥有了成功的人生。
但从两个地球能够彼此互望开始,平行对称就已经被打破了。而被打破,不一定意味着是完全相反的,更具体地说,两个世界的罗娜的人生不一定一个落魄,一个成功(罗娜没有因错犯罪,成功进入名校学习)。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另》的结局告诉我们还有这样一种可能:地球二号的罗娜仍然犯了罪,她同样渴望来到另一个地球,希望那上面没有四年前的错误。然而,她最终所见,还是落魄的自己。
《另一个地球》的余韵所在,不仅在科幻设定下的救赎内核,也在开放式结局的解读空间里——平行世界的自己是否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那个自己,是否会和你做出相同的抉择呢?如果两个你、甚至多个你都在延续悲剧的宿命,你又会作何感想?
而《另》更大的启示在于,对优秀的科幻电影来说,最重要的并非剧作有多精巧、特效有多震撼、设定有多惊奇,而是其传达出的命题思考和人文诉求。
纵向来看,科幻领域有即便遭不少新世纪的观众质疑,仍稳坐神坛的《2001太空漫游》、《银翼杀手》;有老雷执导的《异形》系列;也有新世纪佳作《降临》、《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甚至言及中国,也有毁誉参半的《流浪地球》。
倘若横向比对,不难发现《太》、《银》、《异》等电影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围绕”造物主和被创造物“展开思考和讨论。《星》《流》等作品其内核多是“爱或命运共同体”等普世性母题。
《太》、《银》、《异》大抵都(或部分)涉及到了著名的哲学三问,即: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在《2001太空漫游》中,神秘的黑色石碑到底是谁创造并放置的呢?依靠这块石碑,人类完成了进化、实现了自我认知,并开始探寻世界的真相。而人工智能”HAL9000“的叛乱无疑是其自我意识诞生、发生进化的结果。以至最终出现的”星孩“ ,都是“造物主”的作品。时空的进程中,生命形式层层递进,但对于生命的终极追求是始终如一的。
同样的,《银翼杀手》所要讲的不外如是。对复制人来讲,人类就是他们的造物主。复制人不仅在探索自身的命运,也在思考造物主——人类的命运,这是《银》比《太》在哲学命题上的延申所在。扩展到《异形1》、《普罗米修斯》等影片,雷德利斯科特的意图则更加明显。工程师创造人类与异形,人类创造仿生人,笑到最后的却是仿生人。每一不同的生命形式(被创造物)在思考自身的同时,都在寻找其造物主的弱点,而让创造者从而陷入自我毁灭。这样的创造注定充满了悲剧属性。
虽然《太空漫游》中所展现的进化,更近乎”神迹“的出现,幻想的成分居多。但无可否认的是,它同《银》、《异》在哲学命题上的思索,都超过数十年来的大部分科幻电影。而随着进入新世纪,科幻的格局越来越小。不论是电影领域如《星际穿越》、《机械姬》,还是电视剧领域如《黑镜》、《太空无垠》等,它们所能创造的惊喜已然减少。但观众仍可以看到,科幻影视中对历史的反思、对人性的批判、对人性光辉的发扬。
那今后的科幻电影,路在何方呢?
----
原创:江边小二郎(感谢)
编辑校正:慢慢游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