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随笔丨著名如过气

著名如过气

左右

打开微信朋友圈,一夜之间,所有的文人都开始“著名”了。

连我平时没怎么听说过的散文作者,也郝然被印在图书封面,与贾平凹等文化大腕齐名,根据我的了解,作者只不过出了几本书而已,放在本市还算小有名气,搁在外省绝对无人知晓。

犹记得前段时间,身边一位文化活动家,带着自家的儿子到处参加诗歌朗诵活动,文化媒体到处给他冠名“著名小诗人”,我很喜欢这个孩子的,原本打算在报纸推荐这个小孩的作品的计划,我取消了。

虽然我理解孩子是无辜的,这些作为都是家长的名利心在作怪,但我也不想推波助澜,把这个孩子推到名利的风口浪尖。这种名利家庭教育,实在令人惋惜。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著名”二字如廉价白菜,到处有人喜欢往自己身上“盖章”,有自己给自己标榜的,有暗示朋友给自己标榜的,也有活动主办者喜欢给别人胡乱标榜的。不论是哪一种情况,这些庸俗的风气给文化圈的感觉,似乎所有的文化人都是著名的,在大街上随便遇到一个文人,碰见了,就大呼小惊,生怕没人认识,一则握手二则合影三则签名四则马屁,完了还不忘记塞一本自己出版的砖头厚的劣质著作,口头叮嘱:请多指教。同行感叹:自从陈忠实老师一走,突然间熟悉的不熟悉的开始变得著名了。

以下是我听来的一则真实的笑话。

“这位是著名美女诗人XX”

“这位是著名艺术家XXX”

“这位……我想不起来了,噢,这位是著名作家XX”

一位妈妈把这些话转述给自己的孩子,孩子问“意思是他们和猪一样有名吗?”

我曾说过,任何写作的人都是有名利心的人。文学自带名利,它来时无影去时无踪,从文学上获取名利,要取之有道,获之无愧。它来之即安之,它不来就不去强求。

身边有些人,为了追求“著名”,已经无所不用其极。

很熟悉的一位作家,写作多年,一天一两篇千字新作,还算勤奋,我曾经暗暗敬佩过。但后来他的作法令我反感。自己开了一个微信号,自我标榜“著名作家”。刚开始我以为是学生帮忙打理的,后来才知道他本人也参与了编辑与发稿。有朋友惊叹:原来,“著名”是自己刷屏刷出来的呀?这么容易!

有些作家追求“著名”无可非厚,我也理解,但是否真正著名,理应交给时间与读者。

其实在我看来,那些喜欢给自己标榜或者给根本不著名的人标榜著名,其实是已经承认自己已经“过气”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