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好书法,成忠臣告诉你很多知识
1992年成忠臣28岁作品 图1
想学好书法,成忠臣告诉你很多知识
成忠臣
古往今来学习书法有两条明显的路子。
一是继承传统,在传统基础上全面掌握后再融为自己的个性语言,融合贯通,它需要对前代名迹,名帖进行深刻学习与借鉴之后,才能独创体式自成面貌。但这点难度相当大,细鉴历史,成功者是相当少的,也就为数不多的那么几个人。
1992年成忠臣28岁作品 图2
二是另一类人的弃古求新,只取怪变,不去研究传统,最多是只对传统刚下过短期的学习,便思创造,这类作品往往是笔浮气轻,不堪入目,还有一类人是学书毫无来历,胡画乱写,有胆无识,打着创新的旗号搞邪魔歪道。这在当今是普遍现象。造成这普遍现象的原因是一个社会风气和导向,如果你想学好书法,不去深究传统经典碑帖,去跟着瞎胡闹,不仅学不到书法的精髓,你也创新不了,即不可能也不现实。所谓创新是当今浮躁社会的一个无知的导向,真正能创新的几乎没有。
2013年成忠臣50岁作品 图3
传统的书法法度森严,技巧上很讲究,在用笔,结构,布局上等每个层次上,都含有许多不同的艺术技巧。创新是要把这些技巧重新解构重组另立面貌,其难度想想就知道了。另外,书法上要想有作为,离不开人的学识,际遇,胸怀等诸多原因。孙晓云学了一辈子董其昌,启功,欧阳老爷子写了一辈子字,你去找个明白人问问,他们有创新没有?大家不也承认他们是书法家么?所以创新是糊弄人的伪命题,一些动不动拿创新说事的人也是自以为是的二百五。在明清以前的社会风气和导向是以摹古为荣,以创新为耻,这与现今成正反。
2013年成忠臣50岁作品 图4
民国前的正统派尊崇复古理论,在传统上不敢越雷区,那时,临摹风气盛行,一些写字的画画的,为了标榜自己学有师承而非杜撰,也往往在作品上随意署上“仿”“摹”某名家笔法之类的题词,特别是画作上,其实所创某名家的笔意,甚至不一定见过名家的真迹,或从文字记载中得知名家大名而随意署上,这在当时是普遍的现象存在。而现在的风气是以学古为耻,王冬龄,曾翔这些人相信智商不会比你低,如创新那么容易,他们也犯不上去装神弄鬼的搞邪门。所以,学字能把传统学好就相当不错了,当然,我不反对去创新,能创新成功那是你的造化和天赋。
2013年成忠臣50岁作品 图5
中国的书法离不开传统,离开传统是条死路。王羲之开了一代书风,影响了以后的历代书法。自王羲之之后的智永,初唐四家,颜真卿,宋四家,赵孟覜,董其昌,傅山,王铎乃至近代的沈尹默,白蕉等人都是二王书风的继承者,尽管他们都各立面貌,但他们都是与王羲之的书风骨肉相称,一脉相传,其书作依然在王羲之的大框架之内,学习书法在传统上打好基础是关键,学书要注意其点画的精到,使转提按顿挫、粗细变化、章法布局。
2013年成忠臣50岁作品 图6
字要写出神采,探索掌握下用笔生动的技巧。那些老一辈书法家在书艺上能达到炉火纯青,人书俱老的境界,靠的都是坚韧虔诚的人格修养功夫。你只要把书法中的那些精到点划,线条掌握熟练了,喜欢哪个人物的字体,去用这些基础融合他的结构就可以了。这是条相当好的经验,这叫取神不取形,抓主要矛盾。有人曾问我学好草书的技巧,我给他讲了个方法,这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就是用去摹写的方法掌握字形的变动。
图7
重点掌握笔势变化,攻克摸似结体,熟悉结字十分重要。古人对学草书有“要逐字写”的经验,它的好处是可以熟悉草书结体变化,易于得笔势。大多学字的人都忽略了一点,即是照着字帖上的小字练大字,大字是由于视觉上有错觉,往往看不出其间架的结密。如你把缩写的大字拍成照片,与小字对照就可看出毛病。建议写多大字就把原贴放多大,然后挂墙上对照,这样就能更好地掌握结构上的技巧。从历史上到今天,能在传统基础上把古人的模式写出神韵,万里挑一也难上加难,几千年历史也没多少人,能写出自家气质风貌的都是人的胸怀,阅历,胆识和学养及内心世界反映在书法上的精神意识,非常人所能及。(图三至图六书法为用掌握的古人基础,融某书家结体的书法)
图8
成忠臣: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在人格及道德没落的中国艺术界,保持了正直的文人气节。以一己之力挑战邪恶,拉开了作品会说话的序幕,其作品被文化界大佬吴冠中、史树青誉为最具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