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首义元勋吴兆麟的功绩被低估
辛亥首义元勋吴兆麟的功绩被低估
1911年10月10日晚9时许,驻守在武昌城内的新军工程第八营后队第二排5棚副目(相当于副班长)金兆龙(今属湖北武汉新洲人)与查岗中第二排哨长(相当于排长)陶启胜(湖北人)发生扭打,士兵程正瀛(湖北鄂州人)开枪击毙陶启胜,打响了首义第一枪。就是这一枪,开启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掀开了共和政治的新篇章。
遗憾的是,当武昌首义的硝烟散去后,那些首义的实际组织者和指挥者(一群小人物)尽管名义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却迅速被边缘化,以至于后来的历史书写者则将他们的功绩淡化甚至不予提及。其中就包括辛亥武昌起义临时总指挥吴兆麟。
吴兆麟(1882—1942)湖北鄂城(今鄂州)人。字畏三。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投武昌新军工程营当兵,次年考入工程营随营将校讲习所。1900年入工程专门学校学习。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加入革命团体日知会,翌年再考入湖北参谋学堂,1909年毕业后任第八镇工程营左队队官(相当于连长)。期间编著了《战术实施》、《参谋旅行》等书。
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义之夜,吴兆麟正当值楚望台军械库,被群龙无首的起义士兵推为临时总指挥,随即部署指挥起义部队进攻湖广总督署,并占领武昌。11日以总指挥的身份提议公举黎元洪为都督,汤化龙为民政总参长。湖北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成立后,因自认军阶太低,出任谋略处谋略。武汉保卫战时,历任民军第一协统领,鄂军都督府参谋部副部长、部长,战时总司令部副参谋长、总司令,鄂军参谋总长兼第五镇统制等职。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后,历任北伐第一军总司令、鄂军参谋总长。湖北裁军时,吴兆麟去职。9月奉调赴北京,授陆军中将军衔及大绶嘉禾章、文虎章。一度出任北京将军府首席将军。期间经常到北京广济寺听经,寺里长老告诫他“急流勇退、得大解脱”,后因受到排挤,且对现状不满,遂退出政治,于1914年回湖北致力于社会事业。1922年督修樊口大堤,建民信闸、民生闸,开辟月河,修筑王唐黄堤等堤防工程。1922年被公推为“武昌辛亥首义同志会理事会”主席,并用退役金买600亩地倡议修建武昌首义公园。1923年2月15日获授将军府平威将军。晚年皈依佛门,潜心于佛法,提倡“心安即国安”之说。1938年10月日军侵占武汉时,吴因哮喘困居于此,乃以读经自遣。日知其声望,诱以出任伪“和平救国军”总司令,伪湖北省政府首席参议之职,不为所动。日军无奈,将其软禁。1942年10月17日在武昌病逝。重庆国民政府曾明令褒扬,并于1947年公葬于于武昌卓刀泉伏虎山。1943年7月追赠陆军上将军衔。吴兆麟著有《太湖秋操纪实》、《战术实施》、《辛亥武昌革命工程第八营首义始末记》等。
吴兆麟原葬于现黎元洪墓附近,为白石水泥结构,“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81年在伏虎山修建其衣冠冢。该墓坐东朝西,占地约90平方米。墓冢为边长2.8米,高1.1米的正方形。前有一座高2.4米的墓碑,上刻有墓名。四周有高1米的围墙。为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辛亥元勋居正对吴兆麟评价为:“策勋首义,功高吾鄂,急流勇退,得大解脱”,可谓一语中的。但吴兆麟作为武昌起义的真正指挥者,如今却被遗忘,鲜有人知道,这不能说是悲哀。
今鄂州市建有吴兆麟纪念馆。该馆建于1998年,占地5亩,主体建筑共分为两层,纪念馆正中悬挂着辛亥革命十八星军旗,一楼为名人真迹殿,收集了康有为、居正、蒋中正、程思远等人为吴兆麟题词的真迹二百余幅。二楼是吴兆麟将军生平事迹展览,从“投身行伍,密结团体”、“受命指挥,立功首义”、“运筹军政,抗击清军”、“功成身退,为民兴利”、“高功亮节,后世敬仰”五个部分,用图片、实物展示了吴兆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