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都“将军门楼”之谜
吴都“将军门楼”之谜
建国六十年来,我市地下出土文物中有两件六朝时期的“将军门楼”格外引人注目,这两座门楼会揭示怎样的吴都历史之迷?围绕着它们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考古回放】
一堆碎片拼出了“孙将军门楼”
1967年,有批留学生到鄂城钢铁厂实习,为解决这批人的洗澡问题,鄂钢决定修建一座澡堂,这便是武昌大道一号厂门口对面西山南麓的这座澡堂。工程上马打基脚时,人们发现了混杂着青砖的一个大洞,疑为古墓。工地负责人马上将此情况报告了当时的鄂城县文化部门,考古工作人员马上赶赴工地,一看,果然为一座砖室墓,且规模还不小。此时,由于四周已浇注混凝土,为不影响工程进度,考古人员从此洞坠下,打着手电筒在泥水中清理发掘。经过7昼夜的苦战,取回了诸多的珍贵文物和资料,将墓中几筐陶瓷碎片抬了回来。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堆碎片中竟会有一件后来引起全国考古界关注的文物。
考古人员认真清洗碎片,硬是从中拼出了一组进深55厘米、宽45厘米的院落,除院墙正门上有一个门楼,四角各有一个雕楼外,院内还有八栋房屋。整座门楼呈“回”字形的格局,令人眼前一亮。更令人关注的是,在院墙正门上面门楼的瓦盖内明显地刻着“孙将军门楼也”六个呈汉隶风格的文字,而且是烧制前便刻好的。看来,墓主人为“将军”这个身份是无疑的了。如果当时的考古人员要是随意丢弃了这些“乱瓦片”的话,那么,共和国文物展出的历史可能会留下一些遗憾。
相隔24年又一门楼再度出土
类似这种抢救性的发掘对于文物工作者来说是很平常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人们把当年抢救“孙将军门楼”的事渐渐淡忘了的时候,当时间进入到24年后的1991年时,当年的故事又一次重演了!这年7月,鄂钢在西距孙将军墓约50米处的地方扩建饮料厂,在建设中发现了一个更大的砖室墓,随着发掘的深入,一件釉陶的门楼又显现出来。当人们清洗修复后,才发现原来这是一座古代粮食仓库的模型,即仓廪院落。它的规模更大,制作更精,其进深达58厘米,宽达72厘米,同样此院墙的四角有雕楼,正中大门上有门楼,不同的是,院内放着的是4座圆形的粮仓,而门楼上却找不到任何文字的迹象。
看来,这个大型墓给我们透射出的信息只能是:这是一座具有重要身份地位的人物墓葬!
【文物考证】
门楼的主人到底是谁?
两座门楼的出现可谓是举世无双!这无异于给鄂州这座古城的历史更增添了无穷的光彩。如果说事情至此也就罢了,不料,一年之后的一个发现却又一次触动着省、市考古工作者那一根根敏感的神经。因为,在整理文物时,处于饮料厂墓中的一只铜弩机上发现了“将军孙邻弩一张”的铭文!这不禁使得原本平静的水面上又掀起了波浪。
门楼属“明器”(亦称“冥器”,专供陪葬而制作),弩机属实用器;明器上如刻写有使用者姓名之类的文字,可断定此物即墓主人所有,而实用器上刻有使用者姓氏之类的文字就值得注意了,特别是涉及两个人的姓名时就更值得深思了。它有可能是上辈人传给下辈人的,也有可能是通过其他方式转手而来的。这就是明器与实用器本质的区别!所以,到这里两座门楼的归宿(墓主人为谁)的问题就成为不能回避的问题了。
《三国志·吴书》中载,在吴晋时期姓孙的将军中,有两位父子将军在武昌活动过,其一为父亲孙邻,其二为儿子孙述。据此,在第一座门楼所在的墓葬考古发掘报告中,研究者根据埋葬时间,初步推断“孙将军墓”为儿子孙述之墓。在第二座门楼所在的墓葬发掘报告中根据墓中弩机铭文,将该墓推断为父亲孙邻之墓。当然,也有不同的意见:有学者认为对这两个墓主人的身份,应该调换一下位置。这是一个学术问题,在此不妨先搁置争议,总之,两座门楼的发现在我国考古学、历史学上的意义是重大的,它是三国六朝文化发展的载体,是鄂州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直接见证。
【文物现状】
“孙将军门楼”走进国家博物馆
两座门楼的发现在国内产生的重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上级领导、知名专家还是外国友人,都会对鄂州出土的这两座门楼印象深刻。也正如此,1989年8月,为庆祝建国40周年,国家文物局一纸调令,无偿调走湖北省50多件文物,供中国历史博物馆(后改为国家博物馆)修改《通史陈列》之用,鄂州市的“孙将军门楼”连同另两面铜镜也在这次调到了国家博物馆,陈列于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部分的展览之中。
今天,只要走进市博物馆的展厅,人们迎面看到的便是这座仓廪院落。未来,它将连同复制的孙将军门楼一起在新建的市博物馆(三国吴都博物馆)中再次闪亮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