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始终《游(鄂州)九曲亭》赏析
游九曲亭
明·成始终
天畔孤峰紫翠重,寺门曲蹬白云封。
老僧愤说前朝事,内翰曾留谪宦踪。
落日长江添客恨,野梅官柳为谁容。
不堪明发齐安驿,目断西山万树松。
成始终(1403—1463),字敬之,号澹庵,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今属江苏)人,明正统四年(1439)登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监察御史,因在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土木堡兵败皇帝被俘的事变中,督兵紫荆关有功而擢升湖广按察佥事、四川提督军务等职,时评其在任“决狱无滞”。后因个性耿直得罪上峰,而辞官回归故里。回到家乡无锡后,在城南结庐而居,以读书自娱,好为诗,近体尤工,有《澹轩集》行世。
这首诗是作者在湖广按察佥事任上视察武昌(今鄂州)西山游古灵泉寺、九曲亭时所作。诗中通过描绘西山的景象,抒发了对九曲亭的建造者苏轼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武昌西山的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诗人来到西山,远望西山主峰,在夕阳的余晖中,一重重紫中带翠的山岭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古灵泉寺山门前一级级曲折而上石台阶笼罩着一团团白云。
这是一幅西山积翠图。古灵泉寺位于剑石峰东面的山谷中,青龙、白虎两山夹峙,经年草木葱茏,清流蜿蜒其间。首联写景,在自然景观中烘托出人文景观,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颔联写了两个人,一是寺里的老僧,正在愤愤不平地说着前朝的故事。一个“愤”字,表明这位老僧所说的不是一般世俗中的琐事,而是前朝的比如战火频仍、毁佛毁寺之类的大事。二是九曲亭的建造者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苏轼多次渡江南来,在樊口饮潘生酒,登西山,在古灵泉寺食东坡饼,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遗迹。内翰,指苏轼。苏轼曾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又召为翰林承旨。翰林学士,专掌内命,即起草皇帝直接发出的机密文件。北宋设翰林院,其首席为翰林学士,称为翰林承旨,因出入宫廷,故称为“内翰”。诗中写的这两个人物,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一个承“寺”而来,必写“老僧”;一个承“亭”而来,必写内翰苏轼。这样,便将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
颈联转而由远及近,继续写景。放眼望去,落日余晖染红了西边的天空,长江依旧滚滚东流,只是平添了一腔恨意;那清香四溢的野梅,青翠欲滴的官柳,你们为谁开放,为谁打扮?这里的“恨”字,下得很重,知人论世,揣摩得之,既有羁旅之愁,离别之恨,更多的应该包含有宦海浮沉的人生之感。诗人将古代武昌两大风物“野梅”“官柳”组合在一起,是一个创造。诗的结尾,抒发了对武昌西山的不舍之情。意思是说,真不忍心明天就从齐安驿出发,看不尽西山的那千万棵松树。齐安,地名,在湖北麻城的西南部;驿,驿站,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王安石《题齐安驿》诗:“日净山水染,风暄草欲薰。梅残数点雪,麦涨一川云。”展现了齐安驿春天的山川景物和蓬勃生机,值得一读。
这首诗承、转两联在作法上颇有新意,第二联承上句和题目而来,分写“寺”内所闻和“亭”中所思,思路清晰。第三联转而写景,景中有情,又为尾联的抒情作铺垫。最后以景结情,令人回味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