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邗沟泗水,第二天
第二天,2015年8月8日,南通姚港路->靖江->泰兴汉庭酒店(曾涛路),93km
第二天出了个状况,我突然发现自己的身份证没有带,忘在上海家中了,隔壁的何老师得知后,坐早班汽车把身份证送到了南通。尽管耽搁了半天,我们还是决定中午继续出发。潘越的舅舅开车去汽车站接何老师,然后在沿江公路赶上我们,把身份证交到我手中。不久,潘越的车胎被扎破,自己勉强换了一个新轮胎,但没有经验,没有把留在外胎的小钉子拿掉,新轮胎又被扎破,幸好旁边有一个人家会换轮胎,终于解决了这个头疼的问题。不过又耽搁了一个多小时,赶到泰兴的汉庭酒店时已经天黑了。
今天基本上是沿着S336骑行,这是沿江公路的一段。
汉代辞赋大家枚乘的《七发》中提到汉代的吴国大潮,“……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云内,日夜不止。……弭节伍子之山,通厉骨母之场,凌赤岸,篲扶桑,横奔似雷行。”这个百里之外都能听得像疾雷的海涛叫广陵潮,在西汉年间是广陵(今天的扬州)的一大景观,比今天的钱塘江潮要更为壮观,所以那时的长江口应该是一个更大的喇叭口,那个口大概位于今天扬州的江都和对岸的镇江。
《七发》中另外提到了“赤岸”这个概念,应该是西汉年间的长江北岸。今天海安的李堡镇在唐以前叫赤岸乡,是从海中涨起的沙洲,后来并到大陆,因为土色发红称为赤岸。另外明朝嘉靖重修《如皋县志·山川》对如皋境内的这条沙岗如此描述:“赤岸,在县东北跨南,延亘计六七十里,脉接蜀冈,土高色赤,故名。”从赤岸东北跨南的走向来看,这条沙岗应位于当年的江口。显然,这是在古代江海波浪作用下,泥沙堆积形成的。
从下图中可以看到各个历史时期长江岸线的变化,唐朝岸线要比六朝岸线靠后,说明长江岸线在二千年里有进有退。扶海洲相当于今天的如东市,胡逗洲相当于今天的南通市区,六朝以后渐次并到大陆。从那以后,估计广陵潮就渐渐变弱了,但在今天靖江、如皋还应该有挺壮观的潮水。
S336省道又叫沿江公路,从平潮往西一直到泰兴,是建在哪个时期的岸线上呢?对比骑行路线和江岸变迁图,应该是和六朝后期岸线比较吻合。
南朝梁的时候发生过惊天动地的侯景之乱,当侯景的势力达到顶峰时,率领二十万水师沿长江西进,大有把上游梁军一口吞掉的气势,却在巴陵被大将王僧辩击败,第二年就被杀死,梁书侯景传中对这一段的描写是:“景至晋陵,劫太守徐永东奔吴郡,进次嘉兴,赵伯超据钱塘拒之。景退还吴郡,达松江,而侯瑱军掩至,景众未阵,皆举幡乞降。景不能制,乃与腹心数十人单舸走,推堕二子于水,自沪渎入海。至壶豆洲,前太子舍人羊鲲杀之,送尸于王僧辩,传首西台,曝尸于建康市。”沪渎在今天上海的青浦镇附近,上海的简称沪就来自于沪渎这个地名,那时应该是吴淞江的入海口。从侯景在他生命中最后一段时间的轨迹可以看出,侯景是不甘心失败的,既然已经出海了,连亲生儿子都顾不上了,却又沿着长江回到壶豆洲(胡逗洲),显然还想在江南的某处登陆,伺机反扑,结果被最亲近的部下杀死。侯景在最后一刻看到的应该是赤岸吧。
到广陵镇附近,拐到一条小路,经过一个小村子,距目的地大约还有30公里,我们下来休息,有一个妇女问潘越要去哪里,潘越告诉她今晚去泰兴,她马上大呼小叫地广而告之:他还要骑六十里!六十里啊!用的本地口音,非常响亮。看得出潘越还是挺得意的,六十里不算什么呀,今天已经骑了二个六十里了。
又见到沿江公路时,距离泰兴市区不远了。今天用半天骑了90多公里,还是有点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