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药与肠道菌群
关于中医药与肠道菌群: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刘教授的互动交流
刘教授的信息:
对于您上次所说的很多中药(不被人体吸收),如不保密的话,您可以尽可能多的告诉我中药名称,我想从中医层面看看有无规律?
现有几点疑惑想请教您。
1. 肠道菌群与人体是共生关系?还是寄生关系?
2. 肠道菌群是婴儿在母体内就已经开始形成(非病理状态)?如果是,菌群来源于母体,还是受精卵,或者其他?
3. 不饿是否也源于肠道菌群?
信息答复者:张成岗,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若是共生关系与出生后形成,则比较符合中医认知。
l 答复:这里边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人类线粒体是在卵细胞中存在的(在受精卵形成之前就在细胞内),最初是从24亿年前起源于细菌(α-变形菌)而来。线粒体虽然是人体细胞中的细胞器,但其本质上属于微生物,相当于出生前的共生状态,只不过是属于“人体细胞内部的共生关系”,有可能与“先天禀赋”有一定关系。当然,由父母提供的人类基因组DNA系统,肯定是“先天禀赋”的关键;第二、人体共生微生物是出生之后形成的,以肠道菌群为主,同时还包括皮肤、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共生的微生物。因此,关于微生物与人体的共生关系,实际上包括了两个层次(通过两次“内卷”过程来实现),一个是人体细胞内部的、先天共生系统(先天“内卷”,24亿年前线粒体被自然界“内卷”进入细胞内部),另一个是人体出生后、覆盖于人体内外表面、不可以进入人体(细胞)的共生系统(后天“内卷”,出生后肠道菌群被自然界“内卷”入肠道)。
2、如果饥饿源于肠道菌群,而肠道菌群又是在出生后形成,那么不饿可能不一定源于肠道菌群?
l 答复:这个也有可能,只不过现在逐渐需要深化对于肠道的认识。从我们的研究来看,肠道作为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在功能上很可能是用于满足人体的特定需求而存在的,即肠道是为了感知肠道内部空间的刺激信号,主要是食物的、肠道菌群的,当然还包括温度(例如喝太烫或太冷的水容易刺激胃肠道)等,类似于眼睛是用来接收和感知光线刺激的、耳朵是用来接收和感知声波刺激的、皮肤是用来接收和感知机械压力(触觉)、温度等刺激的。由于肠道位于人体内部,不容易直接研究,因此,我们采用的是反证方式、逆向工程技术的研究,通过柔性辟谷技术消除了肠道菌群向人体肠道传递的信号,人体表现出不饿的状态,虽然有时会有馋的感觉。因此,不饿可能不一定源于肠道菌群,但是,肠道菌群肯定在人体饥饿感的来源中,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形成了“饥饿源于菌群”的认识并进而提出了“菌心说”学说。目前根据大量研究数据,我们倾向于认为“肠道菌群可能是人体饥饿感的来源,是人体饥饿与摄食的第一推动力”。这样的理解,也符合自然界对于人体设计的科学逻辑与美学原则。
3、关于葛根芩连汤:①本方原治协热下利,其病位在大肠,并与肺相关联;病机是热陷大肠,或兼表热。②西医2型糖尿病与中医消渴病较为相近。③方中葛根、黄连单方可治消渴,葛根、黄芩、甘草和黄芩、黄连等组合也常用于治消渴病方剂中。④本方清解大肠热邪等作用,可能与调理肠道菌群有关。⑤本方仅适用于一部分消渴病(2型糖尿病)患者。
l 答复:是的,葛根芩连汤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参见赵立平教授和仝小林院士的工作),其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小檗碱(黄连素)”具有抑制部分菌群的重要作用。如果从“人菌共生体”来看的话,那么,就可以从中药通过调控菌群作用于人体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效果和机制了。
4、关于小檗碱(黄连素):①它虽是从黄连中提取,但它并不具备中药的特性。②它虽不是中药,但它与中药黄连有关联。③黄连的功效和性味,均可用治一部分消渴病(糖尿病)患者。
l 答复:的确如此,后续可以考虑从肠道菌群微生态的角度深入研究其与中药复方(多组分)在健康与不同慢病下的关系了,有可能为阐释中药作用机制提供重要解释。
5、关于巴戟天寡糖:①它是从中药巴戟天中提取,并不具备中药的特性,但它与巴戟天有关联。②它若只作用于肠道,那能否可以释义巴戟天主大风邪气?
l 答复:巴戟天寡糖对于抑郁症的治疗与肠道菌群和肠道的关系密切,结合此前关于“医学遗传学2.0”的相关研究即“导致人类慢病的主因可能首先是人体共生微生物基因异常,其次才是人类基因异常”,同时结合“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以及从人菌共生角度阐释“藏象学说、脏腑理论”的相关认识,可以考虑后续从这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6、关于很多中药成份不进入血液:①西医理论自身的缺陷性。②中医理论有血分、气分之说。
l 答复:是的,如果把人体作为一个“人菌共生体”的联合系统来看的话,就有可能把西医和中医对人体缺乏系统、整体、全局的看法补充完善了,这也是我们之所以提出“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四元数矢量模型(z=a+b*i+c*j+d*k;a=DNA-OS/1、b=DNA-OS/2、c=DNA-OS/2.01、d=Symbol-meme-OS/3;i2=j2=k2=-1)”的原因,也是最近形成“广义的‘人’”(即“四元数方式的‘人’”)、而不是此前“狭义的‘人’”(即指关注人体和人脑本身、而忽视了肠道菌群和线粒体的“人”)这一思路的中药原因。我们期望后续能够从数学角度进行更加科学的论证,并通过大量研究进行证明,毕竟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期待进一步的讨论、交流、互动,以便共同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