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33,荷巷桥
离开筑耶城庙故址,回到江川路,向西3.5公里,有荷巷桥路,从这儿向北200米左右,是以前的荷巷桥镇,现在的同心村一组。
荷巷桥巷口
张乃清先生主编的《春申潮》的“乡间集镇荷巷桥”一文中这么说:
荷巷桥地处黄浦江与女儿泾交汇处,兴于清嘉庆年间,向称荷巷桥市,1948年起称荷巷桥镇。因此镇形似荷花,周边有五条小溪,荷莲叶盛,人称荷溪镇。又因镇小如巷,进镇有一座石拱桥,后人改称荷巷桥。
荷巷桥一带卫星图,我很好奇古人是如何知道他们居住的地方形似何物的?
荷巷桥距离黄浦江和女儿泾分别有一段距离,北距黄浦江1.4公里、东距女儿泾2.1公里,即便在1980年代初的时候,都算是远的,如此定位有失粗放。另外从卫星图上,我没看出荷花的形状。
巷口可以看到几户人家,生活正常,只是房子显得陈旧。稍往里走,完全不一样,整个是等待拆除的模样,所有房屋空无一人,包括金庆章故居。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几乎无人的空巷子里,一扇玻璃窗上贴了二张海报,在宣传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然是刚贴上去不久的,挺新。
或许是这个区文保点,让拆迁方迟迟没有动手
老房子里没人住,右边的新房子还有人住
还是《春申潮》的文章“从吴会书院到强恕学校”(真应该感谢张乃清先生):
顾言(1843~1914年),字丹泉,世居荷巷桥镇。他自幼聪慧......24岁成为县学生员后,在兴修水利工程中施展了他的组织才能,又为当地的桥梁建设四处奔波,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同治十一年,年近30岁的顾言说动乡绅钮世章、张庆慈,在马桥镇上的文昌阁首创了吴会书院,命题课试......顾言在这里造就了一代新人,其中包括后来的民国元老钮永建。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纽永建创办强恕学堂......顾言全力支持,将吴会书院800多亩田产、2000多元钱款都移作学堂的办学经费。两年后,正式改称为强恕学校。
顾言的故居,我没有找到,也许早已无存。
金庆章(1873-1946年),字静初,晚清时以官费生赴日本留学,主修法律。1908年毕业归国,清廷赏给举人,授官内阁中书,后任驻朝鲜仁川领事,在职18年。
1927年北伐军进入上海,金庆章出任宝山县长,全力治理蝗灾,颇有政绩,后调任松江县县长,兼管司法,任内修葺松江“云间第一楼”,并撰碑记以保存江东古迹。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役对宝山县破坏极大,金庆章复任宝山县长,尽力恢复经济。1933年,因老病辞职返里;抗战期间,金庆章抵制日、伪胁迫利诱,拒任伪职;1946年1月病逝沪寓。
金庆章大概可以算是一个焦裕禄式的好县官,而且能诗擅文,为南社社员。
1918年,金庆章效法北宋名士范仲淹行善之举,在家乡建造“金氏义庄”,供族人共享,“续购良田数顷,足成千亩”捐作义田,接济贫困无依的族人。如今一座崭新的金氏祠堂已经重建,金氏义庄展览馆设在祠堂内,但今天不开门。
金氏祠堂全景
金氏祠堂的对面是一座更大的金氏花园,也叫马桥农耕文化园。
荷巷桥应该是准备整体拆迁的,新址在金氏祠堂的后面,新房子已经初具规模了,青瓦白墙,建筑风格与原来巷子里的房子差不多,但气派多了。
前面到汇江路,又遇到铁轨,地图上没有标,卫星图仔细看大概可以分辨出来。不知道这是什么铁路,道口各有一座值守房,其中一座里有一位大哥在值班,我询问这是什么铁路?还在使用吗?他给了肯定的答复,这是专门为重型机器厂铺设的铁轨,另一头通到上海西站。
我初以为是废弃的铁路,想把山地车停到铁轨上留影,好在没有莽撞
到江川路继续向西,路过韩湘水博园,现在门票30元,可能降价了。然后到女儿泾,过桥就是松江区了。
前面是女儿泾汇入黄浦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