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琴记,十四
2019年11月3日,周日。第二届进博会将在本周召开,学校大规模调休,本周六和下周六上学,换到周一周二休息,加上周日,是一个三天的小长假,我们骑行徐汇、黄浦滨江。
108年前的这一天,1911年11月3日,上海的革命党人为响应武昌起义,发动光复起义。第二天,即11月4日,起义军攻克清军驻守的江南制造局,上海光复,如果用英语来说,可能这是Shanghai's Independent Day。
上次我们组织过一次徐汇滨江和黄浦滨江的骑行,我们甚至搭乘轮渡过江,从三林那边的轮渡回到浦西。这次,我们去看看在上海近代的工业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江南制造局,以及上海光复起义中,清军最重要也是最后的堡垒,江南制造局。
从正峰苑出发的是小小,骑行十公里到小西校园附近,与乐乐、杨心海、赵之恒回合,基本沿着黄浦江西岸(West Bund),再沿龙华东路到制造局路,然后掉头回家。小小骑了40公里多,其他三个小朋友骑了20多公里。
又是一个秋天,古人云:一叶落知天下秋。观察上海市区的行道树,闵行区和徐汇区以樟树和法国梧桐为主,进入黄浦区,楝树较多。樟树是常绿乔木,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但不耐寒,0°C以下就可能冻伤;法国梧桐又叫三球悬铃木,是落叶乔木,这二种树都不是本地原产。楝树也是落叶乔木,在我记忆中,本地很多楝树,大概要算本地品种,就是很多的洋辣子,被蛰了会很痛。
以前普通人家里都有樟木家具,至少一个樟木箱,一般是女儿出嫁时跟着嫁妆一起来的。小小问,现在还有樟木家具吗?当然,但这是实木家具了,很贵,似乎没多少人家购置樟木家具了。现在普通人家的家具都是用胶合板打制的,胶合板的材料,有一部分就来自于法国梧桐,而以前,法国梧桐是不当家具用材的。
中国古代的梧桐树被认为是一种瑞树,据说凤凰只栖息在梧桐树上,所以有“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的说法。梧桐树还被用来做成琴瑟,特别是峄山南坡的梧桐,是制琴的上好材料。不管会不会弹琴,琴是古代读书人的标配,所以很快把这种梧桐树砍光了,梧桐树没了,古琴越来越少了,即便有,大概也是用其他木材做的,质量大不如前,所以在人间再也看不到凤凰了。
由百色路飘零的落叶中穿过,到龙吴路,转喜泰支路,前面就是徐汇滨江,跨过龙华港,差不多5公里,第一次休息。昔日江南造船厂的大吊车下,有一个攀岩公园,大小朋友兴冲冲地一试身手。
赵之恒的爸爸是个高手!
大部分运动是以成功为结局的,但也有几项运动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攀岩是其中之一,不知道这是增加了乐趣,还是相反。
小朋友纷纷从岩壁上跳下,赶紧收拢队伍,来到江边,面向卢浦大桥,简单介绍了大黄浦、上海浦、南宋的上海务、元代的上海县,以及后来的江南制造局、江南造船厂。
江南制造局是清政府的官办企业,刚开办时,曾国藩李鸿章等大佬亲自关怀,曾经有一番新气象,产生过诸多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也培养了一大批的工业化科技人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办企业的弊端全部涌现,人浮于事、管理混乱、质量低劣,甚至李鸿章自己的淮军也不敢使用制造局生产的枪炮。
后来,江南制造局建立了船坞,刚开始仅仅是作为码头使用,渐渐发展为船舶修理并可以建造几艘小型战船。到1905年,清政府实施新政改革,将船坞从制造局分出,由官办转为商办,史称局坞分家。之后,制造局继续沉沦,而船坞却越来越好,后来发展为江南造船厂,一直是中国造船业的龙头老大。
2008年,为了给世博会腾出空间,江南造船厂整体搬迁到长兴岛,如今在黄埔江边还留有这些大型的吊车,平时是一道风景,紧急状态下,应该是可以随时启用的,我们此时就站在其中一座大吊车的下面。
继续向东北,5公里后,到局门路、制造局路,这儿属于黄浦滨江。龙华东路以南现在是世博园,原来也是江南造船厂的地盘;龙华东路以北,高雄路一带,局门路和制造局路之间,现在是单价每平方米10万+的商业住宅,小区里绿树婆娑,非常宜居的模样。
108年前的今天,可能临近傍晚时分,一群穿得五花八门的革命党人,扛着各色长矛大刀和土枪,乱哄哄地从上海县城的南门冲出来,向西南方向的制造局冲过来,冲到大门口(就是现在的局门路南端),发现大门紧闭,正打算翻越工厂的围墙进去,里面突然一排枪打过来,有一种说法是,打死打伤各一。
于是,这些“敢死队员”怎么来的,又怎么退了回去,因为他们的首领陈其美在制造局里被扣押,攻打制造局的革命党人群龙无首。第二天凌晨,得到闸北起义巡警和在吴淞起义的炮台驻军的增援,这些相对正规的军警带来了炮和枪,向制造局里面放了一炮,打了一排枪,再冲上去的时候,除了被绑在院子里的陈其美,里面已经空无一人。
上海就这样光复了,过程很简单,挺平淡的,但意义重大,辛亥革命最后以和谈的方式解决,结束了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帝制,进入共和时代,上海光复的意义远远大于这个颇有戏剧性的过程。
今天的折返点位于内环高架下的制造局路,从这儿北至瞿溪路,东至西藏南路、西至南北高架下,是早年上海南站的旧址,是沪杭铁路的起点,曾经和上海北站一样的繁忙。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上海北站和南站都被日军飞机炸毁,只是后来上海北站在原址重建,而上海南站则迁址到沪闵公路/老沪闵路处重建。
这儿离老周的自行车行很近,杨心海要买一个头盔,于是拐去那个小区,50元买了一个酷酷的头盔,赵之恒看着不错,也买了一个,算是不错的骑行纪念。老周和马自骑的发起人三千是最早一批卖自行车和配件的,他还坚持在这个小区里,这是一个价廉物美的入门级车行。
回程是原路返回,重新骑过徐汇滨江,沿着蜿蜒的黄浦江骑行,路边是一连串的艺术馆和美术馆,小朋友们以飙车的速度冲了回去,10公里路大概就骑了40多分钟。传统与现代,平稳与速度,艺术与人工智能,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