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要避讳皇帝名字,李世民在位时需避讳“世”、“民”二字吗?
避讳是中国的一项“国粹”。
中国有句古话:"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什么叫为尊者讳,就是长者的名字不能随便提,比如不能直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名字。
为什么说避讳是国粹?因为欧美人没有这讲究,他们理直气壮地直呼爸妈名字,爸妈不仅不责怪,还眉开眼笑。
长者的名字要避讳,君王的名字就更要避讳了,不能喊、不能写,不然就会追责,严重者要被杀头。
父母生养自己,名字避讳也就罢了,国君跟自己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凭什么要避讳,这不是霸王条款吗?
但是在皇权社会,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不服不行,霸王条款就是你明明不服还必须认可。
避讳这种霸王条款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山海经》中夏后启只能被写作夏后开。
东汉光武帝名叫刘秀,当时的"秀才"只能改名为"茂才"。
在清朝康熙皇帝名字玄烨,用了千百年的"天地玄黄",不得不改为"天地元黄";南京玄武湖不得不改为元武湖、中药材玄参改叫元参。
最过分的是,为了避讳,连神仙的名字也要躲开皇帝的名字。
宋真宗名叫赵恒,广寒宫里的仙子"姮娥"就要改为"嫦娥"(这个新名字倒是沿用下来了)。
不但皇帝名字要避讳,个别皇帝连自己的曾经从事的职业也成为敏感词,大臣不能提。
明朝皇帝朱元璋当过和尚,杭州知识分子徐一夔给皇上写贺表的时候,用了"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一句,朱元璋看后怒不可遏,这不是变着法子讥讽我当过和尚,又当过盗贼吗?
于是他气愤地说:"生者僧也,则字音近于贼,杀!"
皇上一生气,后果很严重,徐一夔脑袋就搬了家。
那么,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时候,他的名字需要避讳吗?答案是肯定的。
王世充是大郑皇帝,被李渊父子消灭。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按朝廷规定,是名字带"世"字的人,都要避讳,必须把名字改了。
因此在唐代的文献中,王世充的名字全部被写作"王充"。
跟李渊父子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大将徐世勣,受到李渊表彰被赐姓李氏;但是李世民登基之后此人名字要改,不能再叫世勣改名李勣。户部在汉代一直叫度支部,隋文帝开皇三年改称民部,到了唐朝为了避讳李世民的"民"改为户部,此后户部名称一直被后来的王朝沿用,直到大清灭亡。
所以说,只要皇帝叫了什么名字,这些名字都成为敏感字。
有人调侃说,幸亏皇帝没有叫"饭"的,如果那样,请人吃饭难道叫"请人吃食"?皇帝如果以那些汉语中的最常用字为名,比如一、是、有、和、人、大、为、上等字,真要是去“避讳”,执行性这方面简直是太难了。
唐太宗李世民名字的“世”和“民”,也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字;那么唐太宗时期,李世民的“民”字,要不要避讳呢?
客观地说,在李世民登基之后,"世"这个字必须避讳,"世"字出现的时候可以简笔,将"世"去掉一笔,简化为"丗"。如"名标于汉丗。"(贞观四年,安定胡公〈质〉墓志铭) ;如"公侯丗袭,将相门传。(贞观八年,处士李君〈继权〉墓志铭) "。
对于"民"这个字的使用,要求就不那么严格,只要世和民两个字不连起来使用就成。
唐太宗也知道,自己的父亲也许没有想到过日后儿子要当皇帝,起的名字太俗了,两个字都是常见字。如果都要避讳,对官员和百姓来说,是件非常麻烦的事。
因此这个把"民可载舟亦可覆舟"挂在嘴边的皇帝,没有那么任性,在避讳上没有那么刻薄。
李世民登基之后,发布一道相当慷慨的命令,大意是说,自己名字中不必两个字都避讳,只要避讳"世"字,世和民两个字不连在一起的话,“民”这个字是可以使用的。
"令曰:"依礼,二名不偏讳。近代已来,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典。其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旧唐书·本纪第二)。
由此可见,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民"字是不必忌讳的。
我们上面提到的将民部改为户部的事情,其实并不是在李世民统治时期发生的;是唐太宗亲自选定的接班人李治(唐高宗)登上皇位之后,为了表示对先皇的孝心和崇敬,下令把"民部"改为"户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