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深各自建了一个“圈”,机会风口悄悄在转移

近期,“都市圈”再次成为高频热词。

01.

近日,深圳市发改委对外公布2020年工作计划,表示将加快推进深圳都市圈规划编制,明确提及将协调东莞、惠州、河源、汕尾四市共同参与,助力河源、汕尾融入大湾区建设。
从“深莞惠经济圈”到“深莞惠都市圈”再到“深圳都市圈”,名称的变换,也带来内涵的变化,“经济圈”往往局限于产业层面的融合,而“都市圈”是经济、生活、文化、教育等全方位的融合。
而从“深莞惠都市圈”到“深圳都市圈”,除了空间范畴扩容到莞惠河汕,更重要的是明确了深圳的核心引领作用。从去年开始,中央已经多次发文,要求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推动土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倾斜,说明中心城市的首位度未来只增不减。
另外,这也是和国际接轨的做法,例如纽约大都市圈、东京大都市圈、大巴黎都市圈,都非常强调核心城市的名片效应。
深圳都市圈建成后,将实现37131平方公里的面积、3289万的人口总量、42746亿元的经济总量。
除了深圳,广州都市圈从去年也开始酝酿了,根据今年1月公布的《广州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广州都市圈规划》已纳入广州十四五规划。
有分析认为,广州都市圈在原广佛肇经济圈的基础上,有望增加清远、韶关、云浮等城市,这个“圈”的面积将达到71306平方公里的面积,3711万的人口,40564亿的经济总量。
更重磅的是,5月8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外公布了《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其中“点名”广东五大都市圈——科学制定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发展规划。
这五大都市圈,只有广州、深圳获得了冠名权,而另外三个都市圈,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核心城市,暂时只能联合冠名,但长远来看,珠海、汕头、湛江这三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将成为另外三个城市群的核心。
近期不少读者问,汕潮揭建圈后,会否重新合并设立副省级城市?
我的感觉是,合并是有可能的,毕竟三地本来就是一家,但设立副省级城市几无可能,广东省已经有两个副省级,再设一个副省级,对其他省就不公平了。比如诺大的中部六省,一直只有武汉一个副省级城市,可见这个门槛是很高的。
或者说,汕潮揭已经错过了设立副省级的最佳时机,如果在改革开放初,潮汕地区凭借独特的侨商资源,像厦门那样申报一个计划单列市,倒是有可能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三地合并也不见得是最优选择,因为合并之后,很可能会以汕头为市中心,那潮州和揭阳会不会降级为汕头的郊区?
02.
除了广深,北京、上海、杭州、南京也在建圈,特别是北京拉上环京“北三县”建了一个圈,感觉突破很大。
3月17日,国家发改委在官网公布了“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将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关于这个“圈”的表述是:

“充分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通州区与北三县高质量发展,实现功能分工协同、交通互联互通、生态共建共管、设施共建共享、安全联防联控,探索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的协同机制,成为京津冀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典范。”
“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为统领,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简单来说,一是发布级别很高,由国家发改委直接发布;二是战略定位很高,定位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三是含金量很高,北京地铁将冲破行政边界,直接修到北三县。

推进城际铁路建设,构建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主,亦庄站、燕郊站、三河站、香河站为补充的客运枢纽体系。
而在去年,上海也挑了7个城市,建了一个大都市圈。
长三角除了上海,一共有25个城市,上海从中挑选了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波、嘉兴、舟山、湖州这7个小兄弟。
细看这7个城市,苏锡常是和上海最紧密的,也是上海最稳当的后花园,南通则是上海的“新宠”,近年来发展速度堪称环沪城市中最快,而且上海第三机场也有望落户南通。
宁波、舟山则坐拥超级港口,与上海在港口互联上充满着想象空间,而且宁波商人与上海的联系非常紧密,两地存在千丝万缕的血脉关系与文化联系。湖州、嘉兴则是离浙江离沪最近的城市,纳入上海都市圈,也是应有之义。
建圈成功后,上海都市圈将成为中国经济体量最大的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则包含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总面积6.4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74.7万人,经济总量32730.7亿元。
有意思的是,南京都市圈八个城市,江苏、安徽各占4个,说明这个都市圈完全打破行政边界,充分遵循了市场逻辑。
03.
都市圈到底是什么新玩法?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现代化都市圈时代正式开启,这一年也被称为我国的“都市圈元年”。其中明确提出目标,到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到2035年,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
和城市群相比,都市圈的“势力范围”虽然小一些,但城市之间融合发展的成本更低、动力更足、成功率更大,所以含金量要高得多。换句话说,城市群一般都在纸上,而都市圈真的是可以实现的。
更重要的是,都市圈和以往的经济圈有很大不同。
大家知道,经济圈侧重于产业层面的融合,也往往止步于产业互联。经济圈时代的一个典型场景就是,两个城市明明已经打成一片,但地铁、公交就是不通,而且越是到行政交界处,路网就越烂。例如深莞惠经济圈如此成熟,至今还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跨市地铁。
说白了,经济圈时代,城市之间没有互通地铁的义务,也缺乏这个动力,大城市会觉得帮小城市修地铁,会加速自己的产业和人才外溢,是为他人做嫁衣。
而到都市圈时代,就完全不一样,都市圈不仅仅是产业的融合,还有基建、文化、教育、医疗、社保等各个维度的融合,地铁冲破行政边界是最起码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大城市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也会外溢到圈内小城市。
所以,都市圈时代的玩法完全不一样。大家知道,经济圈时代,城建的风口就是大城市自己的郊区,而在都市圈时代,打破行政边界、实现城市间融合发展成为更紧迫的任务,财政蛋糕会向这个目标进一步倾斜。
在此意义上,环大都市特别是环一线城市的行政交界区域,会成为城市建设的新风口,这些区域的可变性特别强,存在“天堑变通途”、“农村变城市”的巨大契机。
那么,都市圈的空间半径到底有多大?它的边界在哪里?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有着明确的定义: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关键词是“一小时通勤圈”,这是对都市圈空间范畴的限定,以目前的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来测算,这个一小时通勤圈事实上就是以核心城市为圆心,划一个大约80公里的圆圈。

在此意义上,环北京的“北三县”,以及靠近北京新机场的固安、永清,环上海的苏州、南通、嘉兴,环广州的佛山、中山、清远,环深圳的东莞、惠州,会在都市圈时代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这些地方的产业、基建、楼市都值得强烈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