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退潮,涨价能救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涨价了,而且不止一家。
先是3月21日,滴滴旗下的“小蓝车”宣布在北京实行新计费规则,起步价从原先的每小时1元,改为起步价1元包含15分钟,超出后每15分钟0.5元。
紧接着,摩拜、哈罗也纷纷修改了自己的计价规则,且城市覆盖范围除北京之外,还波及到天津、桂林、青岛、九江、珠海等地。按照市场估计,如今用户骑行一小时,费用普遍是过去的2-3倍。
这并不令人意外。一直以来,共享单车的普遍亏损已是常态,即便是鼎盛时期也不例外。而这也是导致整个行业一地鸡毛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平台为了活下去,必须要尽快实现扭亏为盈。
可是,光靠涨价,或许还不够。
1
盈利是任何一家企业都必须考虑且追求的事情。于共享单车行业而言,本应有不少赚钱的方式,比如广大用户的押金、向用户收取的使用费以及其他增值服务等等。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话在共享单车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非但平台亏损,就连行业的发展都变得极为艰难。
局面如此狼狈,背后自然有原因。在一见君看来,共享单车之所以会走到这一步,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所致:
第一,重资产模式让平台难以承受。
在行业发展初期,各个平台为了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并获客,都疯狂地从制造厂商中大规模购买新生产的单车,并投放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似乎谁家的单车多,谁家就是行业老大。然而,这种简单粗暴的“烧钱”模式不仅带来了生产成本、运营成本与人力成本的居高不下,还让迫使平台无比依赖资本方。
后来的事情想必人人都知道了:随着寒冬来袭资本褪去,共享单车行业悉数遇到了资金链断裂的麻烦。自身的造血能力尚未体现出来,而外部停止了输血,就会威胁到平台的生存。
第二,门槛过低引发同质化竞争。
共享单车的商业框架其实很简单,就是“单车+互联网App”。正因为简单,故很难形成较为牢固的竞争壁垒,任何平台都能将其复制。如此一来,整个行业的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宛如一整条街都是卖炸酱面的餐馆,想要快速引来客户,只能靠吃面送饮料、大力打广告或者再多开几间门店的方式,而成本也因此而再度攀升。久而久之,赔钱自是必然。
第三,损坏量较高带来种种麻烦。
由于单车的所有权并不属于用户,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并没有人对用户予以监管,故不少人都有对单车过度利用的倾向,哪怕损坏单车也不会有人追责。于是我们看到,城市路边损坏的单车屡见不鲜,随处可见。
这不仅抬高了平台的维修成本,还给用户造成了困扰。试想,当你在马路边看到几辆共享单车,兴奋地掏出手机扫码,却发现每一辆都是坏的,郁闷的心情可想而知,甚至还会影响到对品牌的认可度与忠诚度。
2
明确了原因,我们再来讨论共享单车涨价一事。
自共享单车出现以来,各个平台优惠力度之大完全刷新了人们的三观,无论是低价骑车还是办理月卡等优惠活动,都给用户带来了切实的便利和愉悦。然而,当事态慢慢演变为平台取消押金、押金难退以及资本纷纷套现退出之时,烧钱补贴的模式已经完全玩不下去了。于是,涨价俨然成为平台眼下唯一的“救命稻草”,当平台自身面临资金压力时,唯有将成本转嫁到广大消费者身上,以求将损失降到最低甚至是自保。
然而在一见君看来,光靠涨价必定是救不了共享单车行业的。
从平台角度来看,涨价固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它们的经营状况。可是要知道,随着共享单车风口的逐渐褪去,资本方的投资选择也越来越趋于理性。惨淡的商业现状在急功近利的资本面前,很难再度打动他们慷慨地施以援手。
于是,资金链紧张的问题势必会继续困扰着整个行业,而各种居高不下的成本同样难以在短时间内降下来,更何况他们还面临着因涨价而导致的用户使用频次降低抑或客户流失的风险,故局面总体依然不够乐观。
从用户的角度看,在习惯了低价用车的状态之后,突如其来的涨价显然会影响到他们的使用选择。根据经济学中最基本的供求定理,价格高了,市场需求会随之减少。反映到共享单车上,便是用户们使用频次的降低或是改用其他的出行方式来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考虑到各个共享单车平台提价方式与步调并不一致,且任何平台都没达到垄断市场的地步,故用户还可以在现有定价基础上,选择更加实惠的单车使用,而这对于提价“过猛”的平台来说绝非好事。
当然,对于那些视共享单车为刚需的用户,涨价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毕竟相比于便利性和时间经济成本,使用一次多花个一两块钱并不算什么。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提升价格不等于提升用户体验,而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放眼全国,“消费者主权”时代已正式来临,在此背景下,任何商家曾经引以为豪的“品类齐全”、“薄利多销”与“物美价廉”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对于消费的追求,如何全方位满足用户的消费体验才是商家需要思考的新课题——而这,也是商业最本质的东西。
然而如前文所说,共享单车给人们带来的使用体验并不似想象中那般美好,且不提损坏的单车数不胜数,即便完好的单车,骑行起来的舒适程度也是不尽如人意,这也是造成平台客户流失的关键所在。
此时,若提升用户体验与降低损坏率,就必须在单车设计、原材料使用、科技元素植入、工艺美化等环节增加投入。而这些又反过来压缩了平台的盈利空间。
综上所述,涨价充其量只是个开始,若想真正让行业重焕生机,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去做。
3
临近尾声,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共享单车还有哪些盈利点可以挖掘?
在一见君看来,基于大数据的增值服务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由于共享单车内设有定位系统,故能有效收集用户的短途出行数据。经历了几年的发展,纵然眼前一片狼藉,可是随着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用户在平台上因使用单车而留下了海量的数据,这是行业积累的一笔最具价值的资源与财富。可以想象,在大数据的赋能下,除了对平台精准运维提供有效指导外,还带来了两个潜在的盈利点:
一来,基于“最后一公里”的骑行数据背后,正是用户的生活圈,因而共享单车平台可以与贴近用户生活的产品与服务进行整合,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进而为系统内的其他商家与企业提供大量的潜在客户并加以变现。
二来,通过数据挖掘,可以整理出能够反映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绿色出行、空间规划等领域有价值的参考报告,以此来寻求与政府部门合作的机会。
理性分析,共享单车的存在着实方便了不少亟待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的人,而行业的发展前景还远没到盖棺定论的时候。
*一见财经原创,严禁非授权转载、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