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各项不平等条约留下数亿两白银烂账,是怎么处理的?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2年清廷退位,期间70多年的时间里,孱弱的清政府陆续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大大小小几十个不平等条约。

这些不平等条约,内容涉及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方方面面。那么,在清朝灭亡之后,民国政府是怎么应对这些条约的?尤其是那多达数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最终是怎么处理的呢?

其实在清朝灭亡前,两次鸦片战争以及甲午战争的赔款,清朝已经赔偿完毕。尤其是数额高达2.3亿两白银的巨额甲午赔款(其中3000万两是“赎辽费”),清廷更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赔付到了位。

因为当时日军赖在清朝本土“监督”着付钱,为了及早送走这些不速之客,清廷不惜以抵押海关关税的方式,冒着敲竹杠式高额利息的风险,向西方各大银行借贷,先填补了这个巨大的窟窿。

也就是说,光看款项的话,唯一的债务就是《辛丑条约》的赔款。可这笔大头债是所有不平等条约中最多的,因为这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每个人口都要拿出一两银子当作赔款,也就是4.5人乘以一两,整整4.5亿两白银啊!

要知道,当时的清朝每年的各项收入,总计下来也不过是1亿两左右,而这个老大帝国由于连年的战事、饥荒,其维持基本运转的费用就高达一亿一千万两。也就是说,清政府晚期长年处于财政赤字状态,对这笔数额巨大的赔款根本无力偿还。

不得已之下,清朝政府一方面继续增加苛捐杂税压榨国内百姓,另一方面与列强协商延长还款期限,用39年时间分期偿还这笔赔款。拿慈禧那句不要脸的话来说,就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当真是崽卖爷田心不疼。

而这些侵略者可不是善茬,他们虽然同意了清朝的请求,却要求清朝额外支付每年5%左右的高额利息。结果,里外里下来,这笔赔款最终成了9.8亿两,整整翻了一倍。

这还不算完,在偿还欠款的过程中,国际银价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英法美等国觉得自己吃了亏,又要清朝政府直接给各国赔偿其本国货币,并补齐当年和本年之间的银价差额。仅这一项,中国又损失了800万两白银。

直到1912年清廷退位,这笔赔款也只还掉了四分之一左右,剩下的窟窿还有7亿多。

对于新生的民国政府来说,这笔大头债要不要承认,其实很难抉择。货真价实的白银赔款和一系列在华权益,对于任何一个西方国家来说都是不能轻易放弃的,南京临时政府以及后来的北洋军政府,都没有勇气和实力去得罪西方列强,于是它们主动宣布接受原有条约。

不仅如此,由于内部争斗不断,中间北洋政府存续期间,对于西方列强的种种不合理要求一直听之任之。比如段祺瑞掌权时,就爆出了臭名昭著的“金法郎案”。

1922年,法国政府主动提出要将庚子赔款的“未付部分”(划重点)退换中国,这难道是法国人大发善心了?

实际上,当年法国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法郎购买力只剩下面值的三分之一。之前列强已经强逼清政府使用本国货币,法国的就是法郎,来支付庚子赔款了。结果,法国就准备用这笔严重缩水的钱来结清各种中法欠款。经过一系列债权的转移和支付,最后算下来,得,如果北洋政府同意了对方的要求,账面上至少损失6500万元。

段祺瑞政府居然还答应了!原因其实很简单,由于偿还庚子欠款需要通过已经抵押的关税,所以段祺瑞答应法国退款,虽然损失了一笔在未来看来很大的款项,但却可以先一步从税务司获得近2000万的资金。

除法国以外,其他西方国家大多也都陆续宣布退还庚子赔款,这些国家愿意放弃这部分利益,主要与当时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有关。不过,和法国的情况类似,这些西方国家大多数都是将尚未赔付的部分予以放弃。稍微有点例外的,当属美国。

1904年,中国外交官梁诚在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商谈庚子赔款纠纷时意外得知,原来美国在赔款计算时有大量款项的计算有误,他立即以此为由开始对美国国会议员进行游说,希望美国退还不实赔款。

在他的奔走下,美国国会最终决定将这部分赔款退回,专门用作中国的教育事业,像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就是用这笔退款建立的。这笔退款大约占对美赔款金额的一半左右,美国也是11国中退回赔款最多的国家。

当然了,美国之所以愿意退回部分赔款,除了因为数额不实问题被梁成发现外,还与美国当时主流观点中,希望增强与中方经贸合作的诉求有关。就像当时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爱德蒙·詹姆士说的那样,“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

作为新崛起的列强国家,美国并不想直接介入殖民地的管理,它追求的是倾销商品的市场。而当时的清朝,作为一个有着4.5亿人口的市场,有着极大的消费潜力,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留个好印象,也是美国为了将来推销商品做准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