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个素颜的地球
9月末的帝都北京,白天最热的时候26、7度,夜晚才能凉一凉!一点没有秋意到来的样子。这两年,要说北京的天气,除了雾霾,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越来越摸不到头脑的四季之分。春天和秋天匆匆掠过,一年之中仿佛只剩下了热死人的夏天和不那么寒冷的冬天这两个季节。
不止是北京,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进入到了一个四季混乱,气候异常的无序期。而当看到贝老的这部《地球四季》时,那些跟着怪天气都混沌了的血液仿佛瞬间充盈沸腾了起来,从皑皑白雪覆盖下的万年冰川到生机勃勃的森林草原,第一次,人们跟随着狼、鹿、马、鹰等动物的视角去领略造物主的神奇,去窥探地球生命中最原始和宝贵的自然基因。一切都是那么真实而鲜活。
雅克·贝汉曾导演过《喜马拉雅》《迁徙的鸟》《海洋》等大神级纪录片,在中国也拥有众多粉丝,了解他的人都会被他的传奇人生所折服,25岁获得威尼斯影帝头衔。1969年,以制片人的身份参与制作的《焦点新闻》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殊荣。辉煌并没有停止,当他意识到报纸上一片森林消失的报道隔天就被人们抛诸脑后的现状后,他开始踏足纪录片领域。从第一部《微观世界》到这部《地球四季》,用“天、地、人、海、时空”五个维度打造了“人与自然”五部曲。
这几部作品陆续诞生的这些年,世人对待它的态度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贝老谈起纪录片系列拍摄的初衷,称他想拍的是别人觉得微不足道而他觉得很重要的东西。而现在,地球环境、动物与人的关系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普遍提高,已经变成了人人都关心的新课题。2011年他拍摄的《海洋》在中国上映时,由姜文配音,成为高知和城市白领群体热议的话题,现在,《海洋》原班人马打造的《地球四季》即将上映,忠实拥簇外,很多普通观众也都表达了强烈的期待。观影人群由小众到大众的结构变化也预示着纪录片在我国电影市场上将大有作为。
这部《地球四季》历时630多天拍摄,300多人的团队踏遍8个国家中100多个拍摄地点,记录了地球上的动物们随着气候、环境变化而转变生存状态的过程。在人类没有出现以前,镜头中的“自然世界”是一幅现代版的“清明森林图”,每一帧画面都足以登上《世界地理杂志》,每一个镜头的背后都浸透着千万年动物生命轨迹的史诗感。有麋鹿在雪地中成群迁徙时的壮阔,有蜘蛛悠闲织网的宁静,有松鼠在树林间自在穿梭的快乐,有老虎妈妈和老虎宝宝嬉戏玩耍的可爱,也有狼群追赶马群时的激烈碰撞。为了捕捉到动物快速奔跑中最真实的一刻,制作团队专门研发出一种叫做“山地轮”的交通工作,并且与拍摄的动物同寝同息,动物睡觉了他们才能睡觉,动物醒来了,工作人员也立刻投入到拍摄工作中。
电影后半部分人类出现了,我们开采森林,修建房屋,大肆争夺动物的生存资源。它们恐惧不安的眼神,从对人类毫无防备到充满敌意。和前半部分美好和谐的画风完全不同。《地球四季》前半部分是景,在于赏,后半部分是意,在于想。
贝老说当初拍摄《海洋》不仅为了让观众看到美丽的鱼和鸟,而是想让大家意识到,这是一个美丽的世界,为了保存这个世界,我们需要做点什么。而拍摄这部自然五部曲终结篇的目的何在呢,从他对电影中多次出现的狼的阐述中可以窥探一二,现在狼越来越少是因为人类把狼视为很危险的动物,从此可以看出人类已经习惯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安全世界里,而忘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按照自然规律本就是充满危险的。
确实,虽然人类现在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同动物区分开来,但说到底,我们和动物是平等享有地球资源的,谁也不比谁多,人类真的应该正视自身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不要一味的侵占和索取。
纪录片不好拍,是电影类型中最难的。动物更不好拍,比拍人难得多。所以关于自然的纪录片一向是电影链条中的顶级所在,《地球四季》就是站在电影链的最顶端向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发出了终极警示。希望观众能够通过观看它而爱上这些动物,然后自然的去想去保护它们。
不得不说,对于地球环境殚精竭虑的高瞻观众也好,还是带领子女感受自然风貌的普通观众也好,这个理念都会被很好的传达和吸收。毕竟每次看到抗议吃狗人士发出的惨烈图片大部分人只觉得恐惧,但看到狗狗可爱的照片时,你发现了它的美,真的会潜意识中爱护它们。《地球四季》唤醒的是我们对地球生态气候环境的捍卫热忱,和与自然界动物们和谐共处的仁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