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中崛起的怀化油茶产业

油茶是全球四大木本食用油料之一,也是国家粮油安全的战略产业。近年来,怀化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发展生态惠民的油茶产业作为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基础与战略产业来抓,广泛调动和依靠社会力量投入油茶产业,极大地推动了该产业的快速推进和转型升级。2021年以来,全市新造优质油茶41.

9万亩、抚育改造54.6万亩,经营面积从170万亩发展到245万亩,年产茶油从1.2万吨增加到2.1万吨,年产值由 22亿元增加到45亿元;加工能力从8000万吨提升到1.9亿吨,培育了7个中国驰名商标和省级著名品牌;连接农户8.9万户,茶农户平收入从 2013年不足1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3万余元,帮助2.3万名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成为怀化市农村致富稳收的重要产业。

政策给力,推动社会资本投入油茶产业。由于资金、技术和经营方式的影响,全市过来油茶效益亩平产油不足3公斤,严重影响了广大林农的经营积极性,导致油茶经营面积由80年代的200万亩迅速缩减到2012年的170万亩,许多油茶林变成了“远看一片青,近看杂树生”的低效林。针对这一状况, 怀化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原料林和油茶基地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油茶基地建设的意见》及其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县市区积极行动起来,尤其在资金投入上,普遍给予油茶新造和低改每亩500--2300元的补助支持,贷款造林给予贷款总额3%的财政贴息。政策的红利,有效地撬动了社会资本投放油茶产业开发。仅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500万元,争取国家项目投入56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4.05亿元、金融资本6600万元,总计吸纳5.17亿元的投资规模,推动新建优质油茶基地33.5万亩、低效林改造19.4万亩;涌现了6家经营油茶面积1万亩以上的专业开发公司,培育了15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

科技助力,促动科学经营渗入油茶产业。为有效提高油茶产业的经营效益,市县林业部门积极引导油茶经营者科学经营。一是普及良种。采取建示范基地、帮项目安排和给技术指导的办法,鼓励和支持油茶经营者采取引进与自选相结合的手段,帮助建立了4个极具代表性与发展前景的自育自造和专育专供的高标准优质苗木和采穗圃基地580亩,

年产苗木1600万株,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优质苗木供应基地。二是推广良法。对整枝修剪、抚育施肥、品种改良、茶药间种等技术措施,采取点对点、一对一的定期无偿培训方式,年就近培训油茶乡土技术人才350余人次。通道县还成立了3支共30人组成的民间油茶专业技术队伍,定期对全县10万亩油茶基地开展全程技术指导。全市实施技术普及后的油茶基地平均亩产鲜果从不足150公斤提高到550公斤以上。三是打造品牌。鼓励企业先后投放资金2200万元,开发发明专利49个,实用新型专利89个,改进加工工艺62项,引进新科技生产线5条,将油茶干籽加工出油率从22%提高到27%以上,鲜果利用率从40%提高到80%以上。

利益引力,驱动生产要素涌入油茶产业。一是租赁经营。全市有76个油茶经营大户及28家专业公司按30--100元/年亩的林地租赁标准,集约了38.2万亩林地开展油茶开发。二是合作社经营。由能人牵头,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指导、统一施工、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和分户经营、分户核算等“六统两分”的经济组织形式,有效组建了7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户2680户,开发油茶基地6.1万亩。三是股分制经营。采取公司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经营大户共同入股,收益按股分红的办法,经建股份制基地6.7万亩,解决了公司管理难、合作社融资和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四是复合式经营。部分企业在自建基地和加工的基础上,将油茶产业开发延伸到以文化为主题的茶油观光、体验、休闲产业,实现油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五是农户自主经营。全市已有自主开发油茶规模基地50亩以上的达158户,开发总面积达3.75万亩。

抱团合力,助动分散资源聚入油茶产业。一是发挥协会功能。仅去年以来,市油茶协会组织技术培训210人次,解决融资和项目对接等难题11个,茶果产销对接1.2万吨,联销茶油和枯饼2300万元,目前正在筹划全市油茶公用品牌申报和企业联盟等更高层次的前期工作。二是优势互补。如部分县市采取由政府投入200万元建扶贫车间,公司租赁车间和购买加工设备,以枯饼作为加工费,负责茶农茶果代加工,并将毛油定价收购后再精加工贴牌销售,有效解决了企业缺原料和场地、农民缺加工能力和市场的难题。三是合作共赢。许多企业相互建立默契的产销关系,采取定单农业方式,抱团产销预订,相互解决原料收购难、产品销售难、资金回笼难的问题。据统计,2020年全市油茶企业抱团收购茶果2800吨、加工茶油140吨、销售茶油120吨,形成了良好的抱团合作格局。(通讯员 刘崇艺 陈嘉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