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瞧穷孩子,《嗝嗝老师》打向精英主义者一记响亮的耳光

在没看《嗝嗝老师》之前,还以为是一部宣扬园丁精神的真善美传记片,入了场才发现,这是一部像《起跑线》一样呼吁教育平等的现实题材讽刺电影,片中的学校里有9A和9F两个被打上了标签的班级,一个是来自富人区的好孩子,一个是来自贫民贫民窟的坏孩子,影片围绕一位有神经系统疾病的特殊老师带着坏孩子们集体逆袭的故事,狠狠的打了精英主义者一记响亮的耳光。

在中、印这样的人口大国里,大概每年都有几十上百万的孩子能体会到精英文化的残酷,所谓的填鸭教育,分数至上,十年寒窗点灯熬油,拼的是什么?别说是理想和未来,多数家长和小孩子根本就没那么长的眼光,考得好考得坏,最大的区别是眼前让人瞧得起,别让人当成学校里的害虫。

电影有14个这样的孩子,他们出身自贫民窟,因为公立学校被吞并,进了一家很有声望的好学校,却被编进了象征着不可救药的9F班,他们白天在学校里尽情嘻闹,抽烟,唱歌,恶作剧,就是不好好学习,放了学就回到贫民窟里打牌的打牌,修车的修车,腌咸菜,帮家里打水,早上起来要排50米长队上厕所,按正常人的眼光来看,这些孩子的学习生涯很快就会走到尽头,然后用漫长的人生去重复父亲的人生。

但是,影片没有让他们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而是通过嗝嗝老师奈娜的新式教育,顶着所有人的偏见,在逆境中一步步改良、前进,最终赢回了尊重,那些曾经带着有色眼镜看他们的人,终于承认了这样一个事实,不是说家境体面懂事听话的就是好孩子,那些看着有点不成器的坏孩子有了适当的教育,一样可以成为人生赢家。

凭着这一群孩子的逆袭,影片对枯燥冷酷的精英教育体系进行了反击,特别那些因为学生某方面的不足就轻易下结论的老师,永远不要小瞧任何一个孩子,他们都有天赋,也都有善良和努力的一面,也有内心恐惧的东西,作为老师的任务,就是带他们发现积极正确的一面,克服内心的恐惧,正像嗝嗝老师经常说的,世界上没有差学生,只有差的老师。

印度电影近几年大受欢迎,除了技法上的娴熟,像《嗝嗝老师》有出色的叙事,引人入胜的氛围和节奏,让人忍不住要加入其中的趣味性,还有那些效果极好的感人戏码,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具有敏锐的现实触觉,总是能够在一些日常小事中捕捉到现实的真相,像《摔跤吧!爸爸》《起跑线》《神秘巨星》都有类似的色彩。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些电影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了教育问题。下一代所面临的教育环境,因为物质差距所导致的资源失衡,都在这些既诙谐幽默又感人至深的故事中,得到了客观而又深情的表述,对现实的触动力是巨大的。

这就不仅是创作能力或市场环境的原因,而是观念的问题,面对高品质的印度同行,不得不反思我们的青春片,总是那么的矫情和无病呻吟,总是太多强情节,发蜜糖、泼狗血,让孩子们去演绎成人思维的爱恨情仇,而看《嗝嗝老师》中的14个贫孩子,还有那些富孩子,每一个都是很真实,就像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那些孩子一样,有叛逆,也有敏感,有热血,也有盲目,只有像嗝嗝老师奈娜一样发自内心的感受他们,和他们站在一起,才有真正发现他们的世界是多么的精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