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良心:在2020年开州区文艺资助座谈会上的发言 ‖ 窦小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在我生命中的这一天,能有这样一个美妙的机缘,和这么多优秀的人们坐在一起,探讨文学和艺术,这令我感到十分荣幸。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我自己。
我叫窦娟霞,是来自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关镇的一个汉族同胞。
第一个我要表达的是,我非常感谢我们国家和当地政府工作的各个部门,包括宣传部、文联、作协,以及日报社等部门,能够时刻勤谨为民、心系百姓,为我们这些喜爱文学与艺术创作的写作者们能提供了诸多实惠而暖心的平台,以及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资助和鼓励,同时,我也非常感谢我们学校的历届和现任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给我提供了一个十分宽松的工作环境,才使得我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把我个人的一些所思所想,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谢谢你们!
下面,我就“文学”这个大范畴里的“文学的本质”这个问题谈两点。
其一,我非常认同一个观点,即文学的本质是:“文学是苦闷的象征”。这个观点是苏联作家高尔基在一次答谢会上提出来的。其实,早在我国唐朝时候,诗圣杜甫就有“文章憎命达”的观点,后来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也说:“在所有的文字中,我偏爱以血书之者。”
近代以来最集中而详尽地阐述了这个思想的,是日本文艺家评论家厨川白村,他在他的著作《苦闷的象征》一书中说:“作家之所以从事创作,乃是因为个体的生命力受到了压抑,由这种压抑而导致和衍生出来的苦闷和懊恼,就是文艺的根底。个体生命力的欲和求受到了强制压抑,便产生出人间的无尽苦闷,这种苦闷情绪的发泄,便是文学艺术创造的原动力。”
当然,这是纸上的书籍理论,以我个人的经历经验而言,我宁愿把这个观点表达得更加透彻而深刻一些,我认为,文学是一颗又一颗的心灵,经由漫长的苦难之路,而在临时的终点,或者最后的终点时分盛放开来的花朵。
2006年,因为求学,我从遥远的大西北,来到了天府之国的巴蜀之地,来到了美丽的西南大学,开始了在新闻传媒学院求学的漫长道路,然而,因为饮食的不习惯,语言的无法沟通,以及气候的与大西北迥然的差异,以及突然离开亲人而远走他乡的孤独感和无助感,让我开始在行只影单中思考人生,俯视我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内心和感受。
孤独,清贫,忧伤,忙碌,无助种种人生而有之的辛苦让我深深地觉得了人生的艰难和不易,尤其是毕业后来到了新的单位以后,这种种不适似乎有增无减,高山一样堆积在我柔弱的内心里。
在我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审视我的处境和内心的时候,我做的最多的,大概是回忆往事和思念那曾给了我无数馈赠和恩义的故乡。而恰恰就是这种对于往事和故乡的回看,自然而然地在我的思想中搭起了一座血脉相连的桥,什么桥?我的苦难,也就是个体生命的苦难,和他人的苦难之间的一座桥。
关于他人的苦难,令我永生无法忘怀的是一个人,一个女性的人。我的父亲很辛苦也很能干,那时候,他正好开着一个砖瓦厂,三四十个工人,却只有一个女工,我给她起了一个化名,叫“素素“。我十四岁,是父亲的小帮手,帮着父亲看着数拉水的车的趟数、洇砖瓦、监工、卖砖瓦之类的轻松活儿,而素素,因为是唯一的女工,她的活儿也比较轻,所以,我们两个在一起的时间就比较多。
我不了解这个女性她出现在我面前之前的生活情景是如何,我却非常清晰地知道她彼时的现状,家里有公婆和唯一的儿子,那个时常缺席的丈夫之所以常态地缺席,是因为要么出门在外,要么就在监狱里。
于是,我经常看到这个年轻而美丽的女人,她在哭。然而,我只是一个小孩子,我无能为力。我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当她的泪水啪啪地掉在青红的砖瓦垛子上的时候,告诉她,素素,你快抬头看,天上的云朵好白。
然而,后来,这个女人,在我已经不需要在砖瓦厂里监工的时候,她竟然永远地消失了……
……非正常消失,据说是被她的丈夫亲手给卖掉了,传言是这样,未经证实,不得而知。
从2006年读研,一直到参加工作了很多年,每当回忆往事,我怎么都忘不了这个女人和她的遭遇,于是,终于在2017年的4月24日,我眼含热泪把这个我生命中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的痕迹,记录在了纸上。
一二三,三而九的,由她铺叙开来,我更加广阔而深刻地看到了更多人生活和生命中的无可奈何和或大或小的艰辛和不易,要深刻体会“终生皆苦“的普遍而深远的。
从此,也就是从“素素“始,我逐渐开始了我的文学创作之路。
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是作为文艺创作者,我们当心眼如佛,心存悲悯,能够看到和记录下来生活当中那些独一无二的、或寻常或不寻常的生命和事迹。
第二个我要谈论的关于文学的本质的话题是“文学是人学。“
这个呢,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文学所表现的客观对象是“人。“
2、写作者是通过以自我个体生命对客观世界和自己内心世界的观察和感受形成的经验性的东西来进行记录和描述,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
3、好的作品,应该是能够安慰人、激励人、熏陶人、提升人、感化人的,这也就是文学的社会功能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呢,我就这么概括地说一下。
接下来,我来谈一下我获得了此次资助的作品,也就是我的新出版的诗集《致清水河》。
我有个习惯,喜欢给熟悉的不熟悉的事物起名字,各种各样的名字,曾经有大半年,我几乎是每天都要给我在各个群里的昵称起个新的名字,一来我觉得有趣,二来,我感觉把我们丰富而美丽的汉字这样尝试着组合和拼接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往往,在不经意间,会产生新意和用途。
所以,在我的诗歌写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就给在我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条河,同时也是伴着我从童年直到长大的一条从村西台下面蜿蜒而过的,本来,也直到现在都没有名字的一条河,起了个只属于我自己内心的名字,叫“清水河“。然而,使我始料不及的是,在有一年的夏天,当我和妹妹去临县秦安的陇城镇去参观大地湾遗址和博物馆的时候,恰好就有一个本地人告诉我们说,在秦安境内,有一条清水河。
所以,我觉得,现实也罢,文学要好,真真是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里,自有妙处和神迹在酝酿和呈现。“清水河”者,其实也是一条情绪和情感的河流。
于是,“清水河“这条在我心里,也在地理上虚虚实实的河流,就成为了我诗歌创作贯通始终的一条骨线,后来,经过一年多的书写和整理,我的新诗集《致清水河》便应运而生了。
这本书的全部作品,我都是以生活在清水河两岸的人们的普通生活和他们的普遍情绪为基点,以我自己的对于他们的观察、认知和感受为一条完整的情绪线进行记录、书写和艺术加工的,本书中,我写到了亲情、爱情、友情,以及邻里之间的感情等等,涉及到了文学、哲学、历史、地理、绘画、雕塑、美学和音乐等等诸多学科的诸多方面。
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始终坚守的,也是贯穿全书的一个核心宗旨是,我时时刻刻都以体现我们中华儿女的中国精神和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的民族性为情感内核的,比如勤劳、朴素、隐忍、坚强、包容、智慧、奋斗、苦难、挣扎,以及我们传统文化始终在强调的仁、义、礼、智、信、孝、悌、忠、贤等观念。
天地宏阔,万物相关,一条河的存在,是无数条河的存在,一个村庄的人们,是全部村庄的人们,清水河是无数条清水河的缩影,而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也是全中国普通大众的生活缩影。
这就是我这本书整本书之所以如此命名的,以及成书的原由、细节和精神内容和价值导向。
当然,恰如一粒石子,当它握在你手中的时候,它只能是你眼中的那颗石子,但是,一旦经由一条抛物线,你把它抛出去,抛入到大众视线中的的时候,那它到底会成为什么样的一粒石子,这就有千万种可能了,文学作品也是一样,所以呢,我的这本书最终会被人们如何解读,以及被解读之后会相应地产生如何样的社会效应和反响,便也是我无法预知和掌控的事情了。
接下来,我想就“我们为什么要写作“这个老话题谈一下我自己的感受。
记得还是在西南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和我舍友苏和丽在梅园曾经讨论过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我们汉族人到底有没有宗教信仰的问题。最后我们得出的一个浅显的结论就是,我们信仰的好像是佛教,然而,我们对待它的方式只是:When we need it,We seek help from it. 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有求于它的时候,我们才会想起它。
基于此,关于我们文艺、文学创作者为什么要写作创作这个问题,我和我们马关镇的书记马永平先生讨论过,我说我们是想通过描写和记述一些在共同的地域上生活过的,或者正在生活的人们的一些基于相同气候、习惯、饮食、民俗、宗教等等相同文化基因而形成和造就的人群的个性和普遍性格,来把这些在情绪和情感上各自游离和疏散的人们的精神世界连接起来,尽量通过写作和创作一些能够引起他们共鸣和达成相同认知的一些好的人物和事迹的作品,来提高我们的民族素质,净化我们的灵魂,来团结我们的思想,这样,在和平时期,普通老百姓之间就能够不因小事而互伤互害,就能够在日常交往中礼让谦和、互助互爱,而在国际局势动荡,民族危亡时候团结广大民众的思想和力量,齐心协力保家卫国。
到这里,关于占我们国家人口总数绝大多数的汉族人到底有没有信仰这个问题,就有了答案,我们有信仰,我们的信仰是根植于我们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人格中的优良品德和民族品性里的,它是爱,它是智慧,它是勇气,和担当。而同时,这也应该是我们文艺创作者的历史使命所在,我们要争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通过我们的文字和各式各类的文艺作品,来把我们的人心和社会风气引向更正的、更端的、更好的道路和发展方向上去,这也是我们作为新时代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在用文学和艺术铺路,铺一条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的路,我们在铺路,在铺一条万众一心,爱国爱家的路。当然,毫无疑问,这是一条十分艰辛而漫长的道路,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勇敢地坚持下去。
我想这也是我们从文者的良心所在,也是文学的良心所在。
以上,我就文学创作谈了一些不太成熟,也十分浅显的看法,我相信,中间一定存在不少问题和些许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多多批评和指教,不胜感激!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给予我们文艺创作者的持续的帮助和鼓励,你们辛苦了。希望我们开州区的文艺创作事业越来越繁荣,出现越来越多的能够流传于世的好作品。
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窦小四,原名窦娟霞,甘肃天水张家川马关人,80后,现居重庆,从事教育行业。生性自由闲散,无拘束,钟爱山野乡村,偶有心绪,小结成文,视爱和文字为生命。探索爱与人性的奥秘,深困其中又淡然其外,从流如水!有文学综合集《雪落在马关的村庄》和《无尽的白雪》公开出版发行。
新书《致清水河》已公开出版发行,想要预定的,请加我个人微信号:13996698427订购。
查看本公众号更多往期文章,请点击问后“阅读原文”字样。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