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 | 一个简单小道具,让孩子对思考的概念,从隐约模糊过渡到具体化!
读系列:第1.3节
◆
这个读系列,已经更新到第1.3节了啊!
在新内容开始前,先来回忆,之前两节,我们都说了些什么?
按照Why ---How ---What 这个思路来:
Why: 为了让孩子明白Metacognition的概念,明白什么是Think about your thinking。
How: 用实物找联系,让抽象的思考,具体化,形象化,可视化;我们大人来示范。
What 1:第1.1节:真阅读沙拉,以孩子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为切入点,让他们了解,真正的阅读,是Text + Thinking,文字和思考的共同作用。
What 2:第1.2节:信息组织图(Graphic Organizer),通过大人的三次提问,引导的三次讨论,让孩子梳理想法,表达观点,对真阅读进行归纳,整理,再次思考。
当Why不变,How不变,我们就来添加What的多样性!
于是,第1.3节就出现:用一简单小道具,继续来巩固,如何边读边思考?
◆
喜欢Snoopy吗?这只总记不住主人名字的小猎犬,从1950年起,就开始全球大圈粉。喜欢幻想,喜欢写小说,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把自己想像成各种人物的化身......
仔细看,仔细看,当稀奇古怪的想法出现时,Snoopy的头上会出现一个大气泡,在底部,又连着两个小气泡。
对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thought bubble。为了顺口,我们先叫它想法气泡。
比较一下,漫画里常出现的两种不同泡泡。
左边是对话气泡:用来放【说了什么】?
右边是想法气泡:用来放【想了什么】?
了解清楚后,今天的道具也该登场了,就是右边这个想法气泡!
◆
道具准备:
一本书,要和孩子一起读
一大张有点硬度的纸
剪刀一把,笔若干
想画简单点,就一个大圈,带两三个小圈
想画复杂点,画成云彩形状也可以
注意:中间要剪出一个大圆孔,别太大,别太小,来看一眼这些示范图!
想知道我的脑袋里都在想些什么吗?示范给你看!
孩子对那些他们不知道,不了解的东西,充满着好奇。比如,对于我们大人,他们就会想:啊,你的脑袋里都有些什么啊?怎么会知道那么多的东西呢?
所以,写CC的Tanny就为孩子们设置一场景:get into the mind of a teacher——进入到老师的想法世界中!
步骤做起来也简单:
1. 喊上搭班老师,一起来示范。
2. 两人靠一起,一个坐着拿书,去读;一个站着,把思想气泡套上头,根据读的内容,去思考。
因为平时,孩子们也看漫画,所以,当两位老师的造型,这么一摆上,他们也就立刻get到!
◆
和孩子一起读的书,有各种,可以是虚构类的故事(Fiction), 也可以是非虚构的写实(Non-fiction)。
对于边读边思考,孩子们也会有误解。就是,故事类的话,我可以想很多,脑袋里也会出现很多的声音;可是写实类的呢?好像没什么可以去联系,去疑问,去延伸思考啊!
所以Tanny就选了一本Non-fiction,通过示范,直观地告诉孩子们:思考无处不在!
比如这本:Animal Asleep, 关于各种动物的睡觉习性。作者是Sneed B. Collard III。
怎么想?想什么?课堂情景来再现!
无论是CC,还是7 Keys,都有一共同点:极其细致,课堂情景完美再现。老师说了什么,孩子回了什么,问题如何拓展,讨论如何引导,都一一做了记录。
正因为前辈们的这种整理方式,我们才有一种回到那时那地那情境的真实感,感觉自己就在当时的课堂中。
一起来看,两位老师如何示范:
1.
Reader: Animal Asleep, by Sneed B. Collard III, illustrated by Anik McGrory.
Animal Sleep, 作者Sneep B. Collard III,配图师Anik McGrory.
Thinker: Hmmm, this book must be about the sleeping patterns of animals. I hardly know anything about that. This will be interesting!
我觉得这本书,讲的是,动物们怎么睡觉?我对这个知道的很少,一定很有趣!
2.
Reader: Most of us need sleep. 、
我们大多数人都需要睡觉。
Thinker: I know I do. I didn't get quite enough last night as a matter of fact.
我就是这样的!昨天晚上,我就没睡足。
3.
Reader: Whether it's a snooze...
要么是打盹儿......
Thinker: I think snooze is another word for nap; maybe the author will tell me.
我觉得snooze应该就是小睡的意思。也许等下,作者就会具体告诉我。
4.
Reader: Orangutans live in the rain forests of Southeast Asia.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s and are Earth's largest tree-dwelling animals.
猩猩住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里,和我们人类,关系密切;是世界上最大的树居动物。
An orangutan spends most of its day looking for fruits and other food, but it pauses now and then for a snooze in the trees. Often, before each nap ---and before turning in for the night ---it waves a comfortable sleeping nest of branches and leaves.
每天,猩猩会花很多时间找吃的。也会时不时停下来,在树上打个盹儿(snooze)。在白天小睡前,或是晚上睡觉前,猩猩都会给自己搭一个窝,用树枝和叶子,非常地舒服。
Thinker: Yes! A snooze is like a nap. Sounds like a great life to me ...... spending your day eating and napping! I wonder what the sleeping nest really looks like.
Yes! 打盹儿就是小睡的意思!听起来好棒!每天就吃吃睡睡!Hmmm, 我很想知道猩猩的窝,又是什么样的呢?
......
就这样,一人读,一人想,并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来!
I Do It ---We Do It---You Do It!
第1.1节,我们有说,有效的引导方式是,I Do It ---We Do It---You Do It! 我先来,我们一起来,你再自己来!
按照同样思路走:
I Do It:两位老师已经示范完。
We Do It: 读到大概一半时,或者感觉孩子已经get到,那就一大带一小。我来读,你来想,或者反过来。
You Do It: 大胆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进行,比如这样:
神奇的背后是什么?
一个简单小道具,就可调动起孩子的思考;而且各种想法,不断产生,全班一片欢腾!
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一定要用理论去解释,我觉得可以套用这两种:
第一种:Change your identity! 说的是,在和别人相处时,要去完成一项任务时,对自己身份认知的改变(觉得自己是谁),会影响到自己的观念,态度,理解,最终反应到具体行动上。
以思想气泡为例:
当孩子们将气泡套上头,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知就发生了改变:从普通小孩,变身到可以进入到老师的思想世界中。于是对应,会觉得自己知道更多,懂得更多,自然地,也就能想得更多。
第二种:Make thinking visible,以一个物件做桥梁,让思考的过程,既可看到 (那么大的一个思想泡), 又可听到 (把想法说出来)!看!多直观!
一点小变化,还可以这样来!
同一思路,出现多样版本!
我悄悄地藏在你身后,只说想法不露脸......
难度升一级,你来读,你来思,我来帮你举气泡!什么?不知道怎么去思考?我们有Thinking Stems ——思考的开始句啊!想不起来时,同学们都会给到你提示!
边读边思考,还有一伙伴,跟随节奏,在做真阅读沙拉。可是,这位老师怎么准备了那么大的三个桶?
真不容易,举气泡的人,终于可以坐下了!看一样的书,轮流,一个读,一个说想法。
要注意,不是每读一句都得必须有想法!有位老师,用了一个词,Interrupt (打断)。 是不是一下就清晰了很多?你可以一直读,当我有了想法时,我就暂停来打断。
比如这一句,一个孩子读到谁谁谁离家出走了,另一个孩子就想得很有层次感:
I wonder if she really will run away from home. I’ve never done that. I think I’d be too scared. Where do you even go when you run away?
我想知道她是真的离家出走了吗?我从来都没那么做过。我会很害怕!毕竟,离家出走,你要待在哪里呢?
延伸和拓展,读写继续不分家!
说完了读,写还会远吗?
孩子们,自己动手,做思想气泡。之前不是学过Thinking Stems吗?挑出三个来,围着气泡写一圈。
再之后,选一本书,自己喜欢,又适合自己的程度,可以独立读下来。
把思想气泡套上头,读,想,写,在课堂上完成一个小写作。要写书名,作者名,还有三个具体的想法。
当孩子写不出三个想法时,试着退一步:可以写出两个吗?可以同一个Thinking Stem,写出两种想法吗?可以找一个虽然不太会,但还很想试一下的句子吗?
有了鼓励,支持,再加上大人的引导和示范,孩子的写,也就逐渐完整,逐渐丰富,逐渐Make Sense 说得通!
◆
还可以和电脑技术结合着来!
写完后,读给大家听。表达有点混乱的,再引导,再示范;需要加点细节的,那就再补充......等到孩子自己觉得:恩,不错,我很满意,就增加一个新挑战:可以用电脑敲出你写的这些吗?
嘱咐下,怎么叫做“孩子自己觉得满意了”?
任务不同,关键词也会不同。比如边读边思考,怎么想,何时想,想什么,你能听到你脑中的声音吗?......这些才是我们大人在此时此刻的引导里,所要在意的关键点,而不是准确无误,毫无瑕疵的书写。
所以,即使孩子写的我们看不懂,即使他们把love写成luv, trouble 写成trubl, 或在中文场景中,这里少一点,那里多一竖,但又怎样呢?只要顺着他们的读,联系他们的写,我们发现,啊!还是可以对上的!那这目标也就达到了!拼写是要纠正的,只不过并不是在此时!
◆
一位小朋友,是这么写:
In the book David Goes to School by David Shannon, I am thinking that David is in trouble. I am thinking that he needs to keep his hands to himself. I'm noticing that he is mad.
一个个思想气泡,一页页纯真想法,再附上一张张开心如花的笑脸,铺满整面展示板,多好!多骄傲!
做了这么多,究竟为了什么呢?
真阅读沙拉,信息组织图,讨论讨论再讨论,再加上今天这个思想的气泡, 做了这么多,究竟为了什么呢?
能让孩子读流利吗?能让他们多认字吗?能准确说出故事的中心思想,核心主题吗?......似乎都不能。
但是,当每个活动结束,当一天结束,我们大人会知道,孩子在逐渐懂得如何学;逐渐明白阅读虽不简单,但却很有趣;也会逐渐意识到,思考是多么多么的重要!
而这些逐渐,会成为一种持续向上的推力,让孩子们愿意学,喜爱学,形成热情,去在意学!一点点,逐步走向,我们所希望的那样,成为终身的学习者!
书,有精读,有泛读,当然也不是每本都要通过这种方式去细致读!但是,起码在需要把一本书读厚,读精,读成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时,孩子们,可以坚定地对自己说:恩!我知道我该怎么做!
安妮何的话:
更新如此缓慢的我,居然也写到了1.3节。一位妈妈的留言,让我产生的一个想法,于是有了之后的行动......这一切也是发生太快!
如果我所整理的,可以为你和孩子间的阅读时间,多一点启发,多一些丰富,我也会感到很激动,记得留言我!
另外,读系列有总目录了!看截图,公众号页面最下方,有一菜单栏——读系列。点击,目录就会弹出来,方便吧?
上周说好,努力一下周四更。但是发烧了,担心自己说胡话,就没继续往下写。
我问朋友,要不要在后台说一声,周四更不了?朋友说,不用啊,这样显得你多矫情!......这么一句话啊,让既有玻璃心,内心又住着一位少女的我,好一顿感伤。
虽说,见字无法如面,但我还是相信,当我在这头卡卡敲键盘,你在那头滑着屏幕在看时,我们之间,微妙地,还是有着连结的!所以,我们慢慢来认识。
有个愉快的周日!
参考资料及图片来源:
alisonsapples.blogspot.com
brynmawr-2024.blogspot.com
firstgraderandomness.blogspot.com
google images
happyliteracy.blogspot.com
oneextradegreeteaching.com
partyinwithprimaries.com
pinterest.com
spoonfulofsugarteaching.blogspot.com
Tanny McGregor | Comprehension Connections: Bridges to Strategic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