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字
形声字。讠表意,表示用话骗人;乍表声,乍有暂时义,表诈只能欺人与暂时。本义是欺骗。
乍,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作”的本字,表示有所作为。詐,金文
(言,说)
(乍,即“作”的本字),表示言语作为。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假报战功,冒领奖赏。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言”
简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乍”
写成
。《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诈”
,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言”
简化成“讠”
。
同样是被敲诈,刘伯温给两位商贩出的招数全然不同。
明代著名谋臣刘伯温隐居青田山时,乡邻闻知他过人的才智,有什么疑难问题便时常向他讨教。有次一位姓孟的肉贩向他诉苦:有地痞恶霸屡屡骚扰,来了就得给肉给钱,否则肉摊生意就被搅黄了。刘伯温问清情况后,告诉他不能忍气吞声,不妨准备快刀,下回地痞再来捣乱,就亮刀对抗。只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谅他们也不敢再来捣乱。孟姓肉贩果真回去准备了两把长刀,磨得雪亮。地痞又来勒索时,他拿出长刀冲上前去,喊道:“老子跟你们拼了!”那几个混混见势不妙,落荒而逃。以后再不敢到肉摊寻衅了。
另有一位王姓菜贩也来向刘伯温求助,说有地痞常来为难他,索要保护费。刘伯温详细了解后告诉他,万事和为贵,不如请这些人吃餐饭,届时把王家亲戚多叫一些来作陪。王姓菜贩依言请这些滋事者吃饭,并邀来族中有身份的一帮宗亲帮忙敬酒,恳请“多多关照”。那伙人见王姓宗族人多势众,自己讨不到什么便宜,也就顺坡下驴,此后不再来捣乱了。
同样是被敲诈,刘伯温给两位商贩出的招数全然不同。他的随侍童子很纳闷,便好奇地向老师请教。刘伯温从容揭开了谜底。
他说,孟姓在这里属小姓,势单力薄,再怎么讨好对方,都难逃被欺负的困境,不如放手一搏。小流氓本只是虚张声势,拣软杮子捏,商贩如果发狠还击,拔刀相向。对方欺软怕硬,就会知难而退,这就是邪不胜正。
而王姓是大族,把族人叫出来为自己站台撑腰,无形中是在向对方施压,自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巧诈不如拙诚
观人要观其心,看看这个人是不是有仁德之心,不是仅仅看他所做的事,而且要从事上洞察这个人的存心。
在《韩子》上有这样两个对比。一个故事是说,乐羊(魏国的将领)受命攻打中山国。这个时候他的儿子正好在这个国家。中山国的国君就把他的儿子抓来烹杀了,煮成了肉浆送给了乐羊。乐羊怎么做的呢?他当着魏文侯的面,把这一杯肉浆一饮而尽。
魏国的君主魏文侯知道这事之后,就对堵师赞说:“乐羊因为我的原因竟然吃了他儿子的肉。”意思是说,他对我多忠心呀。但是堵师赞却说:“他连自己的儿子都能吃,那还有谁不能吃呢?”乐羊在结束了对中山国的战争之后,魏文侯奖赏了他的功劳,但是却因此而怀疑他的用心。
另一个故事是与此相对的。孟孙在打猎的时候,捕到了一只小鹿,他让秦西巴把这只小鹿带回去。这个时候,小鹿的母亲在后面追着赶着地哀叫。秦西巴心有不忍,就把小鹿给放了,让它随母鹿而去。孟孙知道之后,一气之下就把秦西巴赶走了。
三个月之后,孟孙要找一个人给他的儿子做师傅,教导他的儿子,又想到了秦西巴,就把秦西巴召回来做他儿子的师傅。孟孙的车夫就问他:“过去您怪罪他,现在却又把他召回来教导您的儿子,这是为什么呢?”孟孙回答说:“对一只小鹿他都不忍心伤害,他又怎么忍心伤害我的儿子,对我的儿子不好呢?”
所以,“巧诈不如拙诚”。机巧诈伪不如拙笨诚实。乐羊因为打败中山国有功,却被魏文侯怀疑他的存心;秦西巴因为私放小鹿有罪,却更受到孟孙的信任。为什么呢?因为古人很有智慧,他看事情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从事上看一个人的存心。
作者释义:从言表示语言,从乍(zha)表示反向用力使枝杈突然折断(参见乍)。两个会意表示一个人突然说反言(之前说过的话和之后说过话相反)这就是诈。例如:没进城之前说投降,进了城突然又说坚决不投降。诈同乍是同一音系。诈是会意兼形声字。
诈骗过程
骗子的特点就是胆大,胆大到敢于撒弥天大谎,去干冒天下大不韪的事。这样的人其实有时就在你眼前,甚至还是一些好心人的崇拜者,所以要善于防骗,也必须具备超越常人的见解与思考。
欺诈之忍一是要重诚信,说话算数,不欺骗他人,另一方面是提高警惕,严防骗子们的诈术。否则自己虽然老实守信,但是常常受人欺骗,屡屡让骗子得手,也是不行的。
唐朝懿宗年间的一天,长安城的皇城朱雀门外,挤满了围观的人群。在人群中央,大安国寺的一名和尚正急得满头大汗,语无伦次地向户部的几位官吏询问和解释着什么。和尚说:“昨日,皇上和几个侍从身穿布衣到大安国寺私访,取走了江淮贡使寄放在寺中的绫缎千匹,叫我今天到这时来取单据。”和尚的一席话,把几个官吏说得莫名其妙。看样子,这和尚也不像是无事生非之辈,于是,官吏们就把和尚带进官衙细问详情。
进了官衙后,和尚喝了点水,定定神,将昨日发生在大安国寺内的事情从头到尾,又仔细地讲了一遍。
昨天,大约晌午时分,大安国寺来了几个似乎气度不凡的人,其中一个酷似当今皇上。寺内的和尚见壮急忙上前,正准备询问时,门外又有几个施主进寺,和尚忙于接待,顾不得再问,就让那几个人径直往后殿走去。不知怎么回事,昨天来大安国寺烧香的人特别多,以致负责在门前接待的几个和尚忙得应接不暇。那个酷似皇上的人进到后殿,问寺内的和尚,寺内有什么东西可以借用。和尚因为不了解他的真实身份,支支吾吾不知该说些什么。这时,跟在那人身后的一个随从打扮的人,对和尚施了个眼色,并将其拉到一边,小声地说:“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当今皇上啊!”和尚一听是皇上,吓得不知所措。他知道当今皇上确有喜欢穿布衣私游寺庙的习惯,前不久还来过大安国寺。想到这,和尚忙跑过去,点头哈腰地说:“有,有。”
皇上摆出一副不介意的样子,又问道:“是些什么东西啊?”
和尚不敢隐瞒,如实报告说:“寺中有前几天江淮各地运来进贡朝廷的东吴绸缎千匹,因未到规定交纳的时间,暂寄存在本寺。”
皇上说:“能先借给寡人一用吗?”
因事关重大,和尚不敢作主,说要请示方丈。皇上立刻表现出不悦的神情,随从的几个人同时上前,有的对和尚威吓相通,有的又好言劝谏,要他赶快把绸缎献出来,弄得和尚不知如何是好。这时,皇上转过身,语气平静却明显带有威吓地问:“你的法号怎么称呼?”和尚一听这话有点不对味,不敢迟疑,忙领着他们来到放绸缎的地方。马上对随从说:“叫他们进来搬运。”随从们转身出去不久,就带来几个人,搬的搬抬的抬,不一会儿,数千匹绸缎就被搬运上车拉走了。皇上也从容地出了寺门,钻进一辆车子,朝皇城方向驶去。临走前,一个随从对和尚说:“你明天可以去户部领取收据。”和尚连连点头,满脸陪笑地把他们送走了。第二天一早,和尚来皇城索取收据,就发生了刚才那一幕。
户部官员听完了和尚的叙述后,忙派人去宫中查询昨天圣上的行踪。很快,进宫的人回来说:“昨天皇上压根儿就没出过宫,更不用说去什么大安国寺了。”和尚一听这话,一下子急得昏了过去,旁边的人忙上前灌水施救。
原来,这些来大安国寺取绸缎的是一伙乞丐。他们打听到大安国寺内存放了数千匹绸缎的消息,苦于大安国寺墙高院深,难以得手。后来,利用当时皇帝喜欢私游寺观的信息,选了一个相貌和体态与皇帝相似的人,扮成皇上私访,骗走了这批绸缎。为了制造混乱局面,分散寺中和尚的注意力,他们还派一些人扮成施主,一批批混入寺中,使和尚们应接不暇,就此达到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