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言城市 | 高水准建设绿色宜居县域城镇
文/王克剑
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就要求在更多领域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县城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是推进城乡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近些年我国县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县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是,县城规模布局、密度强度、基础设施、人居环境质量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提升县城承载力,增强县城绿色宜居水平,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近年来,县城更新和新城建设如火如荼,探索县城规模科学有序扩张、新城建设合理布局尤为重要。坚持以绿色低碳理念促进绿色县城发展,就要求县城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绿色县城,需要县城建设严守安全底线,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县城建设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县城发展与安全,明确县城建设安全底线要求,做好必要的应急避险准备;县城新建建筑要选择在安全、适宜的地段进行建设,避开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和自然灾害易发的区域,要加强防洪排涝减灾工程建设,提高县城洪涝风险防控能力;县城建设还应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在不破坏原有的山水环境基础上,保持地区山水脉络和自然风貌;县城绿化美化应采用乡土树种,让县城风貌与周边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生态系统、农林牧业景观有机融合。
科学把控县城空间尺度
钢筋水泥“成林”的画面不仅出现在城市,也出现在一些县城,这种“千城一面”的建筑风格,不仅使县城失去了原有的风貌,还造成一定程度的“热岛”效应,浪费更多能源,排放更多废气。因此,绿色县城建设,很有必要控制县城建设密度和强度以及县城居住建筑高度。
县城建设应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既要防止盲目进行高密度高强度开发,又要防止摊大饼式无序蔓延。要合理控制县城人口密度,协调好县城建成区的建筑总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配比,避免人口和建筑过于集中;县城居住建筑高度要与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县城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县城新建住宅最高不超过18层,确需建设18层以上居住建筑的,应严格充分论证,并加强消防应急、市政配套设施等建设;要严格控制县城广场规模,县城广场的集中硬地面积不应超过2公顷,推行“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打造县城宜人的空间尺度。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其中,城市更新行动包含了老旧小区改造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在县城推进老旧小区等城市更新改造之际,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实施建筑节能,建设绿色节约型基础设施。
县城推进老旧小区节能改造和功能提升,应大力推广并应用绿色建材,推行装配式钢结构等新型建造方式;县城新建建筑要普遍达到基本级绿色建筑要求,不断提高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不断提升县城能源使用效率,大力发展适应当地资源禀赋和需求的可再生能源,推广清洁能源应用;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合本地特点,以小型化、分散化、生态化方式为主,降低建设和运营维护成本,倡导大分散与小区域集中相结合的基础设施布局方式,并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作者系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
(原文首发于:中国城市建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