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跑步和其他体育运动故事

“ 如果你想要做一件事,一定要动起来,只要动起来,就有无数种事先无法罗列和想象的可能性发生,也才有根据发生了的情况,对整个项目进行修正的可能。”

01

与跑步结缘

我跑步的故事发端于高中一年级。但是真正像个样子地跑步(都不敢叫“跑者”这个词,听得太高大上),其实是去年中秋节开始的事,在跑步方面,我还纯粹是个小白。

我上学早,南方所谓7岁上学,是指虚岁,我们那时候还是春季上学,按北方习惯,我才五周岁零一个月。5年级后通过一个半年的“过渡班”与全国同步,调整成秋季上学。所以,我上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周岁是13岁半。那时候,升入省地县三级重点中学的绍兴一中,要对来自农村初中的生源,进行在初中阶段体育达标的复测,即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中抽查。那时候大部分是少年一组,极个别在初中年纪比较大的是少年二组,我是高一所在班里唯一一个在初中达标儿童组的同学,抽样肯定就是我。我复测的课题是,标准篮球场的两个篮球架间一分钟运球多少次(好像12次还是20次)。

入学参加平生第一次体检,被告知有心脏杂音。有多严重,不知道,但有很直观的一件事:我们同年级里有一位文科班的复读生,连续两年高考成绩都过体检线了,但体检时因为心脏杂音被刷下来(我们那时候的流程是:先达到分数线,再体检,最后填志愿)。

换言之,对于那个年代,读书是农村孩子唯一出路的大环境下,刚升入高一不到一个月,就被告知,有可能此路不通。要放在现在动辄纵身一跳的话,估计我那时候也会作如是想----事实上,才13岁的我的确很无助,常常为此夜不能寐。只是,这样的难受无助,父母至今不知,兄弟姐妹也是在30年后,我才以闲聊的方式说给他们听,我相信他们现在对我曾经说过此事也完全没有印象了。

校医是年纪不过20多岁,但留着漂亮络腮胡子的石医生(我记性真好),为人很和气,说话很小声----我至今认为有漂亮胡子的人一般都和气,对我说,你年纪太小,通过长跑可以改善你的心脏功能,你每天绕操场跑几圈。

除了小学时每年冬天参加“跑到北京见毛主席”的接力跑以外,这个高中阶段,算是我最认真进行跑步的一段时间了。

我那时候高中是两年制,临毕业的时候,是两年制和三年制过渡期,我依然选择了两年毕业参加高考。所以,在石医生告诉我跑步可以改善心脏能力时,我有两年时间来做这个事情。

在复读生和应届生没有任何政策区别的年代,在浙江基本上是复读生的天下,两年应届生考上大学的,都是大神。我们同年级有一个英语班,他们考外语类院校,他们中的应届生考上大学的比例,比普通文科班的要高得多,所以我对我们英语班的同学,都仰视。我两年制毕业,理所当然地没有考上大学,也没有机会检查心脏是否还杂音着。复读一年(实际也就是总共读了三年高中),考上当时门槛非常非常高的外语类院校,时名北京外贸学院Beijing Institute of Foreign Trade(我入学次年改为现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 Economics),比我早一年以应届生身份入学的高中英语班胡伟同学把我接入宿舍,非常感动,这份情感,至今如此。

这样看来,心脏杂音这个事情,真的被高中时期跑步给跑好了。

大学时代没有加入田径队----健身型跑步和竞技型跑步终究不是一回事,入的是另一个项目。

长年坚持长跑和健身,这个习惯一直维持到大学毕业后、又参加工作10年后的1999年。

(此图由同宿舍同事金小平先生拍摄)

(与大学同学,工作同事王志刚先生一同训练,志刚经常帮我喂靶子。此图根据录像在电视机播放画面上拍摄。)

随后,因为工作地点和模式的重大变动,从驻外回到北京,生活节奏一下子就变了。日常运动慢慢懈怠,加之常常有各种同学同事聚会,运动状态“泯然众人矣”。

当时一门心思想教儿子打拳。

(此图由夫人亲手拍摄于2004年,北京雕塑公园)

02

开始用跑步表

从1999到2014,这么多年,运动都是很随性的,完全没有系统性。体重持续增加。由于过去一直有“运动员”的残留印象,所以,完全没有引起重视。直到体重从跨出校门的130斤到150多斤。

2014年底,买了佳明的FR15和FENIX2,开始正式跑步。由于单位离天坛很近,坚持每天都去天坛跑步,上班徒步,坚持了9个月。在2015年的9月,刷了北京的二环,随后在10月底,徒步了北京三环。北京三环那次由于体力实在吃不住,加上FENIX2又出现故障,所以成绩不能作数,只能当作一次远足。而二环的第二次,则是被当作正式成绩记录下来的,一直到眼下这个长假期,即2020年的10月3日,随着第一个马拉松全程而告破。

回想起来,2015年的那一年运动,非常认真,投入,但是很不科学,没有体系。最体面的记录,就是这次刷二环了。

随后在2016-17年间,因为长期去重庆公干,转换成在山地跑步的模式。既没有坚持得像2015那么完美,在坡路上也没有那样的成绩。但无论如何,在重庆非系统的跑山,对保持状态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欠缺的,是自己坚持得不够好。

2017年底到2019年中,几乎没有任何锻炼的时间,由于上班路途遥远,四季都是早6:20出门,晚上正常下班的话最早7点多回家。这两年多的时间,身体发生了很多变化,也发出了很多警告。各种机缘巧合下,在2019年的中秋前后,调整了节奏,并再次进入正式规范化的锻炼状态。

03

新的变化,从一块GARMIN 245开始

2019年的7月底,入手了一块厂家新出不久的245跑表。它属于forerunner系列,专攻跑步,与定位户外的FENIX系列不同,性能比我手头三天两头死机的fenix2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新加入了血氧监测,而自从fenix3以来的新系统,提供了更多的指导性。

可以说我随后的变化,都是因为这块245跑表而起。

1、训练有了计划性,不再是用一块表记录轨迹,而是明确地知道接下来一个时期要练什么,达到什么目标,并且根据佳明生态里的功能去设置训练。

2、大量恶补各种健康、健身、跑步知识。整个GARMIN生态也不是三年前可比的了。

3、在心理上,对于“健康”二字,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过。

这块245,陪我经过了8,9,10三个月月,后来到了儿子手里。可能有人要问了,既然这块表那么适合,对你老威叔有那么大的帮助,为什么又转手了呢?首先不是我喜新厌旧,因为我现在手头戴的,是表友觉得看起来不方便的英文版FENIX5X(懂英文的好处,我喜欢这种工具显示英文,原词通常意义更准),以二手的身份转让来的,花费也比买245更少,所以不能叫喜新厌旧。唯一的原因,是我有时候跑到陌生地方去需要辨别方向,而245作为纯跑表,没有指南针这个功能。同时5x也没有了245很有用的血氧监测功能。

现在,儿子时不时地远程向我show他用245跑出来的成绩,我非常欢喜。

今年以来,因为疫情影响,从2-6月基本处于无户外长跑的状态,跑表变成了室内训练的用途,终究还是有点“非尽其用”的感觉,7月份正式复跑,一系列的成绩,都是在7月以后创建的。而在创建这些成绩之前,很多标志性的变化,是在这一年中发生的。所以,我经常跟家人说,245算得上是把我的生活脱胎换骨地改变了的一块运动表。

通过跑步,无论是高中时候通过它来突破可能因体检原因无法升学的困局,还是近一年对身体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良,我有个很深刻的感受:如果你想要做一件事,一定要动起来,只要动起来,就有无数种事先无法罗列和想象的可能性发生,也才有根据发生了的情况,对整个项目进行修正的可能。

这一轮练习,是从去年中秋开始的,之前的三四年时间都荒废了,因此我把自己定位成刚刚有一年跑步经验的小白。去年的情况是这样的:

2019年11月24日,第一次半马失败。12月5日,配速6'31",用时2h18m。

2020年1月19日,首次将5公里跑进配速6,得到5'35"。

2020年2月2日,首次将10公里跑进配速6,得到5'42"。

随后进入疫情在家训练期。

疫情结束再次复跑后:

2020年7月14日,首次将5公里跑进配速5,得到4'59"。8月23日,得4'47"。

2020年7月21日,首次将10公里跑进配速530内,得到5'23"。

2020年8月20日,首次将半马跑进配速6,得到5'57"。9月28日,得5'37"。2020年10月3日,首马6'48"。全程4:47:42,跑进5小时关门时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