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伤寒论》之厥逆证?
青年中医李铎11-17
《伤寒论》认为的厥逆证,皆以手足厥冷为共有症状,而阴阳气不相顺接,则是各种厥证的共同病机,不论何种病证,凡阴阳失去平衡,表里之气不能协调、贯通,便会产生厥逆。从病因病机上划分,可有如下厥逆证:
阴阳两虚证,误发其汗,致阳气更虚,不能四布而厥,治以温中扶阳,方用甘草干姜汤,重在温复中焦阳气,中阳得复,则阳能四布而厥自愈。
阴寒内盛,阳气大衰,治以回阳救逆,方用四逆汤。
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治以破阴回阳,方用通脉四逆汤。
阳亡阴竭,治以回阳救逆,益阴和阳,方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寒浊中阻,治以温中散寒,方用吴茱萸汤。
血虚寒凝,血脉不通,治以养血通脉,温经散寒,方用当归四逆汤。
热邪深伏,阳气被阻,治以清解胃热,方用白虎汤。
肝气郁结,气闭阳郁,治以疏肝解郁,方用四逆散。
痰涎雍盛,胸阳被遏,治以涌吐痰实,方用瓜蒂散。
热实内结,阳气被郁,治以攻下实热,方用大承气汤。
水停心下,胸阳不布,治以温胃化饮,方用茯苓甘草汤。
上热下寒,阳气郁遏,治以清上温下,发越阳气,方用麻黄升麻汤。
冷结膀胱关元,阳气不振,治以温里扶阳散寒,治以内服四逆汤。配以灸关元、气海穴。
厥阴是阴尽阳生之地,病情演变多趋极端,阴邪胜则厥冷,阳气复则发热,正邪互胜,故可见厥热交替的厥热胜复证。为此,临证时可根据厥冷与发热时间的长短,程度的轻重,来判断阴阳消长、病势进退和预后的吉凶。《伤寒论》中提出下列几种情况,可供参考:
厥热相等:表明阴阳趋于相对平衡,正复邪去,病能自愈。论中原文336条:“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热多厥少:为阳复而阴退,病趋好转,论中原文341条:“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
厥多热少:说明正不胜邪,阳复不及,为病进。论中原文342条:“伤寒厥四日, 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热不除:发热持续不退,即为阳复太过,亦为病进。论中例举下述变证:①热伤上焦气分可致汗出、咽痛、喉痹。②热伤下焦血分可致无汗、下利脓血。③热伤经脉,气血壅滞可发痈脓。
需要注意的是,少阴病的阳衰致厥证与厥阴病篇的血虚寒凝致厥证有很大区别。
血虚寒凝致厥证即当归四逆汤证,原文351条指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其病机与少阴阳衰致厥有别,乃因素体阴血不足,复感寒邪,气血运行不畅,四肢失于温养所致。其主证除手足厥寒外,尚见因血虚寒凝,血运不畅所致的脉细欲绝证,虽可兼见寒邪凝滞经脉、胞宫产生的某些见证,但无下利清谷等阴盛阳衰征象。治疗上以养血通脉,温经散寒为主法。
少阴阳衰致厥证虽同为虚寒性病证,但其病机的关键在于心肾阳虚,阴寒内盛,其脉多呈现微脉,而有下利清谷等脾肾阳虚的见证,在治疗上以四逆汤破阴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