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三个重要版本
《道德经》的版本,可能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晋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浙江书局重刊华亭张氏原本(简称“王弼本”、“王注本”、“王本”);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帛书甲、乙本(简称“帛书本”);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三组竹简本(简称“竹简本”、“简本”),是三个重要的版本。
一,王弼本
王弼(226--249),魏晋玄学理论奠基人。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金乡)人。王弼出身官僚世家,其曾外祖父是东汉末号称“八俊”之一、身为荆州牧的刘表。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深得当时名士赏识。王弼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正始中,大将军曹爽擅权,王弼补台郎。正始十年(249),曹爽被杀,王弼受案件牵连丢职。同年秋天,遭疠疾亡,年仅二十四岁。
二,帛书本
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十多万字的帛书,包括先秦著作多种。其中,出土《老子》写本两种,分别称为甲本和乙本。《老子》甲本和卷后的四篇古佚书合抄成一个长卷,均无篇题,共四百六十五行、一万三千多字,字体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接近篆体。书中不避汉高祖刘邦讳,抄写的年代,可能最晚在汉高祖时期。《老子》乙本和卷前的四篇古佚书抄在一幅宽帛上,折叠的边缘出土时己经残断,分成三十二片。《老子》乙本无篇题,四篇佚书均有篇题。字体为隶书,共二百五十二行、一万六千多字。书中避汉高祖刘邦讳,将“邦”字改为“国”字,而不避惠帝刘盈讳,抄写年代可能在惠帝或吕后时期。这两种《老子》写本,距今己有两千多年的时间,是当时所能见到的《老子》一书最古的本子。
今传《老子》的上下两篇,基本上都是《道经》为上篇,《德经》为下篇。在帛书本出土以前,这几乎是毫无疑义的。帛书本出土以后,人们开始对今传《老子》的上下篇次提出疑问。因为帛书《老子》甲、乙两本均为“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而且都不称经。这与今本的次序正好相反。章次与今本相比也存在一些差异。
帛书《老子》,向世人展示了《老子》文本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另一种形态。帛书《老子》既没有分章,通篇文字划分为“德”、“道”两部分,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不过,《老子》甲本第二部分的文字中间频繁出现黑点,其中,一些恰好标注于通行本章节的起始处。这说明,在马王堆帛书本抄录时,《老子》的章节划分还未确定。从帛书《老子》甲、乙两本的字体和避讳等情况推断,它们是抄写于汉代两个不同时期的版本,其形成当在战国中期以后。帛书本《老子》确定了《老子》文本发展史上“德”前“道”后的格局,使《老子》一书日臻成熟,开始体系化。
三,竹简本
1993年10月,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中出土一批竹简,其中,有一部分是《老子》写本,整理者按竹简字体、形制的不同,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组,简文的总字数只相当于传世本五千余言的三分之一左右。竹简本《老子》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与帛书本及通行本有很大不同。
竹简本《老子》分别被整理者称为甲、乙、丙三组。甲组共39枚,竹简两端被削成梯形,简长323厘米,编线两道,编线间距为13厘米,乙组共存18枚,竹简两端平齐,简长30.6厘米;丙组共存14枚,竹简两端平齐,简长26.5厘米,编线两道,编线间距为10.8厘米。三组中,每一组又因为有缺简或文字上的残失,致使只能被连缀成若干部分。甲组简根据文意可缀合为五部分,即1一20简,21一23简,24简,25一32简,33一39简。前三部分的结束简即20、23、24简结尾处有墨钉符号表示结束。同理,乙本简内部可分为三部分,即1一8简,9-12简,13一18简。丙本简由4部分构成,即1一3简,4一5简,6一10简,11一14简。学者们一般把简甲、乙、丙各本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加以研讨。竹简本《老子》甲、乙、丙三组简总共1741字,内容基本上无重复,相当于今本《老子》的三分之一左右。
竹简本《老子》三组文字涉及今本三十一个章。其中甲组文字对应今本20章,即今本的第十九章、六十六章、四十六章中段和下段、三十章上段和中段、十五章、六十四章下段、三十七章、六十三章、二章、三十二章、二十五章、五章中段、十六章上段、六十四章上段、五十六章、五十七章、五十五章、四十四章、四十章、九章。乙组对应8章,即今本第五十九章、四十八章上段、二十章上段、十三章、四十一章、五十二章中段、四十五章、五十四章。丙组对应5章,它们是今本十七章、十八章、三十五章、三十一章中段和下段、六十四章下段。《老子》甲本39枚竹简中只有第1枚为断简,断裂部分粘贴后,虽然缺几个字,意思还很连贯。
竹简《老子》是至今发现的最早的《老子》抄本,它的出土对于解决与认识老子其人其书,对于解决与认识道家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对于校勘多种传本《老子》的文字,对于重新认识先秦古籍文献的流传与演变等等问题均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道德经》王弼本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闲,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夸盗。非道也哉﹗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文物鉴赏:帛书《老子》乙本
年代:西汉
收藏:湖南省博物院
出土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
该卷出于三号墓东边箱一个长方形漆奁盒下层,与卷前四篇古佚书合抄在一幅宽帛上,出土时折叠残断,分成三十二片,毛笔书写,字的行列与纬丝方向一致,先用朱砂划好朱丝栏,每行宽6-7毫米,存152行,16000多字。字体为早期隶书,非常工整,是研究汉字演变及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书中避刘邦讳,而不避惠帝刘盈讳,故抄写年代应在惠帝或吕后时期。全卷“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上下篇卷尾分别注有德“三千四十一”、道“二千四百二十六”。《老子》是中国道家的经典文献。二千多年前的《老子》乙本的发现对订证今本《老子》章次文字之误有重要价值,同时,为研究道家思想以及汉代道家的传播提供了新依据。此本不分章,与帛书《老子》甲本的章次完全一致,但也略有几处不同。帛本《老子》与传世相比思路更清晰,内容更丰富。
《道德经》帛书本
帛書老子甲本/乙本[复原]
帛書老子甲本复原
上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德上德(為而)以為也上仁為之(而)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故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實不居亓華故去皮取此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為正亓致之也胃天毋已清將恐(蓮)胃地毋(以宁)將恐發胃神毋已(將)恐歇胃浴毋已盈將將恐渴胃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夫是以侯王自胃(曰)孤寡不此亓賤(之本)与非(也)故致數与与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若)(石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質真如愉大方禺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天象刑道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負陰而抱陽)中气以為和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之(而益益)之而故人(之所教)夕議而教人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天下之至(柔)馳於天下之致堅有入於間五是以知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名与身孰親身与貨孰多得与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大成若缺亓用不幣大盈若亓用不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贏如胜寒靚胜炅請靚可以為天下正·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以知天道亓出也遠亓(知也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而成)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之又以至於為為而不為)取天下也恒(事及亓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圣人恒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耳目焉圣人皆(咳之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亓生=也(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矢虎入軍不被甲兵矢所亓角虎所昔亓蚤兵所容(亓刃夫)何故也以亓死地焉·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之复之生而)弗有也為而弗寺也長而勿宰也此之胃玄德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得亓母以知亓(母)复守亓母沒身不殆·塞亓閉亓門終身不堇啟亓悶濟亓事終身(不棘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亓光复歸亓明毋道身央是胃襲常使我有知也(行於)大道唯(他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食貨(財有余是胃盜盜非道也)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祀(不絕修之身亓德乃真修之家亓德有)余修之(鄉亓德乃長修之邦亓德乃修之天下亓德乃)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茲以此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逢地弗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強(物壯)即老胃之不=道=(蚤已知者)弗言=者弗知塞亓悶閉亓(門和)其光同亓坐亓閱解亓紛是胃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淺故為天下貴·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事取天下吾(何以知亓然)也夫天下(多忌)諱而民貧民多利器而邦家茲人多知而何物茲(起法物茲章而)盜賊(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為也而民自化我好而民自正我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亓正=亓民屯=)其正察=其邦=福之所倚福之所伏(孰知亓极亓正也正复為畸善复為人之也亓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紲光而不眺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蚤=服=是胃重=積=德=則=不=克=則莫=知=亓=极=)可以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胃深槿固氐長(生久視之)道也(治大國若亨小鮮以道立)天下亓鬼不神非亓鬼不神也亓神不傷人也非亓申不傷人也圣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靚胜牡為亓靚(也故)宜為下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亓欲(則大者宜為)下(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也不善人之所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之不善也何(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善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胃求(以)得有罪以免輿為天下貴·為為事事味未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亓易也為大乎亓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圣人冬不為大故能(成亓大夫若必寡信)必多難是(以圣)人猷難之故冬於難·亓安也易持也(亓未也)易謀(也亓微也易散也為之於亓未有也治之於亓未亂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台作於羸土百仁之高於足下(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圣人為)也(故)敗(也)執也故失也民之從事也恒於亓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學不學而复眾人之所過能輔万物之自(然而)弗敢為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亓知也故以知=邦=之賊也以不知=邦(=之)德也恒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胃玄=德=深矣遠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順江)海所以能為百浴王者以亓善下之是以能為百浴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亓言下之亓欲先(民也)必以亓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隼而弗也非以亓諍与故天下莫能与諍小邦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送有車周所乘之有甲兵所陳(之使民复結繩而)用之甘亓食美亓服樂亓俗安亓居邦相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信言不美=言)不(信知)者不(=)者不知善(者不多=)者不善·圣人(積)以為(人已俞有以予人矣已俞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天下皆胃我大=而不宵)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細久矣我恒有三葆之一曰茲二曰檢(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茲故能勇檢)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今舍亓茲且勇舍亓后且先則必死矣夫茲(以戰)則胜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女以茲垣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胜敵者弗(与)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胃不諍之德是胃用人是胃天古之极也·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芮尺是胃行行襄臂執兵乃敵矣莫於於=适=斤亡吾吾葆矣故稱兵相若則哀者胜矣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亓唯知也是以不(我知=者希則)我貴矣是以圣人被褐而玉知不知尚矣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亓(病=也是以不病民之不)畏=則(大畏將至)矣·毋閘亓所居毋亓所生夫唯弗是(以不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被取此·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栝(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亓故天之道不戰而善胜)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而善謀(天而不失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殺之也若民恒是死則而為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則恒有司殺者夫伐司殺者殺是伐大匠也夫伐大匠者則(希)不傷亓手矣·人之也以亓取食之多也是以百姓之不治也以亓上有以為(也)是以不治·民之死以亓求生之厚也是以死夫唯以生為者是賢貴生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賢強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亓死也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兵強則不胜木強則恒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天下(之道酉張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舉之有余者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則)不然(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弗有成功而不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胜)也以亓(以)易(之也水之胜剛也弱之)胜強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曰受邦之是胃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胃天下之王(正言)若反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為善是以圣右介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介()德司夫天道親恒与善人
下卷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兩者同出名同胃玄之有玄眾眇之(門)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也恒也是以聲人居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是以聲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知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不治矣道而用之有)弗盈也呵始万物之宗銼亓解其紛和其光同(同其湛呵始)或存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聲人不仁以百省(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輿虛而不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浴神不死是胃玄=牝=之門是胃天地之根=呵若存用之不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聲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私)輿故能成其(私)上善治水=善利万物而有居眾之所惡故几於道矣居善地心善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善時夫唯不故尤而盈之不(若其已而允)之□之(不)可長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自遺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戴營抱一能毋离乎气至柔)能嬰儿乎修除玄藍能毋疵乎愛(民栝邦毋以知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為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也長而弗宰也)是胃玄德卅(同一轂當)其(有車)之用(也)然埴為器當其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當其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之以為用五色使人目馳騁田腊使人(心發狂)難得之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聲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罷耳此龍辱若惊貴大若身苛胃龍辱若惊龍之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胃龍辱若惊何胃貴大若身吾所以有大者為吾有身也及吾身有何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听之而弗聞名之曰希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而為一=者其上不其下不=呵不可名也复歸於物是胃狀之狀物之(象是胃隋而不見其后迎)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紀古之善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猷呵其若)畏四(嚴)呵其若客渙呵其若澤(沌)呵其若(呵其若濁呵其)若浴濁而之清女以重之生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至虛极也守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觀其复也天物云=各复歸於其(根曰)=是胃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作知常容=乃公=乃王=乃天=乃道=乃久身不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然故大道廢案有仁義知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畜茲邦家乳案有貞臣絕聲知民利百負絕仁義民复畜茲絕巧利盜賊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少私而寡欲絕學憂)唯与訶其相去几何美与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呵其未央才)眾人=若鄉於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若(嬰儿未咳)呵如(所歸眾人)皆有余我獨遺我禺人之心也=呵鬻(昭昭我獨若)呵鬻人蔡=我獨=呵呵其若(海)呵亓若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以悝吾欲獨於人而貴食母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唯=(呵)呵中有象呵呵呵中有物呵呵鳴呵中有請其請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吾何以知眾之然以此炊者不立自視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曰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曲則金枉則定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聲人執一以為天下牧不(自)視故明不自見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与之爭古(之所胃曲金者几)語才誠金歸之希言自然風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有兄)於人乎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有物昆成先天地生呵繆呵獨立(而不)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曰筮=曰遠(=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重)為根根為君是以君子眾日行不离其甾重唯有環官燕處(則昭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於天下則失本則失君善行者跡(善)言者瑕适善數者不以善閉者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聲人恒善人而人物財是胃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也不貴其師不愛其唯知乎大是胃眇要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恒=德=不==复歸嬰儿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浴=恒=德=乃=(足=复歸於)知其守其黑為=天=下=式=恒德=不==复歸於极散(則為器聲)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割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隋或炅或(□□□□)或或是以聲人去甚去大去楮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楚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果而毋果而勿矜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胃(果)而不強物壯而老是胃之不=道=蚤已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襲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便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依立之戰胜以喪禮處之道恒名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亦既)有夫(將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猷小)浴之与江海也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道(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恒欲也可名於小万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名於大是(以)聲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執大象(天下)往=而不害安平大樂与餌過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談呵其味也(視之)不足見也听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將欲拾之必古張之將欲弱之(必古)強之將欲去之必古与之將欲奪之必古予之是胃微明弱胜強魚不脫於邦利器不可以視人道恒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將自=而欲(作吾將闐=之=以=)=名=之==夫將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
帛書老子乙本复原
上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德上德為而以為也上仁為之而以為也上德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句仁失仁而句義失義而句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實而不居亓華故去罷取此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為正亓至也胃天毋已清將恐蓮地毋已宁將恐發神毋(已)將恐歇谷毋已(盈)將恐渴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故必貴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夫是以侯王自胃孤寡不此亓賤之本与非也故至數輿輿是故不欲祿祿如玉而硌=若石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揄)質(真如愉)大方禺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天象刑道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負陰而抱陽中气)以為和人之所亞(唯孤)寡不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益之而)=之而益(人之所教夕議而教人故強良者不得)吾將以(以為)父天下之至(柔)馳騁乎天下(之至堅有入於)吾是以(知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名与(身孰親身与貨孰多得与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大成若缺亓用不幣大)盈若亓(亓用不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贏如)絀胜寒(靜胜熱清靜可以為天下正)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於(牖以)知天道亓出遠者亓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之有以至於(為為而不為)取天下恒事及亓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也)人恒心以百省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人之在天下=焉(為天下渾心百)生皆注亓(耳目焉圣人皆咳之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又三而民生=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亓生=也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辟虎入軍不被兵革(所亓角虎所昔)亓蚤兵(所容亓刃夫何故)也以亓(死地焉)道生之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也德之貴也夫莫之爵也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之复(之生而弗有也為而弗寺也長而)弗宰是胃玄德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亓母以知亓子既○知亓母复守亓母沒身不塞亓閉亓門冬身不堇啟亓齊亓(事終身)不棘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亓光复歸亓明毋)遺身央是胃(襲)常使我介有知行於大道唯他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朝甚除田甚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食財(有余是胃)盜(盜)非(道)也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祀不絕之身亓德乃真之家亓德有余之鄉亓德乃長之國亓德乃之天下亓德乃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茲以(此)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虫蛇弗赫据鳥孟獸弗捕骨筋弱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怒精之至也冬日號而不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強物(壯)則老胃之不=道=蚤已知者弗言=者弗知塞亓閉亓門和亓光同亓銼亓兌而解亓紛是胃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以正之國以畸用兵以事取天下吾何以知亓然也才夫天下多忌諱而民貧民多利器(而國家茲)昏(人多知而何物茲起法)物茲章而盜賊(多有)是以()人之言曰我為也而民自化我好而民自正我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亓正=亓民屯=亓正察=亓(國=)福(禍)之所伏孰知(亓)极亓正也正(复為畸)善复為(妖人)之也亓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紲光而不眺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蚤=服=是胃重=積(=德=則=不=克=則)莫=知=亓=(极)=(可以)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胃(深)根固氐長生久視之道也治大國若亨小鮮以道立天下亓鬼不神非亓鬼不神也亓神不傷人也非亓申不傷人也(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大國(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牡為亓也故宜為下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以下大國則取於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國者不(過)欲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之不善何(之有故)立天子置三鄉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若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胃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為天下貴為為(事事味未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亓易也為大)乎亓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圣人冬不為大故能成亓大)夫輕若(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人(猶難)之故(冬於難亓安也易持也亓未兆也易謀也亓脆也易判也亓微也易散也為之於亓未有也治之於亓未亂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台作於土百千之高始於足下為之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人為(也故敗也執也故失也)民之從事也恒於亓成而敗之故曰慎冬若始則敗事矣是以人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复眾人之所過能輔万物之自然而弗敢為古之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治也以亓知也故以知=國=之賊也以不知=國=之德也恒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胃玄=德=深矣遠矣(与)物反也乃至大順江海所以能為百浴(王者以)亓(善)下之也是以能為百浴王是以人之欲上民也必以亓言下之亓欲先民也必以亓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天下皆樂誰而弗也不(以)亓爭与故天下莫能与爭小國寡民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遠徙又周車所乘之有甲兵所陳之使民复結繩而用之甘亓食美亓服樂亓俗安亓居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信言不美=言不信知者不博=者不知善者不多=者不善人積既以為人已俞有既以予人矣已俞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天下(皆)胃我大=而不宵夫不宵故能大若宵久矣亓細也夫我恒有三市而之一曰茲二曰檢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檢敢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器長(今)舍亓茲且勇舍亓檢且廣舍亓后且先則死矣夫茲以單則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如以茲垣之故善為士者不武善單者不怒善敵者弗与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胃不爭(之)德是胃用人是胃肥天古之极也用兵又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胃行行襄臂執兵乃敵禍莫大於=适=近○亡吾矣故抗兵相若則依者(矣)吾言易知也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夫言又宗事又君夫唯知也是以不我知=者希則我貴矣是以人被褐而玉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人之不(病)也以亓病=也是以不病民之不畏=則大畏將至矣毋亓所居毋亓所生夫唯弗是以不是以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罷取此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栝(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亞孰知亓故天之道不單而善不言而善應弗召而自來單而善謀天=疏而不失若民恒且○不畏死若何以殺之也使民恒且畏死而為畸者(吾)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則恒又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殺是代大匠夫代大匠則希不傷其手人之也以亓取食之多是以百生之不治也以亓上之有以為也(是)以不治民之輕死以亓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夫唯以生為者是賢貴生人之生也柔弱亓死也信堅強万(物草)木之生也柔亓死也槁故曰堅強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是)以兵強則不木強則強大居下柔弱居上天之道酉張弓也高者印之下者舉之有余者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不足而奉又余夫孰能又余而(有以)奉於天者唯又道者乎是以人為而弗又成功而不居也若此亓不欲見賢也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胜也)以亓以易之也水之剛也弱之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人之言曰受國之是胃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胃天下之王正言若反禾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為善是以人執左芥而不以責於故又德司芥德司(夫天道親恒与善人)
德三千一
下卷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欲也(以觀其眇)恒又欲也以觀亓所兩者同出名同胃玄之又玄眾眇之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亞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也恒也是以人居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為而弗侍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是以人之治也虛亓心實亓腹弱亓志強亓骨恒使民知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不治矣道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万物之宗銼亓兌解亓芬和亓光同亓湛呵或存吾不知亓誰子也象帝之先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亓猶橐輿虛而不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浴神不死是胃玄=牝=之門是胃天地之根=呵亓若存用之不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亓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人退其身而身先外亓身而身存不以亓私輿故能成其私上善如水=善利万物而有爭居眾之所亞故几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尤而盈之不若亓已而允之不可長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貴富而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戴營抱一能毋离乎气至柔能嬰儿乎除玄監能毋疵乎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胃玄德卅同一轂當亓有車之用也埴而為器當亓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當亓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之以為用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腊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仿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彼而取此弄辱若惊貴大患若身何胃弄辱若惊弄之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胃弄辱若惊何胃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橐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矣視之而弗見(命)之曰微听之而弗聞命之曰希之而弗得命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而為一=者亓上不謬亓下不尋=呵不可命也复歸於物是胃狀之狀物之象是胃望隋而不見亓后迎而不見亓首執今之首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紀古之(善)為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呵亓若畏四嚴呵亓若客渙呵亓若澤沌呵亓若朴呵亓若濁呵亓若浴濁而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葆此道(者不)欲盈是以能而不成至虛极也守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觀亓复也天物=各复歸於亓根曰=是胃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芒=作知常容=乃公=乃王=乃天=乃道=乃沒身不殆大上下知又(之)亓(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安有不信呵亓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胃我自然故大道廢安有仁義知慧出安有(大偽)六親不和安又孝茲國家案有貞臣絕聲知而民利百倍絕仁義而民复孝茲絕巧利盜賊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絕學憂唯与呵亓相去几何美与亞亓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亓未央才眾人=若鄉於大牢而春登台我博焉未若嬰儿未咳呵所歸眾人皆又余我我愚人之心也=呵鬻人昭=我獨若呵鬻人蔡=我獨閩=呵呵亓若海望呵亓若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門元以鄙吾欲獨於人而貴食母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望唯=呵望呵中又象呵望呵呵中有物呵幼呵冥呵亓中有請呵亓請甚真亓中有信自今及古亓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也以此炊者不立自視者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功自矜者不長亓在道也曰食贅行物或亞之故有欲者弗居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人執一以為天下牧不自視故章不自見也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与之爭古之所胃曲全者几語才誠全歸之希言自然風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有兄於人乎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蕭呵謬呵獨立而不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亓名也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曰筮=曰遠=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法天=法道道法自然重為輕根清為君是以君子冬日行不遠亓甾重雖有環官燕處則昭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輕則失本則失君善行者達跡善言者瑕适善數者不用善○閉者關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約而不可解也是以人恒善人而人物財是胃明故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不貴亓師不愛亓資唯知乎大迷是胃眇要知亓雄守亓雌為=天=下==恒=德=不=离=复(歸於嬰儿知)亓白守亓辱為=天=下=○浴=恒=德=乃=足=复歸於朴知亓白守亓黑為=天=下=式=恒=德=不=貸=复歸於极朴散則為器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割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物或行或隋或熱或或陪或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諸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亓(事好還師之所居)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果而毋果而勿矜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胃果而強物壯而老胃之不=道=蚤已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亞(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而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依)立(之戰)而以喪禮處之道恒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所以不殆卑(道之)在天下也猷小浴之与江海也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人者有力也自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亓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壽也道呵亓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恒欲也可名於小万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命於大是以人之能成大也以亓不為大也故能成大執大象天下往=而不害安平大樂与(餌)過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味也視之不足見也听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將欲之必古張之將欲弱之必古○強之將欲去之必古与之將欲奪之必古予○是胃微明柔弱強魚不可說於淵國利器不可以示人道恒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將自化=而欲作吾將闐=之=以==名=之=朴=夫將不=辱=以天地將自正
道二千四百廿六
《老子》王、河、傅、帛、简各本区别对照
对各本其他区别作一陈列,基本不作评价,读者自察。另外无伤“大雅”的区别,均不列出,当然,其中有可能读者以为重要而我本人以为不重要的而被忽略掉的可能。“通行本”指王弼本、河上公本、傅弈本。读者须知帛书本为汉代早期出土文物,竹简本大约为战国中晚期出土文物,对照先后古今,明白《老子》变化过程。
第一章
通行本作:“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帛本作:“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帛本均作“万物”,似无深义。而今本分为“天地”与“万物”则被今人发挥出不同解释。
通行本作:“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帛本作“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第二章:
通行本作:“斯不善矣”。简本作“此其不善已”。通行本的“斯”似乎可以被理解为语助词,而简本似乎这里的“此其”是指前面的“皆知善”,这样意思就变成:“皆知善”的行为是一种“不善”。另外简本没有“生而不有”。
第三章:
河上本作“使心不乱”,傅本作“使民心不乱”,王本作“使民心不乱”,帛本作“使民不乱”。心似乎强调个人的修行,民心与民则更强调这是治术。
河上本与王本作“为无为,则无不治”,傅本作“为无为,则无不为矣”,帛本作“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第七章:
通行本作:“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帛本作:“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八章
帛本作“水善利万物而有[争]”,“有”字或许是误写。
第十五章:
通行本作:“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竹简本作:“[长]古之善为士者,必微溺玄达,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
河、王本作:“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傅本作:“夫惟不盈,是以能弊而不成。”
简本无此句。
第十六章
通行本作:“致虚极,守静笃。”简本作:“至虚,恒也;守中,笃也。”
河、王本作:“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帛本作:“天物魂魂,各复归于其根。”
竹简本作:“天道员员,各复其根。”
第二十章
河、王本作:“善之与恶”,傅本作“美之与恶”,帛本作“美与恶”。古代“美”亦有“善”意,概“美”为原字。简本亦作“美与恶”。
第二十一章
河、王本作:“自古及今”。
傅、帛本作:“自今及古”
第二十二章
通行各本作:“不自是故彰”,帛书作“不自示故章”。
第二十三章
通行本作:“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帛书作:“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
通行本作:“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帛书作:“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得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通行本作:“通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帛书本作:“同于得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傅本作:“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从事于得者,得者同于得,从事于失者,失者同于失,于道者,道亦得之;于得者,得亦得之;于失者,失亦得之。”
河本作:“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王本类同。傅本作:“信不足,焉有不信。”帛书无此句。
第二十四章
通行本作:“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帛书本作:“自示者不章,自见者不明。”
通行本作:“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帛书本作:“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第二十五章
帛书本和简本均无“周行而不殆”。
第二十七章
河、王本同,作:“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傅本作:“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人无弃人;常善救物,故物无弃物”
帛书本作:“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
通行本作:“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帛书本作:“故善人者,善人之师”
第三十一章
通行本作“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帛书本作“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第三十二章
傅、王、帛、简本均作“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河上本作:“名亦既有,天亦将知之。”
通行本作“犹川谷之与江海”。帛、简均作:“犹小故之与江海”(帛书在“海”字后多一“也”)。
第三十四章
以王本为例,作: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帛本作: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第三十五章
竹简本无“用之”。
第三十七章
通行本作:“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
帛书本作:“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
竹简本作:“道恒亡为也,侯王若能守之……”
通行本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帛书本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竹简本作:“将镇之以亡名之朴。夫亦将知足,知[足]以静,万物将自定。”
第三十九章
通行本较帛书多出两句,一句是“万物得一以生”,一句是“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河上本作“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
傅本作:“是其以贱为本也,非欤?”
王本作:“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帛本作:“此其贱之本与?非也?”
第四十章
河、王本作:“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傅、帛本作:“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竹简本作:“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
第四十二章
河、王本作:“吾将以为教父。”
傅、帛本作:“吾将以为学父。”
第四十三章
河、王、帛本大致为“无有入于无间”,王本少一“于”字。傅本作“无于无有,入于无间”。
第四十五章
通行本作:“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帛书本作:“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赢如绌。”
竹简本作:“大巧若拙,大成若詘,大直若曲。”
第四十七章
河、王:“不窥牖,见天道。”
帛书作:“不窥于牖,以知天道。”
傅本作:“不窥牖,可以知天道。”
第五十章
河、王本作:“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王本在“十”前多一“亦”。)
傅本作:“而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
帛书本作:“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第五十一章
通行本作:“物形之而势成之。”帛书本作:“物形之而器成之。”
第五十二章
王、傅、帛本作:“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河上公本作:“既知其母,复知其子”。
第五十四章
通行本皆作:“以国观国”,帛、简均作:“以邦观邦”。可能原文为“邦”字,因避刘邦讳改。
第五十五章
通行本作:“知和曰常,知常曰名,
帛书本作:“和曰常,知常曰名”,
竹简本作:“和曰常,知和曰明”。
竹简本有“物壮则老,是谓不道”句,但后没有“不道早已”句,可能为注释者所加。
第五十七章
帛、简均只有“吾何以知其然也?”(帛本最后多一“哉”字),后没有通行本的“以此”。
通行本作:“人多技巧,奇物滋起”
帛书本作:“人多智而奇物滋[]”。
通行本作:“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帛书本作:“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竹简本作:“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亡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通行本作:“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帛书本作:“其邦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
通行本作“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帛书本作“是以方而不割”。
第六十一章
通行本作“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帛书本顺序相反,为“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
通行本作“以静为下”,帛本作“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
第六十二章
通行本作“道者万物之奥”,帛本作“道者万物之注也”,有人释“注”为“主”。
第六十三章
通行本及帛书均作“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竹简本作:“大小之多易必多难”。另外,竹简本此句后直接跟“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亡难。”无通行本及帛书本中间字样。中间文字似为解读“大小多少”和“难”、“易”的,可能为注解窜入。
第六十四章
通行本与帛书本差别不大,在“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前,帛书本有“故曰”二字。
竹简本没有“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而败之”(帛书本),此句似故意与“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王本)相对而设立。竹简本在“是以圣人亡为故亡败;亡执故亡失”后多一“临事之纪”。
第六十六章
通行本作“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竹简本作“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
第六十七章
通行本作:“夫唯大,故似不肖。”
帛书本作:“夫唯不肖,故能大。”通行本强调“不肖”为“大”之结果,帛书本强调“大”为“不肖”之结果,从帛书本论“大”、“小”来看,帛书本的大小用法基本一贯,或当从帛书改。
第六十八章
通行本作“是谓用人之力”,帛书本作“是谓用人”。
第七十一章
通行本作“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帛书本仅作“是以圣人之不病也”。
第七十三章
通行本多一“是以圣人犹难之”,或为读《老》者之读后感窜入。
第七十四章
河、王作:“奈何以死惧之?!”
傅本作:“如之何其以死惧之?!”
帛书本作:“若何以杀惧之也?!”
通行本作“常有司杀者”,帛书本:“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帛书本交代不能“代司杀者杀”的原因,通行本则只有一句“常有司杀者”,从文义易于理解来说,帛书胜。
第七十六章
通行本为“故坚强者死之徒”,帛书本作:“故曰:坚强,死之徒也。”
第七十七章
河、王本作:“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傅 本 作:“孰能损有余而奉不足于天下者”
帛书本作:“夫孰能有余而有以奉于天者”
第七十八章
通行本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帛书本作“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
第八十一章
通行本作“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帛书本作“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从下文看,都在讨论“多”的文字,通行本谈到“善者”与“不善”时重点在“辩”,帛书本则在“多”与“不多”,联系下文看,当从帛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