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能懂黄宾虹
黄宾虹一生身份众多:官吏、鉴定家、革命者、作坊老板、报刊编辑、古董店商人,却几乎未以职业画家行世,也是因为知音寂寥,难得认可。但他始终把绘画作为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在20世纪中国山水画坛,开创了一方别开生面的天地。
痴迷绘画的革命者
黄宾虹生于1865年1月27日,因其出生在正月初一子时,未立春,故自我纪年均增一岁。他卒于1955年,享年虚92岁。
回顾黄宾虹的前40年,有很清晰的两条人生脉络,一条先是走科举之路,后变为热衷革命,另一条则是贯穿了一生的痴迷绘画、钻研艺事。
黄宾虹出生于一个徽商家庭,原名懋质,后改名为质,号宾虹,以号行世。父亲携全家在浙江金华经营布号,但保留的还是徽商“贾而好儒”的传统。黄宾虹幼年时就常看父亲闲暇之余写字作画,自己耳濡目染,4岁就开始提笔描摹,到了6岁他就能把家里收藏的清代名家山水册临摹得惟妙惟肖,让父亲惊讶不已。他虽早早在美术上显出过人天赋,但身为长子,父亲对他寄予厚望是在仕途上光宗耀祖。
黄宾虹因此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少年时几次参加乡试、院试都名列前茅。他对绘画的兴趣越来越强烈,一直坚持随多位老师习画。20岁时黄宾虹以秀才身份应试举人,却名落孙山,仕途前景黯淡。他后来也有过短暂的官场生涯,24岁时赴扬州任两淮盐运使署内录事,但终因官场人事勾心斗角,干了不到一年就被排挤走了。
1880年,父亲的商业遭到惨败,于是彻底迁回了老家安徽歙县。歙县是徽墨的发源地,有“墨都”之称,父亲认为传统制墨业应该不会受到洋货的冲击,于是开了一家制墨的作坊。告别官场的黄宾虹彻底放弃举业,回来协助父亲打点作坊,开始精心研读墨史、墨谱等古书,他下的这番功夫,对日后用墨之出神入化无疑大有裨益。据说期间黄宾虹还发明了一种“焦墨”,专门用于自己的创作。这样与世无争、醉心书画的日子一晃又是几年。黄宾虹早年山水天真幽淡,笔墨精秀,风格峻爽,总体上走的是疏淡清逸的路子,是师古人之典范,有人将他这一时期称为“白宾虹”时期。
31岁那年,父亲突然去世,黄宾虹才从田园牧歌般的生活惊醒,一度感到对人生茫然无识。1895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名“公车上书”。在家服丧的黄宾虹,听到这一消息,才突然感到人生终于有了让人振奋的一面,于是激动地致信康梁:“政事不图革新,国家将有灭亡之祸。”
同年,维新派的另一名重要人物谭嗣同经安徽赴上海,黄宾虹特意请他前来一晤,两人相谈甚欢。黄宾虹从此热衷变法,还与当地的武举人收徒练武,组织民众操练拳剑。“戊戌变法”失败后,六君子慷慨就义,其中就有谭嗣同。黄宾虹听闻放声大哭,写下挽诗“千年蒿里颂,不愧道中人”。不久他也被人告发为维新派同谋者,连夜出逃,在外逃亡近一年。
1906年,黄宾虹与许承尧、陈去病等秘密成立了革命组织“黄社”。黄宾虹接受革命党的安排,冒着杀头的风险,在自家后院私铸钱币,供其经费,也借此扰乱清朝币制。次年他又被人告到官府,第二次出逃,这一走,就是三十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