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连载】记录一则淋巴肉瘤的医案
最近被一则老掉牙的新闻腻歪到了。说老也没多老,只是沸沸扬扬的“错换和掉换”折腾了好久,不知道会不会因为当事人的死亡而终结。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就看你从哪方面去理解。关于对错,暂不平说。总之记住一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
正确评价某些事情,我觉得挺有必要,毕竟有很多你想不到的层面,但网络大军的层面高低不同,从某些人的言辞论调,就可以看出修养和素质。
尤其是当你很认真的去阐述自己看法的时候,却遭到一些垃圾变态狂的无端谩骂。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些蛀虫就是天生的渣滓,还是宁可脸不要而去求得关注度?是不是很让人无语?
难怪不少名人或者名博主都会拉黑一些所谓的“人”,看来很有必要且很有道理。
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但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还是少数。搁在自己头上,再大的度量也是有限的。
秦武王在决定攻打韩国的军事重镇以后,就派他的左丞相甘茂去攻打宜阳。
甘茂说了三件事,秦武王就和甘茂签订了一份军前协议。签订了盟约之后,甘茂就带着军队去打宜阳了。打了五个月,宜阳还是没有打下来,与此同时,秦武王也收到了很多告状信,这些告状信都是告甘茂的,这让年轻的秦武王动摇了,准备召回甘茂。
甘茂回了封信,当时签订的盟约还算不算数?年轻气盛的秦武王听完这句话之后立刻打消了疑虑,并且继续给甘茂增兵。甘茂最后把韩国的军事重镇宜阳给拿下来了,并且杀了六万韩军。
这个事件告诉我们,秦武王扣留状告信,显示了他的度量,但这种度量在于有人状告的是甘茂,而不是状告他秦武王,否则,他秦武王能让告状者活过五时三刻?
不过年轻的秦武王有这份责任心和魄力,这也足以让人钦佩。只是举鼎而亡,着实可惜。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谁是完美的,只是因为太美,即使有那么一丁丁缺憾也会被忽略。
我们吴氏医家面对的是全国的患者,当然还有国外慕名而来的。治愈的患者,他们会奔走相告,没有治愈的,很多也都是心存感恩,毕竟在他们的亲人弥留之际,能够安详无痛苦的走完一生。
也不乏有些人,因为短期的看不出效果,就质疑中医学说,还有同行自己人黑自己人,那些中医黑就不想提了。总之,说好的不好的也大有人在,不过,我们吴氏医家不在乎,我们只在乎我们的病人是否健康,我们治疗的患者是不是有了很好的疗效。
有不少晚期癌症患者不断的发来好消息,我们确实看了也非常振奋,他们当中有不少送锦旗,送匾额的。作为常人,看到锦旗匾额之类的,肯定会很开心,毕竟是对自己的人品和贡献有了很高的评价和肯定。
古人有三分治七分养的说法,也就是说我们医生只有三分功劳。真正治愈疾病的是病人自己,医生只能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了解疾病,改变自己不合理的作息、饮食、情绪行为而已。因此我们都劝这些病人和家属,你们的心意我们领了,最让我们满足的是医疗效果,看到患者脸上有了笑容,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诚然。锦旗也是一面镜子,也能时刻督促我们更好更精准的为患者服务。
今天来整理一则淋巴肉瘤医案
患者米某,31岁。1982年经当地医院消化道造影检查,初步诊断为十二指肠淋巴肉瘤,化疗疗效不明显,又出现肠梗阻。
于1983年2月住院剖腹探查,术中见十二指肠末端韧带处有一增厚之肿物与十二指肠粘连,小肠系膜根部有肿大之淋巴结,约2X7cm,肝门区有三个教软肿物。腹腔肿瘤广泛转移,已经无法切除,即关闭腹腔,取活检,病理报告为“淋巴肉瘤”。不能接受放疗。
1983年8月来诊。诊时见身体消瘦,极度衰弱,舌淡苔黄厚腻,脉沉细弦。大便经常不通畅。
症属寒瘀毒结,肝郁。治疗以驱毒攻下,辛温开郁。
方剂:桃仁,枳壳,炮姜,元明粉,川军,肉桂,海藻,党参,红花等15副中药,每日一副,早晚各一服。另成药,遵医嘱。
服药后,大便日数次,排出物甚多。治疗1983年10月底(历时3个月),一切不适症状都消失。同年12月经当地医院消化道造影复查,胃肠道钡餐通过良好,体重增加。
1987年又复查,一切良好。后回信说:精力充沛,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