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东垣对内伤与外感的辨证观
李东垣所处的时代正是宋金交战和蒙古族攻金的时期,河北一带(李杲家乡)人民疲于奔命,流离失所,所以饮食劳倦所伤者甚多。其认为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是内伤病的三种主要因素,且以脾胃内伤病最多见,所以著作了有名的《脾胃论》,还有《内外伤辨惑论》三卷,《脾胃论》在早期的文章中已有专门点评解读,那么今天咱们就来解读这本《内外伤辨惑论》。
此书主要论述内伤和外感两大类病的病因、病状、脉象、治法等问题。
内伤病与外感病有本质的不同,但在一些证状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若不加以鉴别,治疗时“往往将元气不足之证,便作外感风寒表实之证,而反泻心肺”犯“虚虚实实”的原则错误。因此,李东垣著《内外伤辨惑论》,列举数种病症的鉴别方法,以垂示后人。现对比介绍如下:
①寒热方面
*外感:发热恶寒,寒热并作,面色赤,其恶寒得温不止,必至表解或传里其寒始罢。
*内伤:见风见寒或居阴寒处,便觉恶寒,得温则止,其热是蒸蒸燥热,得凉则止。
②头痛
*外感:头痛不止,必待表解或传里,头痛方罢。
*内伤:头痛时作时止。
③口鼻方面
*外感:口中和,不恶食,鼻塞流涕。
*内伤:口不知谷味,恶食,清涕或有或无,而无鼻塞。
④口渴情况
*外感:感受风寒三月以后,谷消水去,邪气传里,始有渴证。
*内伤:劳役所伤或饮食失节,伤之重者,必有渴证,但久病则不渴。
⑤言语呼吸
*外感:鼻息雍塞,呼吸不畅,心中烦闷,语声直浊,高厉有声
*内伤:鼻中气短,少气不足以息,言语声音怯弱。
⑥筋骨四肢
*外感:筋骨疼痛,不能动摇,甚则非扶不起。
*内伤:怠惰嗜卧,四肢沉重不收。
⑦手心手背
*外感:手背热,手心不热
*内伤:手心热,手背不热
⑧脉象方面
*外感:人迎大于气口,多表现于左手。感受寒邪则左寸人迎脉浮紧,按之洪大紧急;感受风邪则人迎脉缓而大于气口一倍或二、三倍。
*内伤:气口大于人迎,多表现于右手。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若饮食不节,劳役过度,则心脉变见于气口,气口脉急大而涩数,时一代。
对于外感疾病的治疗,李东垣似谨守《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理,其认为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必然使脏腑、经络、四肢、九窍均失所养;四时之气的升降浮沉对脾胃内伤患者最有影响,脾胃虚弱,随时为病,故当随病制方。其中尤其重视长夏季节对脾胃病的影响,制清暑益气汤,治疗暑热之邪乘脾胃损伤而发病。如湿热较盛,则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每结合时令而处方遣药。
上述内容,是东垣临证经验的总结,对于后世分辨内伤与外感病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作为参考,分享与诸位。
【文中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