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的流行病学家魏承毓
魏承毓(1928—),甘肃省甘谷县人,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我国著名的流行病学家,1988年被国际流行病学协会(IEA)接纳为该会会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41年毕业于甘谷县立东街小学,1941-1944年就读于甘肃省立甘谷中学初中部,1944-1947年就读于国立兰州大学附属高中,1947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七年制),195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随当时来华苏联专家学习流行病学,其后一直在北大医学院工作。曾任医学院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室主任多年,其间也曾担任过北京医学院卫生系(现公共卫生学院前身)党支部委员,系秘书,系副主任及北京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1972-1973年受命任北京医疗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率队赴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思茅地区开展医疗卫生及防疟灭疟工作。1977-1992年期间任北京市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会委员,1994年12月退休,一直继续从事校内外专业工作,兼任国家卫生部腹泻病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名誉总编辑,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常务理事,预防医学情报杂志名誉主编,预防医学论坛杂志顾问,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顾问,以及中国公共卫生,中国疾病监测,实用预防医学,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等多种医学期刊的编委、特邀编委。中华预防医学会资深会员,并任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会顾问和中华预防医学会旅行卫生专业委员会顾问。曾担任过的主要工作有:卫生部重大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特邀审查员,卫生部霍乱专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传染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腹泻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卫生部防疫队技术顾问,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学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总编辑在教书育人方面,除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培养外有关司局委托,在北京主持举办全国卫生防疫站站长培训班,流行病学骨干医师进修班,卫生防疫医师进修班,地方病骨干医师进修班等并多次赴新疆内蒙古、云南、海南等边远民族地区办班,为当地培养卫生防病人员,受到热烈欢迎。在科研工作方面,早期曾在教研室前辈领导下,参加过北京市痢疾、河北省伤寒与钩端螺旋体病、黑龙江与内蒙古的克山病等的地方病的现场调查和防治。自1961年国内出现霍乱后,即受卫生部委派专心从事我国霍乱的防治研究,参与卫生部有关我国霍乱防治策略和措施的制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下现场指导工作,而且参与领导我国《霍乱防治手册》自第一版(1962)至第五版(1999)的编写与修订事宜。也参与并主审2006年新版全国《痢疾防治手册》与《伤寒防治手册》。长期参与《流行病学》教科书,参考书等,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通用教材的编写。主编《实用流行病学》、《副霍乱概述》、《再度肆虐人类的传染病》等专著;参与《大百科全书医学卷》、《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新中国预防医学历史经验》、《中国医药卫生学术文库》等大型参考书的编写。在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中,以霍乱、感染性腹泻及涉及传染病流行规律与防治对策为主要内容的占绝大多数。其中影响较大的如“世界副霍乱在内陆沙漠地区的首次流行”,“我国霍乱传染源冰山现象初探”,“从拉丁美洲霍乱大流行分析我国对该病的防治研究”,“我国腹泻病防治研究现状与前景”,“动员全社会参与是我国腹泻病有效控制的必由之路”及“传染病再度肆虐人类的严峻现实与原因探讨”等等。担任顾问与技术指导的两项全国性协作科研课题,分别获卫生部1987年与198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数十年教学生涯及相关活动中,曾荣获多种荣誉证书,嘉奖,由于对我国流行病学会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展的贡献,曾分别获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预防医学工作者”奖和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总编辑”奖;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