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伏羌县唯一进入清史稿人物王汝揆
王汝揆,字克一,号南轩,甘肃伏羌(今甘谷)安山里(今属磐安)水沟(今属南坡寺村)人。为清末著名学者王权父亲,是甘谷县唯一进入清史中的人物。
王汝揆生于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五月二十一日,同治二年八月十二日卒于固原,年五十八岁。
王汝揆的父亲槐菴公是当地的读书人,嘉庆年间的秀才,在家开馆授徒。槐菴公年四十多生王汝揆,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王汝揆中举,他的试卷受到考官张锡庚的高度赞赏。他中举的时候,其父槐菴公已经七十多岁,因此,在王汝揆拣选知县的时候,他因为要赡养父亲而改教职,因为教职可以在省内任职,为了尽孝,他一直在家服侍父亲,一直到其父去世后,才在咸丰年间,授平凉县教谕。同治元年,陕西回军到乾县凤县一带,逼近甘肃边境,王汝揆上书平庆泾道观察使万金镛,提醒他:“贼西逼凤翔,必分党由汧、陇间道趋秦安东北,构煽丑类。宜及其未至,扼险严防。不然,内应且四起,平凉扰则灵、固、狄、河等州县亦危矣!”他的报告送到平庆泾道后,观察使万金镛招他到府道,说:“你说的有道理,但是现在甘肃缺乏粮饷,怎么能又增加新的开支。”结果很快陕西回军就产品每个固关进入甘肃,固原城陷落,万金镛也在固原陷落时被杀。固原一失,平凉首当其冲,开始戒严。
平凉城开始戒严,在被包围之前,王汝揆又主张拆毁城外的全部民房,坚壁清野,人员全部撤回城内,以免在城被包围后利用民房做隐蔽,挖掘地道,利用地道炸毁城墙。这本来是一个城防保卫战的起码常识,可是在拆除的时候,又被当地民团的士绅所阻止。
到平凉城被包围后,王汝揆协助知县和知府守城,率领县学的生员,登上城墙,日夜防守,衣不解带,整整六个月时间。有一天,他侦查到城西北的围城人员少,可以乘机攻击,于是向知府田增寿请求给他一些壮士,率领出城一战,但是知府拒绝了他的请求。一直到第二年,包围的回军果然如王汝揆预料的那样,以城外的民房做掩护,挖掘了地道,把炸药运送到城墙之下,炸开了城墙,于是,平凉城被攻陷。这时候,许多人才后悔没有听从王汝揆的建议拆毁民房,可是一切已经晚了。
王汝揆回到他办公地点,穿上官服,北向叩首,然后回家,让妻子和一个女儿,一个孙子服毒,看着三个人死亡后,他到孔庙悬梁自尽。
据清史记载,王汝揆“性质实,敦孝友。”他的弟弟王印揆到西宁去,时间很久,没有音信,他徒步千余里,冒着严寒大雪,到西宁去寻找,终于把弟弟找了回来。一生精力都用在经书的研究,在家里设立私塾授徒,精通十三经,并选择善本向学生教授。到平凉担任教谕后,仍然在县学向学生授课。在平凉城陷落之前,门人原筮贞致信给他,说“固原乃东北重镇,陷则平凉、隆、泾皆危,先生言不得行,计不得遂,可引疾速退。”王汝揆回信说:“时事诚如子言,然吾已受禄,义不可去。且无疾而退,是欺也,食禄而苟免,非义也。宁死不敢出此。”于是向亲友写信诀别,在信中说:“我生不辰,逢天瘅怒,向者耳闻之,今则目睹之。平郡自二月以来,围困日迫,飞书告急,援兵无一至者。汝揆妻、女,行当自尽,决不受辱於贼手。死者士之终,今诚获死所矣。惟官卑不得展一筹以报国,死有馀憾耳。”同治二年八月十二日早晨,平凉城攻陷,王汝揆殉职。
在他殉难的时候,他本来有机会逃走,城陷之日,有同乡人杨道士找到他,拉着他的衣服,说他知道一条小路,无人知晓,可以从这条小路逃走,但是王汝揆严词拒绝,拒绝逃命,只是把家书交给了杨道士,请他转交儿子王权。杨道士眼看着他上吊自杀,于是哭着离开。
同治三年,清军收复平凉,陕甘总督杨岳斌向同治皇帝上奏优恤。六年,总督穆图善又上疏陈奏王汝揆死事状,请照阵亡例议恤,赠国子监助教衔,给世职,又命於本籍建祠,以从死之妻、女等附祀。
王汝揆事迹见于《清史稿·卷四百九十一·列传二百七十八·忠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