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的人,为何还需要鲁迅?读读他这10句话,批判还未过时
要问以前的学生对哪个中国作家最熟悉,相信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鲁迅。的确,在之前,课文里面频频出现鲁迅笔下的身影——孔乙己、闰土、祥林嫂等等。但是现在课文里面鲁迅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这是为什么?
很多人说,鲁迅不适合给孩子看,因为他是有点“疾世愤俗”的,总是带有批判性。
鲁迅写了很多麻木自私、喜欢围观、爱占小便宜的中国看客。这些经典的篇目,我们很多都读过,在初中或高中的课本上。
只是那时候我们还不成熟,所以读不懂。等到我们自认为成熟了,却没有机会、甚至不敢重读那些篇目。
实际上,之所以那么多人不喜欢鲁迅,觉得鲁迅“疾世愤俗”的,觉得他总是带有批判性,是因为他的深刻,写到了你自己。
深刻到你看他在写阿Q,在写华老栓,在写围观的看客,就像是在写我们心底最阴暗的角落。
深刻到你看他在写当时,写清末,写民国,就像是在写现在。
而我们,没有自我反省的勇气和能力。
所以读到毒辣的文字,就像照到了镜子,内心生出诸多不适。
鲁迅的批判,至今尤未过时
1921年12月,鲁迅写出《阿Q正传》,志在为中国人的国民性塑像。
现在看来,这尊丑陋的塑像,并未过时。
阿Q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看客,看革命党被杀,他会大叫“好看好看”。但当他自己被押赴刑场枪决的时候,他才说出“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的经典台词,半句未说完,人丛中已传来豺狼般的嚎叫:“好!”
是的,阿Q从一个看客,变成了被看的对象。
这是对这个社会的绝妙隐喻。
而围观阿Q被枪决的人群并不满足于此。
他们开始抱怨,“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害他们白跟一趟。
他们开始惋惜,枪毙并无杀头好看——“一代不如一代,现在的刽子手真不行”。
所以说这个时代的人,是需要鲁迅的,虽然一百年过去了,读读他这10句话,批判还未过时
1、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事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
——《南腔北调集·世故三昧》
2、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所卖掉。
——《娜拉走后怎样》
3、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华盖集·杂感》
4、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
——《两地书》
5、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6、我觉得中国人所蕴蓄的怒愤已经够了,自然是受强者的蹂躏所致的。卑怯的人,即使有万丈怒火,除弱草之外又能烧掉甚么呢?
——《杂忆》
7、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们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
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随感录廿五》
8、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战士和苍蝇》
9、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这个与那个》
10、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譬如吃东西吧,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象全惯了,很平常了。不过,还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的。
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今天的两种感想》一九三二年
鲁迅直到1936年去世之前,他还呼吁“中国正需要做苦工的人”。
他自己就是文化事业上的“苦工”,仅1936年生命最后一段历程,他就以重病之身,编校了自己的杂文集《花边文学》、小说集《故事新编》,翻译《死魂灵》第二部,编辑出版亡友瞿秋白的《海上述林》,编印《〈城与年〉插图本》、《〈死魂灵〉百图》、《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还参与编辑《海燕》、《译文》等杂志。
他生命的意义,就是在自己尚存之年,多写出点文章来点醒人。
所以,这个时代的人,还是需要鲁迅的。不仅是他的思想深度,更也是他的文字水平。读了鲁迅的文章之后再去思考,你会发现很多平常没有想到的思想,这就是鲁迅“独立思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