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的老前辈
与美好的人一起,回忆美好的事,多么令人向往。
眼前这位儒雅大度、胸襟开阔的老前辈,是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徐股长英权老师。
岁月苍老了容颜,当年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已熬成了镜头中的老寿星。经历丰满的徐股长是本场茶园村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步入社会,即被分配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他热爱三尺讲坛,在平凡的工作中表现非凡,综合能力强工作成绩突出的他很快便脱颖而出。他回忆说于几年后的大四清运动期间,升任农场中心小学负责人,即一校之长。经过几年的历练,又于七十年代初(1972年9月)调农场中学任校长。他说是从张贤同志手中接过校长的接力棒,接跑下一程。
正当他全身心投入工作,致力为农场父老乡亲办好农场中学时,一纸调动公文不期而至。他清楚地记得,于1973年5月17日,在农场中学校长任内奉调至教育局任人事秘书,若干年后升任秘书股长。在教育局秘书股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先后为五任局长做好文秘工作,履职尽责。光荣退休后定居蕉城,在蕉城工作生活了几十年,已被贴上城里人的标签。
蕉城离茶园村即便只有十二三公里,即便在蕉城住得非常舒适,即便有很多熟人同事和朋友都在蕉城;然而,茶园村这方水土养育了他,老房子老巷弄在心中挥之不去,老祖宗更让他魂牵梦萦。没能在老家建新房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结。
终于,他的新房于去年落成了,拆旧建新,设计别致的三层楼装饰讲究,围墙院落与田园风光相得益彰。据说他与老伴隔一周往返一次,即城里住一个礼拜,乡下住一个礼拜。城里的医疗条件和生活补给更方便一些,乡下的空气更好乡情更浓人情纯朴;因此,便热爱上了候鸟的生活方式。每次回乡下都会带足一周的生活所需。他说通过拼车的形式直接送至家门口,十分方便;当冰箱快要被清空时即起程返城,周而复始把日子过成生活,尽情享受自己喜欢的模式。
我们已是第二次登门拜访徐股长了。自去年开启“山间走走溪边停”的行程以来,隔三差五就会路过茶园村,偶尔会途经英权老师的家门前,他的新居是在我们的眼皮子下一点点蜕变,直至乔迁之喜。几个月前的一天,远远看见英权老师在自家门前送别来聊天的徐家同辈人,我与玉祥老师正好路过这里,便乘机打招呼。我们都被岁月阉割得面目全非了,徐股长早已不认得我们了。
我是小他一轮的牛,与他也没有大多的交集,不认得我再正常不过,但因为有我老爸的那层关系,他也记得小字辈的我。玉祥老师是他的同班同学,从晋中到东中,恰同学少年的两位小伙子,一起走过风华正茂的求学过程;在土坑小学教书时一起摸爬滚打;在农场小学又共事了几年;这一切的一切仿佛就在昨天,又恍如隔世,面对眼前陌生的熟悉人,怎么也认不出来。经过自我介绍才恍然大悟。其实,我们也是借助他家的房子,才得以认出徐股长来的。
岁月催人老,活在当下珍惜每一次的遇见!
下图是一张充满年代感的旧照,摄于1972年7月,相中人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徐股长赫然在列。我是从退休老师群中淘来的,里面都是教育届的年老,看能认出几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