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恢的传奇人生8:漏网之鱼亦艰难
1951 年2 月12 日晚10 时,王恢和宋胖子在香港油麻地站下车,住进了廉价的客栈。宋胖子有朋友在香港,等王恢住定之后,便过海去了。
九龙来的3 个流氓邀王恢去喝茶,王恢婉言谢绝了。一个约40 来岁的男子又来跟王恢攀谈,坚邀王恢到他住的三楼房间,他自我介绍说他姓杨,广东从化人。他说他在九龙是如何如何的熟络,他待人又是如何如何的诚实。他说他非常体恤王恢的处境,叫王恢拿出三五百元,开一间鸦片烟馆,或者开一间麻雀公司,都会有赚头,生活不成问题。王恢推说几天没睡觉了,需要休息,谢谢他的“关爱”。说罢,便下楼去了。
王恢回到二楼,一个颇为标致的30 岁左右的女子向他招手,王恢只得走过去。她说:听你的口音像是湖南人?王恢说:我姓蒋,永州人。她很高兴,不但是同乡,而且是同姓。她丈夫原是团长,现在闲居广州,她跑单帮。她恳切地告诉王恢:为了避免骚扰,不要说自己是逃亡的,刚才那几个人都不怀好意。港九地方大,只要肯吃苦,生活不会成问题。虽然香港难民营现在不再收容难民了,但可以去调景岭(难民营所在地)找同乡。她随手拿出日记本,撕下一页,详细地写道:由前面新填地街一毛钱过油麻地渡轮,到香港中环搭筲箕湾电车,一毛钱,到终点站下车,三毛钱过鲤鱼门海,上一个岭,向前往下看,就是调景岭难民营。
王恢大喜,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恢那一份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非同寻常。王恢说:我想去狮子街找我的朋友。她诚实地说:狮子街?也许是九龙城的狮子石道。如果没有门牌号码,那也未必找得着啊。她又把去九龙城的路线详细说给王恢听。真是他乡遇贵人。
当街的露台上摊起帆布床,王恢便睡在上面。海风习习,门头一张床睡着一个病人,不时发出呻吟,哎哟连声。另一头是小便的角落,臭气熏天。而王恢从汉口起身到现在,未曾安然睡过,且整日忧劳,又吃不下饭,疲惫至极,和衣而卧。
13 日黎明,王恢被三楼的旅客吵醒,他半闭着眼,盘算着如何寻访陈谋煊老友。天明,众人都起床走了,整个楼仅王恢一人睡在床上。王恢爬起来,只见鞋边搁着一条小金链,想是蛇头得来的不义之财却又失落在此,王恢只好愧领了。
15 日早餐后,王恢第一次来到调景岭,至筲箕湾,过鲤鱼门,上怪石山,俯瞰难民营。营房位于海滨,四行整齐木屋。山腰下有大葵篷十余座,每座容四五十人。总共有难胞16000 余人,其中自香港九如坊迁来者6000 人,他们有饭票;余为自食自给者,裹火柴盒、绣花等维持生计,或到港九打工谋生。
难胞中最多的为湘籍,闻说近6000 人;次为粤籍。此地有学校也有教堂。山坡路窄,小食店、杂货铺生意兴隆。地方不大,语言又通,找人却不容易。王恢甚感失望,正想暂归,忽见路旁大石上一人正在张贴通告,随即一看,正是广西同乡会当天下午2 时开会。王恢去问贴广告的同乡,他便带王恢走进附近的第四区公所,见到区长高在壁,他是柳州人。他一听王恢的口音,便说道:先生是全州同乡,一切都没有问题,我们乐意帮助,请你参加开会吧。
王恢乐得心花怒放。 下午到岭下海滩,四五十人坐着开会,议来议去,不过是算一
笔救济账。时已过三,恰好一位三十来岁的操桂林口音的人(后来知道他是灵川人,名叫龚仲岱)念一封关于救济捐款的信,署名是蒋继伊、陈恩元、覃连芳。王恢当即写一张字条递给龚仲岱,请他告知陈蒋两公的住址。龚仲岱告诉王恢:九龙宝岗道二十四号三楼陈寓,并要王恢严格保密。
16 日早上,王恢预写“宝岗道”字条放在口袋里,独自走向太子道,择一家面善的摊贩买包香烟,然后拿出“宝岗道”字条问路。那老者指示王恢一直走七条街便是。二十四号就在街头,楼梯直上,三楼当面写着“乐群图书公司”,王恢意识到这是沿用“乐群社”名义。王恢步上三楼,从门镜望进去,看见陈谋煊(陈恩元之侄)在厅里,不觉猛叫“谋煊!谋煊!”陈谋煊从门镜看见是王恢,惊喜交集。王恢问及炳公(陈恩元),陈谋煊说:他昨晚因癣疥发作未眠,现在刚好入睡,慢点叫醒他吧。我们都听说你已自尽,刚见面时所以惊疑咧。王恢取来行卷,暂置九龙寨城西头村陈谋荣(陈恩元之子)处。王恢随后见到陈恩元,两人相谈到子夜。王恢与陈谋煊卧睡在楼地毡上,酣然安睡。
陈恩元赴台湾,留王恢住在他的寓所里。19 日,蒋伯文(即蒋继伊)邀王恢游九龙城区。3 月14 日,蒋伯文只身入台。蒋继伊(1882—1952),字伯文,全州内建乡青龙山(今安和乡青龙村)人。
1949 年11 月,蒋继伊被迫离开桂林飞往香港,后去台湾任国策顾问。不久,因病瘫痪,卧床年余,于1952 年8 月7 日在台北病故。(事见本书继伊文。)
蒋伯文他们入台,台湾当局是为了装点门面也。当时港九社会也极浮动,流亡者则希望能入台安定生活,故王恢等自登记、联保、具结,七上调景岭,至5 月16 日方印上相片,“忍受了多少官气”,以为能“ 惠顾忠贞”,而其结果,台湾自然去不成,10 月 13 日领得救济金三元七角五仙而已。蒋伯文、陈恩元虽勤为帮植,但也爱莫能助。时人入台湾难,桂人入台湾更难。
王恢滞留港九,生命有了保障,生活却待努力。几百元存款越用越少,无时不在做赚钱的打算。诚如好友幸生所说“工有工会”,那时港九工厂很少,红磡船坞,几间纱厂,还有搪瓷厂,只羡慕放工时的人潮,没有加入行列的分。听说有个广西同乡谋得葵涌挖塘小包(其上为中包、大包)工程,喜不自胜,央人介绍去做散工,但须先付茶金二百元,还不能保证做多久。7月中,王恢打定主意挑水卖,木屋后面有一口井,一毛钱一担,如果一天卖30 担,便可维持最低生活。王恢备好水桶、吊桶,自汲自卖。当地的老居民出面干涉,王恢也不理会,但是试卖了几天,不易找到买主。过了不久,王恢便放下水桶,自己用水也买了。
本文选自蒋钦挥主编;宾恩信,王文胜,王清荣副主编,全州民国人物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2 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 。版权所有。别的媒体采用请联系作者本人。
作者简介:
蒋咸美,全州县大西江乡大石江村人,生于1949 年7 月,1970 年参加工作,1979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曾任全州县党史办征编股长10 多年,多年坚持文学创作,在《人民文学》、《青年作家》、《广西文学》等报刊、出版社发表作品200 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