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侬软语话上海,这一首“申曲”是老一辈的最爱!| 老底子

 沪剧 ,是上海的“乡音”

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

我们的父母应该能哼上两句

你知道吗?它的发展

还和闵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今天就跟着白相哥哥

一起来探究吧~

民国初期,滩簧艺人进入城镇茶馆、娱乐场所演唱,广泛地赢得了观众喜爱。

随着文明戏的流行,滩簧演出也开始讲究剧情完整、塑造人物、运用布景、丰富乐器,并雅称为“申曲”1941年,沪上成立上海沪剧院,正式改称沪剧。

20世纪60年代,闵行(上海县)各乡镇建立文化站,着手组建“业余文艺小分队”,排练演出反映农村面貌的创作节目。

随着农村有线广播的迅速发展,遍及家家户户的“喇叭头”成为人们欣赏和学唱沪剧的主要载体,从而形成无人组织而规模空前的群众性沪剧演唱热潮。

代表人物有马桥乡孙炳祥、虹桥乡民歌手余建光等。

1979年起,各乡镇(公社)文化中心站建立亦工亦艺的“文艺工厂”,掀起排演沪剧大戏和编演沪剧小戏活动高潮。

梅陇、塘湾、杜行、曹行、七一、陈行、北桥、马桥、诸翟等公社文艺工厂表现突出。

直至1984年前后,各文艺工厂排演传统沪剧大戏的热情消退,重点创作排演沪剧小戏,成为群众文化工作的重头戏。

自此,沪剧清唱成为中老年人自娱自乐的主要形式之一。戏迷们自发组建“沪剧沙龙”,定点定时聚会交流。

1994年1月8日上海诞生第一家沪剧沙龙,发起人之一是江川文化馆的郑经祥

此后的近十年间,马桥、梅陇、吴泾等地纷纷成立了沪剧队,莘庄及周边地区更出现了三十多个“沪剧沙龙”,其中近半数每周七天,不少戏迷们天天都可以在家附近找到沪剧沙龙,转场演唱乐此不疲。

随着上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脚步不断前进,上海方言的渐渐式微引起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人们重新呼唤“上海乡音”

为增进市民对闵行城区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让上海本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闵行区文广局决定组织举办“我是明星”电视沪剧大赛

2013年夏季,赛事趁势推开。最终产生了闵行区“12强草根明星”。“我是明星”电视沪剧大赛带动了沪剧沙龙谋求新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在时任上海沪剧院院长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丁是娥的推动下,每年举办的“沪剧回娘家”组织专业沪剧演员深入沪郊各地演出,曾广受欢迎。一度中断后,上海沪剧院如今希望利用闵行的沪剧沃土重现其辉煌。

2013年,上海沪剧院演员来到区内部分街镇、沪剧特色学校,与居民和学生互动。

同年年底,“沪剧回娘家·走进闵行”暨《戏剧大舞台》开播30周年演出专场在城市剧院举行,上海沪剧院老中青三代沪剧表演者齐出,共有八代、五十多位专业演员来到我区,其中最长者已过古稀之年,有的青年演员则还不满二十岁。

2014年5月12日至6月12日,闵行区以纪念《讲话》发表72周年为契机,做强“百花齐放红五月”系列文化活动品牌,举办“人生金秋亦追梦”闵行区优秀沪剧沙龙汇演。

自2014年起,每年举办“浦江沪剧节”,成为闵行群文工作的品牌项目之一,广受市民好评。

□ 来源|《艺心艺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