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元寿:被时代辜负的大师(二)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作者:傅谨  和宝堂)

天蟾大舞台

1950年是谭元寿艺术生涯中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天津的中国大戏院把谭元寿和新艳秋、王金璐、景荣庆、李鸣盛、慈少泉等知名京剧演员邀在一起,组成不分头牌、二牌的“共he班”,谭元寿在这里唱了整整一个春节。这是谭元寿从搭班唱戏到自己组班的过渡,从这时起,谭元寿就进入了京剧名演员的行列,离挑班主演只不过一步之遥。

在京剧市场上,他越来越接近于这一目标。1951年初,谭元寿和李砚秀、张鸣禄、张曼君组成“砚社”,应邀来到上海的天蟾大舞台演出。“砚社”还不能算是谭元寿挑班,开张后多数场合都是四位演员的合作演出,比如谭元寿和李砚秀前演《红鬃烈马》,大轴子是谭元寿与张鸣禄合演《三岔口》,或前演《失空斩》,中间是李砚秀与张曼君两个旦角合演《樊江关》,最后是谭元寿和张鸣禄的《三岔口》蹲底,四个挂牌演员各自都是双出。在天蟾演出的这段时间,几乎场场客满,最差也能上八九成座。不久后“砚社”在天蟾演出的合同到期,剧场方面重新聘请演员,组成了新的演出阵容,以“天蟾舞台实验京剧团”为名,请谭元寿、李丽芳、张鸣禄、班世超为领衔主演,又邀请了当年尚小云先生的主要编剧还山楼主李寿民与擅长编排新戏的文武老生李宝奎等加盟。谭元寿、继续在天蟾舞台与李丽芳、班世超等人开始了新的合作。

在天蟾舞台,谭元寿与李丽芳、赵晓岚和张鸣禄合演全本《武松》时,由张鸣禄的《打虎》开场,谭元寿和李丽芳接演《挑帘裁衣》和《狮子楼》,再接着是张鸣禄和赵晓岚的《十字坡·打店》《快活林》和《醉打蒋门神》,最后是谭元寿的《血溅鸳鸯楼》。这样的安排,当然极受欢迎,因而多次卖满堂,剧院十分满意。他们合作演出的《野猪林》也是如此,谭元寿扮演主人公林冲、李丽芳扮演林娘子、萧德寅扮演鲁智深、艾世菊扮演陆迁,一贴出去就是一个星期或十天连续演出,场场满堂。

从1951年到1953年,谭元寿成为天蟾舞台的台柱子,他在上海的演出好评如潮,这是他出科后第一个黄金时期。从上海回京后,在各剧种的戏曲演员纷纷加入公营剧团的潮流中,他与杨宝忠、李鸣盛、王晓棠等人组成了总zheng京剧团,开始到各个×区为×士演出。这是他从艺以来最奇特的一段经历,在部×文×团一年多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有时一天一场,有时一天两场,每次都是和郭金光、班世超合演一出戏,那就是《三岔口》。参×半年后,他们又接到赴××前×参加慰问志××的任务,谭元寿回家告别了卧病在床的祖父,奔赴×××线,在异国他乡度过了整整三个月艰苦而难忘的岁月,在那里他演出的仍然主要是《三岔口》。

从1953年回到北京,特别是赴×回国之后,他的艺术道路发生了微妙的变化。1955年,北京市文化主管部门主导成立北京京剧团,在其中又陆续成立了五个分团,分别由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赵燕侠、裘盛荣五位顶级的艺术大师为团长和主演,形成了后来大家都知道的“马、谭、张、裘、赵”五大头牌的新格局,谭元寿也自然成为京剧团的一员。

都说是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在艺术领域却并不都是这样。有那么多的大树,正处于艺术上升期的谭元寿,再也没有担纲挑大梁的机会。回到了北京,既在父亲身边,又有那么多大师在前,谭元寿反而没有早年在天津、上海时担任主演的机会了,演出剧目也渐趋减少,尽管不至于像在军中剧团那样反复演《三岔口》,但多数时候,只能陪着马、谭、张、裘、赵演出当配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