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大号搪瓷饭盆
早晨,读了一篇文章——《一碗热气腾腾的老豆腐》,因那个店在县城的老街上,离当年就读的高中不远,又勾起了对高中生活的回忆。
那时,学校食堂的饭菜是非常枯燥的,早晨玉米面粥+馒头+咸菜,中午最常见的是白菜炖粉条+馒头,偶尔会加点肥肉片,晚上则和早晨差不多。十六、七岁的年龄,正是能吃的时候,一顿饭吃上三、四个馒头很正常。
食堂是在学校的东北角上,旁边还有个开水间。主食和副食分别设在不同的窗口卖。为了缩短吃饭的等待时间,多是三、五个关系不错的同学搭伙买饭,我们也是。几个人内部合理分工:有买粥的、有买菜的、有买馒头的。自己当时身高体阔,主要负责买玉米面粥,到了打饭时间,拿一大号搪瓷饭盆,挤到窗口前,后面有同学负责接应,买好了往后一递,自己再挤出来。那时候买饭排队是偶尔的,不排队是经常的。
几个人打好了饭菜,也懒得回宿舍,就在食堂前面的空地上一放,围在一起,蹲着吃。夏天还好,除了苍蝇比较多,都能吃上个热乎饭菜;到了冬天,经常是吃到后面,粥已变得冰凉。最冷时,洗碗处的自来水龙头会被冻住,要洗碗得先从开水房打来热水融化开才行。
食堂的大师傅多是粗放型的,盐多盐少、火候儿大小波动比较大,饭菜里还经常会吃出外来物,饭菜的量也不是那么准。对于老实学生来说,差不多能凑合吃饱就行;有要求高的,碰到这样的情况就会找大师傅们理论,发生矛盾而争吵、甚至大打出手是经常的。大师傅们有时会从食堂里拿出菜刀、擀面杖招呼,但大多只是吓唬一下学生,也怕犯了众怒、惹恼了学校领导。
记得是读高三时的一天中午,在去往食堂的必经之路上,出现了一对夫妇,推一辆三轮车,车上放两个大盆,里面热气腾腾的,一盆炒土豆丝,一盆西红柿炒鸡蛋,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有很多学生围在三轮车周围,询问价格,听到是食堂菜价的两到三倍,大多摇摇头、无奈地去食堂打饭。毕竟大多数学生家在农村,消费不起。但因为学生的绝对人数多,也有家里富裕的,那两盆菜还是很快被卖光。之后,一直到毕业,差不多每天中午去食堂时都会看到那对夫妇的三轮车,大盆里的炒菜有时也会变个花样儿。当时就经常想,自己什么时候每天都能够吃上那两个大盆里的菜。
这两年,在同学群、朋友圈里经常有人发文回忆当年的时光,会提起校门口那条老街上的二瘦闷饼。自己则是没有一点印象,只因那时除了周末回家偶尔会骑车经过那条老街,平时都是待在学校里,从未在老街上吃过一次饭,街边的饭店叫什么名字自然是不会记得了。
从毕业后参加工作,直到现在,那个大号的搪瓷饭盆还经常出现在梦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