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洪福寺|滹沱河畔,佛仙辉映惊鸿现。

「后二十里积渐坡斜,直上高冈,盘绕上下,既可以望山峦屏障,俯瞰田垅农舍,乃又穿行几处山庄村落,中间小庙城楼,街巷里井,均极幽雅有画意。」

车行进定襄县,沿滹沱河向东北方向,找寻洪福寺的路渐行渐高,沿途所见风景与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晋汾古建筑预查计略》中所描绘的颇有相似之处。八十多年过去了,世间天翻地覆,晋地一些古建筑因僻处山间乡野,所处的环境却并没有多大变化。

洪福寺位于定襄县北社东村,这里正好是五台山余脉和太行山脉系舟山的夹角处,寺庙背靠龙凤山,面临滹沱河,处在五台、定襄和原平三县市交界地带,视界开阔,景色幽雅,实属山水荟萃之地。

洪福寺不是大寺,但其周遭地势和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寺中所藏彩塑更是华美而精致,堪称五台山地区寺庙彩塑的瑰宝。

北宋遗构,筑堞为堡

初访洪福寺,无人不惊讶于其独特的地势。

寺院坐北向南,筑于高七米的土台之上,四周置高堡围墙,残高近十米,作据高而临深之状。

据寺内万历三十六年(1608)碑载:

「嘉靖二十九年秋,虏入寇雁门时,族祖景州守东渠公致仕里居,率里人据其险守保。虏至,望之辄引去。自是环寺筑堞为堡...嘉靖三十九年秋,虏复雍众内讧,隅望是堡,又辄引去。」

由此可知,寺院外围堞堡为嘉靖年间由当地望族率里人所修,以抵御蒙古人的侵扰。曾经保寺卫民的古堡,如今则成为寺院外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右侧为万历三十六年重修洪福寺碑记

外围堞堡明代所修,但洪福寺的建造年代更为久远。寺中现存金天会十年(1132)经幢载:“绍圣三年(1096)……就清平县取惠广到本院寺”充典座,经过多年经营,该寺香火旺盛,经济丰盈,所以“其寺修葺廊宇佛像一新。后于宋宣和七年(1125)十月间,因归故里,看到几月余间,因致兵火,不能前去。”

从此可知,洪福寺殿宇佛像当重修于北宋末年,宣和七年之前。此后宋金战火纷起,道路阻绝。另据经幢记录,该寺在宋、金时期与五台山真容院、大华严寺往来密切,“同烟火”关系,寺内大兴土木及宣讲佛经皆求教于五台山,则洪福寺也属于台外寺院。

金、元、明、清各朝,洪福寺历经多次修整补建,与外围的土堡融为一体,形成了如今独特的格局。

寺院并无山门,高高台阶之上为一券门洞,进去即是庭院。现存建筑,除正殿外,有清道光年间所建东配殿五间,悬山顶,西配殿为近年重建。

毗庐真境,大殿煌煌。

洪福寺正殿位于一米多高的台基之上,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悬山顶。门上正中悬“毗庐真境”匾额,系清道光九年本村李航之书。正间与次间门窗设六抹头隔扇,梢间为直棂窗,窗棂断面为方形,馀为砖墙。

大殿屋顶由灰色筒板瓦布顶,琉璃脊兽。中间的刹龛精美独特,左右各一吞脊兽,上有狮子驼莲座,中间风字牌,上有“皇帝万岁”题字。脊筒雕龙四条,配以牡丹花卉,造型生动,线条流畅。

鸱吻尾向内卷曲,上施小龙,鳞飞爪张。但两侧鸱吻样式并不相同,右侧似为新补作的。垂脊上也有琉璃垂兽,三只走兽立于前。

大殿斗拱用材较大,结构规整。前檐檐柱柱头卷刹圆润,单抄单昂五铺作重拱计心造,上为昂形耍头,梁头伸出作翼形衬方头,昂为批竹真昂,昂下的华头子呈一瓣形式。

补间铺作每间一朵,均为双抄五铺作45度斜拱,其上令拱分为三条并相互鸳鸯交首。拱眼有龙戏珠彩画。

进入殿内看铺作里转,柱头为三跳偷心华拱托乳栿,第二跳华拱伸出充当外跳的华头子。补间铺作的斜拱型式与外跳基本相同。

▲洪福寺大殿柱头斗拱

再看梁架结构,这是一个典型的宋金风格通柱式厅堂构架,柱网布局规整严谨。内柱冲槫,梁栿插接,三椽栿前接乳栿后接剳牵,通檐用四柱。

▲洪福寺大殿横剖面图

内柱两根为前高后低,前内柱柱头卷刹圆润,上置大斗、串、襻间枋等直抵平梁。三椽栿之上立蜀柱,驼峰式合㭼稳柱脚,柱头大斗托平梁。平梁之上合㭼侏儒柱、叉手托脊槫。

最下层梁栿,前乳栿外端头置于外檐铺作耍头之上,内端直接插入前内柱中。乳栿之上大驼峰托前剳牵一端上置下平槫。后内柱上置大斗直顶三椽栿下,上托下平槫,后剳牵外端置于后檐铺作把头绞项造之上,里端插接于后内柱之中。

圣像巍巍,一堂庄严

洪福寺最大的看点,是正殿中的满堂彩塑。(文中彩塑照片部分来自于“南山供秀”,更多图片可见:遇见最美-定襄洪福寺金塑佳品

大殿正中沿后金柱在明间和两次间筑长方形佛坛,四周贯通。佛坛上在明间和两次间位置设须弥座,座上三尊主像为“华严三圣”,正中释迦牟尼佛,普贤、文殊分列两边。

三尊主像的须弥座,造型简洁,平面为长方形,上下叠涩三层。释迦佛座束腰处二力士坐式负重,上身赤裸,下着裙,残损无首,壸门彩绘蟠龙牡丹。

文殊、普贤的须弥座,束腰转角处撑束莲小柱,正面壸门中青狮、白象探头而出,模样略有萌意。与大多数佛座不同,须弥座之上未设莲花台。

释迦佛结跏趺坐,通身贴金,袒右肩,左手伏于膝面,右手施说法印。身后有高大背光陪衬,背光內高浮雕各种花卉,有牡丹、月季、卷草等,动物有龙、狮、象、羊等,其间有祥云和坐佛像,中间上部塑天宫楼阁,外围火焰纹。

文殊、普贤二菩萨结跏趺坐于两次间须弥座上,高髻戴冠,面颊丰满,口唇端正,双肩圆润,面目刻画细腻,衣裙线条流畅。

二菩萨头部均朝主尊佛方向微侧,刻画细腻,一副明朗豁达之面容,未见威严庄重,却具世人亲和。二菩萨背后也有高大背光陪衬,形制与释迦佛背光略同。

在“三圣”之间的弟子和胁侍菩萨像更为精彩生动。释迦佛两侧阿难、迦叶二弟子侍立,阿难年轻像,面部丰满圆润,眉目端庄自然,双手合十,神态虔诚恭敬。

迦叶老者像比较特殊,常见寺庙的迦叶,一般都是拱手躬身,眼神下视,作沉思状,而此尊迦叶抬头侧向释迦佛主,皱纹满面,眉目和嘴角撇为八字状,微张开的嘴露着牙齿,似乎正在向佛祖诉说着什么,双手一反拱手常态,在胸前作扳手指状。

与迦叶形成鲜明对照的,两位胁侍菩萨,身披华丽的璎珞飘带,亭亭玉立,容貌俊美,耳若有闻,心似有思,裸露的胸臂圆润生动,姿态婀娜,技法洗炼,委婉动人。

护法二金刚像位于佛坛两侧前沿,身著铠甲,姿态敦厚雄健,面部方圆,眉头紧皱,怒目威严,但威而不恶,雄而不怖。

纵观这九尊宋代彩塑,布局合理,排列适度,人物造型生动,韵律和谐,精妙无比,在山西寺观彩塑中亦属难得的精品。

佛台两侧有明代悬山,假山上有许多小佛龛,据说明万历年间,置一尺高的木雕佛像一千尊,可惜不存。如今还能看到一尊较大的自在观音彩塑。

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还有殿中两次间文殊普贤上方的悬塑乐伎,明代嘉靖寺内僧人真旺所作。两组乐伎每组九人,共两组十八人,身高不超过四十厘米,悬空钉在两次间上金檩的襻间枋上。在乐伎悬塑之上,一边有“满月世界”四字,另一边原应有“雅乐乾坤”四字,如今已失。

所有塑像,脚踏彩云,衣饰华丽,手持钹、鼓、磬、笙、锣、筚篥、琵琶、笛、箫、琴等各色乐器,仙乐飘飘,似有风动。

佛教认为,音乐有“供养”、“颂佛”作用。《法华经·方便品》云:“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古时大型佛事活动都有音乐相伴,尤其是放焰口和水陆法会。此组伎乐悬塑所代表的佛教音乐、乐器与五台山佛教音乐一脉相承。

清代所增建的东配殿中,主塑地藏王菩萨,两旁为胁侍道明和尚、闵公及十殿阎王,还有六曹判官,典型的地狱变相。地藏王菩萨背光精致,人物塑造表情各异,颇见功力,非俗手所造。

出洪福寺,下高台,不远处有一座两层小庙,下层券洞上有“君子乡”三字,别无匾额。推门入内,沿墙从“诚信”门登楼一看,二楼供奉关帝,壁上有现代所绘关公故事的壁画。

关帝虽为道家尊崇,但亦是佛家伽蓝护法,关公殿内悬着佛号幡幢,则此处或许可算作是洪福寺外另一处伽蓝殿。

佛道相依,僧俗共处,如此情景在三晋乡野之中正是常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