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的价值重估 | 傅小永
技术通常被认同为颠覆性力量,而其颠覆的对象,则是进步必要的代价。
传统企业即是这一代价。过去二三十年里,商业的C位是新技术公司,新技术公司的颠覆戏码鲜明对照于传统企业的悲观预期。
传统企业是否需要价值重估?这是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在新书《价值》里的设问。“传统企业在漫长时间里积累的生产能力、供应链效率、品牌价值是否会凭空消失?”“技术是颠覆的力量,还是和谐再造的力量?”
这一“高瓴命题”,对当下商业的价值,再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技术的确可能是和谐再造的力量。汽车刚出现于伦敦街头时,马车夫理应是失业的高危人群,但因为“认路”这一核心技能,马车夫成为的士司机的首选。我们试着以制造企业为例,进一步确认新商业环境下传统企业的价值。
技术创新是包括科研、研发、量产、市场的闭环,量产是关键。只有生产出大规模、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企业才可能盈利。只有量产,前期科研和研发投入才不至于成为沉没成本。
但量产需要巨大投入,建工厂、买设备、找工人,比科研和研发费用高得多,初创新技术公司自身难以负担。制造企业和新技术公司处于产业生态的不同位置,可以互补,在技术创新的一长串链条中,制造企业可以在量产环节扮演核心角色。
量产能力是制造企业价值里最没有争议的部分,而奥地利学派所说的“默性知识”,则可能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
只有极少数的创新,最后申请成为专利,大部分则变成奥派经济学家所说的“沉默的知识”——没有文字记录,不可与外人说但内部人心照不宣、只有长期浸染才能得到的“独特知识”。默性知识不是什么高大上,试着给手机贴个没有气泡的膜,你就能发现。
麻省理工创新经济生产委员会(PIE)是专门为重塑美国的制造业而设,他们认为,独特知识才是中小制造企业“真正的资本”,因为它们是细分行业的秘密和痛点,而数字化能帮助它们价值显现。
另一个难以计量而容易被忽视的价值,是传统企业的企业家精神。传统制造业厮杀惨烈,能够存活甚至壮大为头部,本身即是企业家才能的佐证。
让传统企业家坐在主驾室,资本手提赋能工具箱坐在副驾驶,这是高瓴投资“蓝月亮”、格力电器和百丽鞋业等传企的操作手法,高瓴以数字化等技术工具赋能传统头部企业,撞击价值重估的大门。
但驱动传统企业价值重估的最关键因素,是创新本身的升级换代。
创新1.0是让互联网做“连接”,本质上只是商业模式创新;创新2.0是基础科学、基础技术的创新以全领域、深结合的方式改变各行各业,是黑科技、硬科技融合传统产业以实现全方位的价值创造,是真正的技术创新。
因而,所有的企业都将是新技术企业,传统企业则可能因为长时间积累的行业认知、行业资源而弯道超车。
伦敦街头的大多数马车夫还是失业了,幸运成为的士司机的,是比同行更加警觉的一小部分。传统企业的价值重估是大趋势,但如何真正实现价值重塑,还取决于坐在主驾驶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