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轩——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论苏辛词的异同

内容提要:苏轼、辛弃疾都是我国宋朝豪放派的伟大词作家,但由于二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思想性格和内在情感等的不同,他们的词作又显示了鲜明的个性差异,苏轼之旷,辛弃疾之豪,作家的个性风格表露无遗。词风格多样,豪放与婉约各领风骚,作为豪放词风的代表性作家,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他们的词风有不同的特色。苏轼、辛弃疾同属豪放派词人,但苏词在豪放中蕴有清旷之意,较偏于洒脱疏朗,旷达雄放;而辛词则在豪情之外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繁盛而辉煌的豪放词派。

关键词:苏辛 异同 题材内容 艺术表现 心境

苏轼、辛弃疾是我国宋代两位伟大的词家。苏轼一改词坛“婉约”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树豪放与旷达两种风格,开创了豪放派。辛弃疾则把它发展到了极至。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二人再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上对此都有很多开拓,写出了不同于婉约词的刚健气势和峥嵘气象,具有博大的境界。但二者在同样注重豪放的同时也有不同。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陈毅:“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具体差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题材内容

二人都善于写景、些人,写怀古、隐逸之情,但再处理方法上有所不同,苏词偏旷达之情,辛词偏向豪放之情。

写人。苏轼写叱咤风云的豪壮之士是少数,更多的是有疏狂异趣特点的形象,达士、隐士、居士、酒徒、迁客等形象都是坐着自己的写照,既有“坡仙风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等词句都明显带有旷达色彩。辛词也刻画一些达士形象,“醉扶怪石看飞泉”,但这不是代表,那些意气风发、壮怀激烈的壮伟形象,如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刘裕,“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还有大禹、刘邦、诸葛亮等,他们身上洋溢着惊天动地的、生龙活虎的非凡、豪壮气概,这些才是作者功业理想的人格化形象。

写景。苏词写清风流水、疏云淡雨、青山碧水等,清旷古淡悠远静洁雅致,体现了清空的境界,其中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作者也以此作为表达超脱、旷达之情的载体。辛词则只在农村词中表达一些清旷闲适之情,而且不代表辛弃疾的个性特点,那些带有飞动色彩、峥嵘气象的景色才是他的主,奔腾飞动的气势表达出了词人豪迈、悲壮的情怀。

怀古。苏词追怀古人古事,不是引为知己、同调,而是借其境遇表达对人生的看法。例如,他把周瑜刻画的雄姿英发,但最终“人生如梦”,一切荣辱功过都成为过眼云烟。作者用超脱的态度对待人和事,用“古今如梦”、“人生如寄”来否定执着于人生的态度,以超脱现实的苦难。辛词则引古人之同调、知己,在悲慨古人的同时悲自己的境遇,借古言今,与古人同命运、共悲戚,并最终落脚于对现实的批判和讽刺。

隐逸。苏轼对此是真切向往,以忘却人间不平,现实苦难。他写这类词,实际上是他实现旷达、超脱的途径。辛弃疾却不甘隐居,二十年的闲居是其受政治冷遇打击后的无奈之举,写词聊以达观,用曲笔写挫折中的进取和抗争,以求心理平衡,表现了辛弃疾对现实的投入和执着,表达了豪壮之情。

除此之外,苏轼倡导“以诗为词”,也以诗的手法入词,但其笔下诗、词界限仍很明显,诗全方位的反映了北宋社会的生活,词的内容则狭窄的多;辛弃疾则“以文为词”、“如诗如文”,诗、文中所写的内容,在词中也都写了。所以“无事不可录,无一不可言”的话放在辛弃疾的身上更加准确些。

苏轼的词倾向于从痛苦中求超拔、求解脱,跨越现实的黑暗去追寻理想的光明;而辛弃疾的词则更多地表现了对于现实的苦恨执著和挣扎奋斗,表现了悲愤的呼喊和火一样燃烧的激情。简而言之,即“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二、 艺术表现

二人都有意提高词体地位,苏轼“自是一家”,辛弃疾“如诗如文”,他们把诗文丰富的表现手法都移植到词创当中,体现了对词的高度看待。

总的风格基调。苏轼以清空之笔表达旷达之情,首开豪放词风,他在文坛上有高名而政治上无高位,仕途坎坷,人生际遇多有不幸,他是以文鸣世的士大,书写超然的人生态度;辛弃疾则用真情实感写词,描写更多的是博大、飞动的景色、悲壮沉郁的人物,并借以写自身的坎坷境遇,理想落空的痛苦情怀,悲壮沉郁,悲嘅凄凉。

具体手法的运用。苏词不如苏词丰富多彩,但两者在比喻、拟人、夸张、用典等方面都有所发展。辛弃疾以文为词,比之苏轼,他不仅运用古近体诗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骈文、民间口语之词入词,不仅经、史、诸子、楚辞,而且李杜诗、韩柳文和苏词中的戏谑手法,往往拈来就是,达到了刘勰说的“用旧合机,不自其口出”的地步,真正实现了“如诗如文”的境界。

三、 心境

二者都有内在的感悟之心,艺术修养全面深厚,且都有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但二人在对待事物态度上的处理方法却不同。

苏轼:(1)忘掉自我,返归自然,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自然,在之再无限的自然中得到永恒,也使自己的人生痛楚升华为动力,将之融入文学创作中。他追求的是诗书事业,是文人政治上的功名。

(2)苏轼三贬,贬地越来越远,生活越来越苦,年龄越来越老,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没有被打垮,相反他的心境越来越旷达。苏轼一生仕途多坎坷,命运多舛,屡受群小猜疑、嫉恨、排挤。长期外放,流落他乡,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火热激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就在最失意的外放为地方官的时候,他还是能够做到为民谋利益,乐观、积极的生活。

辛弃疾:(1)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使命感,坚定的进取精神和执着的人生信念。他对于自己的境遇无法释怀,始终不能摆脱现实的痛苦。岁月蹉跎,壮志难酬让他渴望铲除现实中的黑暗,在痛苦中热烈的追求。

(2)对在战场上成就功名有着巨大的向往。无论遭受什么打击,遭遇什么样的磨难,他对理想的追求始终没有放弃。虽然有许多时光在田园中度过,但他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政治和军事,他的隐居是被迫的。他追求的是弓马事业,是军事和政治上的功勋,是英雄所肩负的民族独立统一大业。

下面赏析一下他们的词作: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世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被新贵网织罪名贬职黄州之时,满腔的愤懑和愁苦。词的上片壮阔灵动,铺写长江汹涌澎湃、波涛万顷之景,创造奇险境界反映作者起伏心情和灵魂的挣扎。词人经过这次贬谪后,对仕途的险恶、政治斗争的残酷,有了清醒的认识,词人在游赏黄冈附近三国期周瑜打败曹军遗迹,即赤壁之战的遗迹时,借凭吊周瑜等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抒写自己报国安邦的胸襟壮志,排遣自己岁月虚度、功业难就的苦难。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以梦境的形式,写了抗金部队阅兵练武宏大场面和杀敌报国的满怀豪情,抒发了自己光阴虚度、功业难就的苦闷和悲愤。他将爱国与创作完美的结合起来,非常成功的体现了爱国精神,作为一个富有爱国思想的战士,一个有远见有才能的政治家,他的不平凡的生活以及坚强勇敢、淡泊乐观的性格给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他的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使他的词表现出超常的豪放风格作品中,作者早年战斗生活和梦境幻觉融合在一起,描绘了雄伟壮阔的场面,以浪漫的笔法塑造出一位英雄的形象。辛弃疾作为一个亲临战场的军人,一个满怀热情的英雄,他的文字生动的表现了他的人生,其英雄气不可一世,豪迈之风达到极致。

我个人认为苏轼与辛弃疾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尤其是他们在豪放词上的成就是后人无法超越的,给他们此后的词作家们起了标榜作用。苏轼作词用语豪迈,意境开阔,实为豪放词之祖。苏轼的豪放是由其本人极高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品格决定的,文人士大夫的激荡雄心表现于创作中。辛词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对虎虎有生气的爱国形象的塑造,其词大气磅礴、气吞山河,写景状物神彩飞动,又善于想象。结构上起伏跌宕、跳跃变化,词的分片程序等常被打破,且善于见微知著,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折射爱国的大主题。辛弃疾词中善用典故,也善用比兴等修辞手段,他创造性地以文为词,以至将古人的散文句直接用入词中,因而使辛词的语言更加精炼,无论是经语、史语、庄语、谐语、理语、语……都能“一经运用,便得风流”。

总而言之,苏辛词在表现豪放风格方面,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但又有明显的差别.第一,苏词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表现出达观情怀;辛词则表现为对国家前途的关心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表现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第二,苏词善于将个人的遭遇与自然环境的描写融合在一起,豪放中蕴含着凄楚.而辛词则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连结在一起,豪放中蕴含悲壮.第三,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使宋词散文化:同时对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开山鼻祖,辛弃疾将之发扬光大将宋词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苏轼提高了词的品格;丰富了词的题材;扩大了词的境界;改变了词的风格;他的词以豪放为主,风格多样。辛弃疾的词以慷慨激怆,悲凉况郁为主,又风格多样;豪放与婉约词交融;词的意境宏阔,充满英雄主义气概,想象奇伟,夸张大胆,气势飞动。

苏轼与辛弃疾时代相隔久远,但他们的词风却有所传承。他们俩人都具有积极乐观开朗的人生观,然而毕竟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政治特点有所不同,他们的词作就显示了不同的个性。二人在文学史上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他们的作品中包含着他们的思想感情。他们的作品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揣摩。

参考文献

王水照 朱刚著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苏轼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9月

朱德才 《辛弃疾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刘扬忠 《唐宋词流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王兆鹏 《唐宋词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来自: 焦糖小枸杞 >《待分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