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胃病”,通常指以胃脘不适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常见症状有胃胀胃痛、反酸烧心、打嗝嗳气、嘈杂易饥、饮食减少等,属于中医的“痞满”“胃痛”“反酸”“呃逆”“嗳气”等范畴,主要与肝胆脾胃不和有关。此病相当于西医的各类慢性胃炎(浅表性、糜烂性、萎缩性/非萎缩性,反流性,肠上皮化生等等)及消化性溃疡。
西医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则有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以下简称“Hp”),药物治疗常用“三联或四联疗法”,一般三联药物是奥美拉唑或者枸橼酸铋钾中的一种加上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中的两种,最常用的组合就是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联合服用一周,然后再服用奥美拉唑或者雷尼替丁一月后复查胃镜。一般来说,体质较壮实,胃病偏于实证,反酸烧心症状明显的患者,经三联疗法规范治疗后,效果较为理想;而脾胃虚弱或虚实夹杂的患者,则治疗效果欠佳,甚至有症状加重的可能。这类患者则更适合采用中医中药治疗。另外,在萎缩性胃炎或伴有肠上皮化生方面,中医治疗更有优势。伍炳彩教授治疗“胃病”,偏于实证者,常用温胆汤化裁,如四逆温胆汤、银马温胆汤、柴胡温胆汤、十味温胆汤,尤其是四逆温胆汤用的最多;偏于虚证者,常用朴姜夏草参汤(合香苏散或四逆散)、香砂六君丸、升阳益胃汤等治疗。本文着重介绍伍老运用各类温胆汤治疗“胃病”的经验,以飨读者。处方:二陈汤(陈皮茯苓法夏各10g甘草6g)加竹茹炒枳壳或枳实各10g。主治:胆胃不和,痰湿郁热型胃炎。并可治肝炎、胆囊炎、胆结石;咳嗽有痰;不寐(胃不和则卧不安),头痛,耳鸣;惊悸;焦虑或抑郁,神经官能症;癫痫抽搐等等。(百病/怪病多因痰作祟)辨证要点:胃脘不适,舌偏暗苔腻,或兼有上述疾病及症状者。组成:柴胡10g,白芍10g,炒枳壳或枳实10g,甘草6g,陈皮10g,茯苓10g,法夏10g,竹茹10g。辨证要点:以胃胀胃痛为主要症状者;舌偏红或暗,苔腻,脉弦。组成:银花10g,连翘10g,马勃10g包煎,牛蒡子10g,射干10g,炒枳壳或枳实10g,甘草6g,陈皮10g,茯苓10g,法夏10g,竹茹10g。治疗:慢性胃炎,尤其是伴胃酸/胆汁反流,咽部或胸骨后有烧灼感。组成: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党参10g,炒枳壳10g,竹茹10g,陈皮10g,茯苓10g,炙甘草6g,大枣6枚,生姜3片。主治:小柴胡汤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太阳穴痛胸闷心烦喜呕纳差脉弦等)合温胆汤证(胃脘不适苔腻)。组成:陈皮10g,茯苓10g,法夏10g,甘草6,炒枳壳10g,党参10g,生地10g,五味子6g,酸枣仁15g,远志10g,生姜2片,大枣3枚。功能主治:心胆气阴两虚,胆郁痰扰。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恶梦),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辨证要点:胃脘不适,心悸胆怯,气短神疲,舌淡嫩苔腻,脉弱或结代。
气滞腹胀加香附苏梗厚朴各10g(香苏散);食后腹胀加炒莱菔子10g;纳差或不消化加焦三仙各10g。
胃脘不喜按加小陷胸汤(黄连3-6g瓜蒌壳10g法半夏10g),大便干瓜蒌壳瓜蒌仁各10g;黄厚腻再加蒲公英10g(Hp+)。
苔黄腹满便秘,大便几日不解,可加栀子厚朴枳实汤。
反酸加乌贼骨浙贝母各10g(乌贝散)或煅瓦楞子10g;烧心加黄连6g。
嘈杂易饥加百合10g乌药6g(百合乌药汤)或百合10生地10(百合地黄汤)。
胃脘刺痛,加丹参10g檀香后下3g砂仁后下6g(丹参饮)。
厌食油腻或苔厚口臭加藿香佩兰各6g。
苔黄厚腻,兼身痒加连翘赤小豆各10g。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伍老深受李东垣脾胃思想的影响,十分注重顾护胃气,治疗疾病时往往以治胃为先,把“胃病”治好后再医他病,以免疗效不显,甚至更损脾胃、药食拂进。在治好“胃病”的同时,其他症状也可“意外地”好转,足见“脾胃为后天之本”的重要性,以及“人体的整体相关性”。笔者在跟诊学习过程中,发现伍老治疗疾病的一般先后顺序是:先外后内(即先表后里,先外感后内伤),先上后下(先上焦后下焦,尤其是有咽炎的),先脾胃后他脏;当然同时也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等来调整治疗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