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春季十大高发食物中毒

1
毒蕈中毒

蕈类通常称蘑菇,属于真菌植物。毒蕈与可食用蕈不易区别,常因误食而中毒。蕈类常见的有毒成分包括胃肠毒素、神经、精神毒素、溶血毒素、肝肾毒素类光敏毒素

春季雨后气温开始升高,毒蕈迅速生长。建议不要采摘自己不认识的蘑菇食用,对于在阴暗肮脏处生长、颜色鲜艳的、形状怪异的、分泌物浓稠易变色的、有辛辣等怪异气味的蕈类,不要仅凭民间经验随意采摘食用。

2
麻痹性贝类中毒

麻痹性贝类中毒是由贝类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贝类毒素属于神经毒素,阻断细胞膜钠离子通道造成神经系统传导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该毒素的毒性很强,对人的经口致死剂量为0.5-1mg。

中毒潜伏期短,仅几分钟至20分钟,以唇舌和牙龈周围刺痛为首发症状,随后出现指尖和脚趾麻木,随后遍及全身麻痹,出现呼吸困难并伴有消化系统症状。贝类毒素中毒尚无特效解毒剂,一般采用对症治疗。当春季海水中出现大量藻类繁殖时,应严禁捕捞贝类,拒食来源不明和(或)非正规渠道销售的贝类食物。

3
发芽马铃薯中毒

春季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土豆开始发芽、皮肉开始泛青,发芽的土豆中龙葵碱含量高,食用后会出现口腔及咽喉部瘙痒,上腹部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若大量摄入症状会很重,常表现为体温升高和反复呕吐所致的水电解质紊乱,甚至瞳孔放大、怕光、耳鸣、抽搐、呼吸困难和血压下降,极少数可出现呼吸麻痹而死亡。

若土豆发芽较多、皮肉开始泛青,应绝对避免食用。食用发芽的土豆时,应将芽及其四周的肉挖去,烧熟后再食用,烹调时适量使用醋也能起到减少龙葵碱、避免中毒的作用。

4
河豚鱼中毒

“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遇上时。”因河豚鱼特殊的生活习性,每年3月河豚鱼由外海游至江河口的咸淡水区域产卵。因春季河豚鱼肉肥美,民间也有“拼死吃河豚”的说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吴人嗜河豚鱼,有遇毒者,往往杀人,可为深戒。”

河豚鱼中含有河豚毒素,以卵巢含量最高。河豚毒素,毒性十分稳定,炒、煮、腌或日晒均不能使其破坏,因此被毒素污染的鱼肉及其内脏等,虽经烹调,仍可致中毒。中毒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继而出现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口唇、舌尖、肢端及全身麻木、肢体无力。眼睑不垂、共济失调、声嘶,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昏迷;最后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河豚毒素在人体内解毒和排泄较快,若8小时后未死亡者多能恢复。因此,春季应避免自行捕捞和(或)因为猎奇心理食用来源不明的河豚鱼。

5
霉变甘蔗中毒

霉变甘蔗中毒是指食用了保存不当而霉变的甘蔗引起的食物中毒。因甘蔗储存条件不良,导致微生物大量繁殖所致。霉变甘蔗中毒常见于我国北方地区初春季节,二三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春季甘蔗也很容易发生霉变,产生的3-硝基丙酸是一种强烈的嗜神经毒性,误食霉变的甘蔗后,会损伤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时会昏迷、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幸存者留下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导致终生残废。因此,甘蔗颜色变成黄色或褐色、出现霉点时应严禁食用,在外面购买甘蔗汁时应选择新鲜、现榨的,以免商贩将霉变甘蔗榨汁后出售。

6
腌制肉类、酸菜导致的亚硝酸盐中毒

腌制肉制品、泡菜及变质的蔬菜因亚硝酸盐含量高而引起中毒。亚硝酸盐能使血液中正常携氧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因而失去携氧能力而引起组织缺氧。因此,春季腌制菜制品细菌大量繁殖导致亚硝酸盐含量增高,应谨慎食用。

7
鲜黄花菜中毒

鲜黄花菜中含有秋水仙,经肠道吸收后可在体内转化成有毒的二秋水仙碱,导致食用者中毒。

食用鲜黄花菜时,应当先用开水焯一下,在水中充分浸泡、冲洗,以便去除其中所含的秋水仙碱。同时,鲜黄花菜也不宜食用过多。

8
青皮红肉鱼引发的组胺中毒

青皮红肉的海产鱼类,如鲐鱼、青鱼、沙丁鱼、秋刀鱼等。这类鱼含有较高量的组氨酸,经有些细菌作用,在适宜的条件下鱼肉中的组氨酸经脱羧酶作用产生组胺和类组胺物质秋刀鱼素

组胺中毒与人的过敏体质有关,中毒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扩张。潜伏期为数分钟至数小时,特点是发病快,症状轻,恢复快,少有死亡。因此,在春季,应防止鱼类腐败变质,避免食用不新鲜或腐败变质的鱼类。

9
食用毒野菜导致的中毒

有些野菜中含有光敏物质,食用后再晒太阳会出现“植物性日光疹”,因此,平时对植物和花粉过敏者,应尽量少吃或不吃野菜。吃完野菜后也不要晒太阳,发现自己有过敏反应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野菜的种类比较多,人们自行在野外采摘时,应采摘平时熟知的野菜,不要尝试食用不知名的野菜,以免发生食物中毒。

10
未炒熟烧透的豆角引起的皂甙中毒

由于豆角中含皂甙血球凝集素,豆角中含有皂素,如果不做熟食用,会导致恶心、呕吐、头晕、腹泻、腹痛症状。烹饪豆角应彻底烧熟煮透,避免半生不熟而食用。

本文为中国药店原创/整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