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张化痰、攻痰方剂的鉴别应用(下)

六、礞石滚痰丸(王隐君)

处方:青礞石(煅)30g,沉香15g,酒蒸大黄240g,黄芩240g。将礞石打碎,同焰硝30g共入瓦罐内,盐泥固济、晒干,用火煅至石色如金,候冷取出,与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根据患者身体强弱服用30~50丸,临卧时生姜汤或温开水送服。

本方取搬青礞石,药性剽悍,质重性降,能攻除陈积伏匿之痰,消一切老痰积滞,为主药;大黄荡热去实,涤积除陈,开下行之路,为辅药;黄芩苦寒,泻肺凉心,清上焦之火,为佐药;沉香导气散结,沉降下行以导诸药,为使药。

主治实热老痰内结所致的怪证百病。吴仪洛说:“风木太过,克制脾土,气不运化,积滞生痰,壅塞中上二焦,回薄肠胃曲折之处,谓之老痰。变生诸症,不可测议,非寻常药饵所能疗也。此丸主之。”但本丸药峻力猛,必须遇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而腻、脉滑数有力之实热证,才可应用。体虚者及孕妇不可轻用,以免伤正。

前人有“怪病皆生于痰也”之论,即指老痰、顽痰而言。老痰、顽痰致病,往往不可名状,或头目眩晕,阻滞清窍,或停留胸膈肠胃,嘈杂痞闷,咽嗌不利,或心下如停冰铁,或梦寐奇怪之状,或腰背四肢筋骨疼痛,或胸腹间如有气交纽,噎息烦闷,或发癫狂痉痫,或毛发焦槁,月水不通等等。王隐君曾对此有所论述,特制此丸以传世治之。

我曾用此丸治疗精神分裂症属于中医狂证者。此病为气郁化火,木郁克脾,中湿生痰,痰火交结,蒙蔽心窍所致,故以此丸攻逐痰热,以醒心神。具体治法是汤丸同用,举例如下:

曾治一妇女31岁,神情狂躁,笑骂无常,手持锄、铲,人不敢近,大便干燥,舌苔黄厚,数夜不眠而神情不衰,脉滑大有力。治以消痰泻火,清心平肝,佐以开窍息风之法。

处方:生赭石(先煎)30g,半夏12g,胆南星10g,天竺黄10g,化橘红12g,茯苓18g,川黄连9g,郁金12g,生明矾3g,菖蒲12g,远志12g,全蝎9g,钩藤30g,香附10g,黄芩10g,带心连翘15g,生铁落50g(煎汤代水)。同时服礞石滚痰丸6g,1日2次。如大便不泻,丸药可再酌增其量,以大便泻为好。药后大便得泻3~4次,泻后即卧而入睡。此后汤剂渐转入疏肝解郁、化痰开窍之剂,而丸药仍每日服1次,每次40丸,临卧时服,保持每日1~2次稀便(大便太泻时,可减为20丸,随证加减)。如此调治20余天而愈。

我用礞石滚痰丸结合应证汤药曾治愈多例癫、狂之证。对西医诊断的癫痫病,如见痰热实证者,也可随汤药服此丸,常取理想疗效。但本丸不宜过久服用,一般服用1~3周即可停服。过一段时间如认为证候需要,可再服用。我经过多年应用,认为本丸疗效可靠,并不十分峻烈。

把本方的大黄、黄芩减为各180g,加橘红60g、半夏60g、甘草30g,用竹沥汁(加生姜汁三四匙)和为丸如梧桐子大,名竹沥达痰丸,治证同礞石滚痰丸,但药力比较和缓。

体会:礞石滚痰丸处方精练峻利,开治老痰的一大法门,疗效可靠,为临床常用之品。凡久病顽痰、怪病难以名状者,只要不是虚证,皆可应用,往往收到满意的疗效,实为治疗老痰、顽疾所不可缺之药。

七、茯苓丸(《全生指迷方》《中国医学大辞典》引)

处方:半夏60g,茯苓(乳汁拌)30g,枳壳(麸炒)15g,风化硝(如一时未找到,也可用芒硝)7.5g,生姜汁为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50丸,姜汤送服。

本方主治因停痰阻滞经络,而两臂疼痛,或抖不能举物,两手疲软无力,或不能转移,背部凛凛恶寒,脉象沉细之证。正如清代名医喻嘉言所说:“痰药虽多,此方甚效。”

从病因病机来分析,认为痰饮伏留于内,停滞于中脘,脾失健运,脾主四肢,脾气滞而不下,故上行攻于两臂,令人肩臂酸痛,手指握物无力,或攻胀不适,不可误以为风邪,实为伏饮停痰所致,胖人更应注意。此时治宜祛饮除痰,可用导痰汤加木香5g、片姜黄10g、生明矾3g、郁金10g,煎服,同时送服本丸。如痰涎重者,也可改服控涎丹(见后方)5~10丸。攻逐停痰伏饮后,则可使两肩臂轻松,两手有力。

此方以半夏燥湿痰而和中焦为主药;茯苓渗利水湿而助脾运为辅药;枳壳宽胸行气通肠为佐药;风化硝味咸软坚去停痰坚积为使药。更用生姜汁制半夏之毒而加强半夏除痰之力。诸药相合使痰行气通,肩臂之痛胀麻痹自除。

由于目前此丸在药店中不易购得,我在临床上遇到此证常改用汤药,把本方的组方用药精神运用到汤药方中,也收到良好效果。我常用的处方如下。

处方:半夏9~12g,茯苓9~15g,化橘红12g,胆南星6~9g,炒枳壳10g,炒枳实6~9g,香附10g,广木香6g,片姜黄10g,桑枝20g,郁金10g,炒白芥子5g,生明矶2~3g,元明粉(分2次冲服)6g。

组织此方,我把二陈汤、导痰汤、茯苓丸、白金丸、星香散、控涎丹几张治痰方的精神,集中于一方之中,所以常收理想疗效。但如痰证严重,须用攻泻痰浊者,仍应加服控涎丹。

八、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处方:甘遂(去心60g),大戟(去皮)60g,白芥子60g。共为细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5~7丸,甚或10丸,痰盛体壮者,可适当加多丸数,临卧前淡姜汤送服。

我在临床上用此方时,有的患者服10丸即感到大便稀泄,但也有的服至20多丸,尚无出现泄痰之效,故关于用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需先从小量开始,慢慢增至见效的用量。药效也可能与选用的药品质量有关,请多方面考虑应用之。还要注意服用本丸时,不可再服用有甘草的药物,因甘草与大戟、甘遂相反。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素有痰涎伏留在胸膈上下之处,令人忽然胸背、手足、腰部、颈项等处的筋骨牵引疼痛,或隐痛不止,也可能游走不定,或手脚重着冷痛;或头痛眩晕;或神志困呆多睡;或胸闷少食,痰多流涎;或脚肿肿痛,不能步履;或某个肢体重着顽麻不遂等等。此乃痰涎所致,不可误为他症。

明代医家李时珍曾说:“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心则迷,成癫痫;入肺则塞窍,为喘咳背冷;入肝则肠痛干呕,寒热往来;入经络则麻痹疼痛;人筋骨则牵引钓痛;入皮肉则瘰疬痈肿。”本方由仲景十枣汤中去芜花、大枣,加入白芥子改为丸剂而成,为“治痰之本”的方剂。

痰之本是:水湿受气火煎灼阻滞而结成,故以大戟逐泄脏腑之水湿,甘遂攻破经隧之水湿,白芥子驱散皮里膜外之痰气,三药共成攻逐痰涎、水饮之峻剂,对痰涎伏留之实证,可建奇功。但大便素日溏泄及体虚之人,不宜使用本方。

如两脚患湿脚气,肿痛沉重,顽麻颓软,不可步履,可加槟榔70~80g、木瓜50~60g、松枝60g、卷柏60g。如惊痰为患,神呆易惊,失眠胆小,可加朱砂(水飞)30g、全竭60~70g。如气郁受惊,久久不解,渐结痃癖病块,可加炙山甲60g、鳖甲70~80g、元胡6g、莪术60g。热痰之证,可加芒硝60~70g;寒痰之证,可加胡椒30~40g、丁香30g、干姜30g、肉桂20g。用量仍可从小量渐渐增至见效剂量。

本方与礞石滚痰丸比较,本方偏用于治痰涎水湿为患,礞石滚痰丸则偏用于顽痰、老痰所致癫狂疯痫等病症。

十枣汤偏用于水饮,尤其是悬饮较常用,乃攻泻水饮之剂;本方偏用于痰涎,尤其是痰涎所致之肢体顽麻肿痛,腰背、颈项牵引疼痛更为常用,乃破泄痰涎之剂。

葶苈大枣泻肺汤偏用于肺痈胸中痰水胶结,喘咳不得卧,甚则头面浮肿等病症。主治胸肺痰结、气逆、作喘、作咳、作肿之证。本方则主要用于痰涎留滞于脏腑经络之疼痛、牵引、重着、顽麻等证。

此方妙在加入白芥子。白芥子为除痰利气之药,其味辛性温,善行善通,利气豁痰,尤其善于祛除两胁及皮里膜外之痰。把仲景先师十枣汤攻逐水饮之剂,转变为破泄痰涎之剂。可见陈无择先生不但对仲景方有深入研究,而且对中药的特性有深刻的认识,尤其是能把《内经》精神和病机病证及仲景辨证论治原则化为一体,而创出更广泛应用的新方,实属难能可贵,非常值得学习。

我在临床上用此方时,多配合应证的汤药。例如治疗早期肝硬化腹水时,常用五子五皮活瘀利水汤送服本丸8~15粒,1日2次。

处方如下(自拟治肝硬化腹水经验方):炒苏子10g,葶苈子10g,大腹子(槟榔)10g,车前子(布包)15g,水红花子10g,桑白皮12g,冬瓜皮40g,大腹皮15g,茯苓皮30~40g,陈皮10g,桃仁10g,红花10g,木香10,抽葫芦30~40g,泽泻20~30g,莪术6g,猪苓20~30g,白术6g,生姜3片,水煎服。

结语:“治痰”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点,尽管有关“痰”的一些理论,尚不能完全用现代科学方法阐明,但在临床上“治痰”法,是极为常用的方法,历代医家在“治痰”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发展了关于“痰”的理论,创制了不少治痰的方剂,解决了不少疑难重病,这是很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的。希望同道们对“治痰”开展深入地研究,发扬光大,为人类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新贡献。

附:针对阴虚的三组金三角组合:

阴虚在男女老少中十分常见,口干嗜饮、口苦口臭、手足发热、烧心、盗汗等是其典型症状。除了天生体质原因,大多与身心压力大、饮食油腻、作息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如何滋阴,日常用好三组“金三角”能起到不错的保健效果,不妨一试。

第一组:石斛、生地黄、麦冬:

中医认为,石斛微寒清凉,入胃经,能养胃阴、生津液;入肾经,能滋肾阴、清虚热,为治胃阴不足之要药。生地黄苦寒清泄,味甘质润,入心、肝、肾经,既善滋阴清热而生津,还能润燥滑肠。麦冬甘补质润,苦微寒而清泄,入肺、心、胃经,既养阴生津而润肺益胃,又清养心神而除烦安神,还滋润肠燥而通便。三者煎汤代茶饮,可增强清热保健的功效,适用于热病伤津、口渴欲饮、干燥无津者。

第二组:知母、百合、川贝母:

知母苦寒清泄,甘而滋润,擅长滋阴润燥,尤其是清三焦之热而滋润,上能清肺润燥,中能清胃生津,下能滋阴降火,有良好的清热、滋阴、润燥的功效。百合甘润而补,微寒清凉,入肺经,能养阴润肺止咳,善治虚咳劳嗽;入心经能清心除烦、安神定志,治虚烦惊悸、失眠多梦及精神恍惚效果很好。川贝母苦泄甘润,微寒清热,入肺、心经,有清肺化痰、润肺止咳之功,为肺热燥咳及虚劳咳嗽之要药;同时,能开郁散结,治痰热或火郁胸闷。三者煎汤代茶饮,既滋阴润肺、清热化痰,又可安养心神。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阴虚肺燥咳嗽、热病虚热、烦躁不安、坐卧不宁之症。

第三组:枸杞、桑葚、龙眼肉:

枸杞甘补质润,平而偏温,归肝、肾、肺经,善滋补肝肾而明目,常用于治疗肝肾阴虚、视力减退等。桑葚甘寒清补,质润滑利,入心、肝、肾经,有滋补阴血的作用,可治疗阴血亏虚诸症,兼润肠通便,对便秘人群来说是不错的食物之一。龙眼肉甘温而补,性不滋腻,入心、脾经,能补心脾、益气血、安心神。三者合用煎汤代茶饮,明目安神养血、生津润燥、滋阴益智、强筋骨、泽肌肤,对血虚体弱、精神萎顿、肠燥便秘者非常有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