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二十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十章
读老子《道德经》,每一章都让人舍不得离开,永远是意犹未尽。第18、19二章还在耳边回荡,不得已进入第20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是老子的胜负手。再见吧!假圣人、假仁义!在老子的胜负手面前,你们终于原形毕露!
第20章是老子的自咏章,我们没有见过老子这位大宗师的真容,老子在此章给自己画了一副肖像。老子像一颗流星在天空划过,几乎没有留下痕迹,此章是老子留下的唯一痕迹。读老子《道德经》使几千年来多少文化精英的思维结构发生了改变,人们都么想一见这位大宗师的真容。老子满足了人们的愿望。
第一段:
唯之与呵(hē),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者),不可不畏人。
荒兮,其未央哉!
第二段: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第三段: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傫(lěi)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第四段: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第五段:
澹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
第六段: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shí)于母。【范应元本:而贵求食与母】
此章经文分为六段。第一段经文:
唯之与呵,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者),不可不畏人。
荒兮,其未央哉!
经文:唯之与呵,相去几何?唯是应诺之声,呵是呵斥之声。呵,王弼本作阿,帛书甲本作诃,此据帛书乙本,都是呵斥之意。表示上司的居高临下和下属的唯唯诺诺。在世人心中,上司和下属是有绝对的高下之别。上司的威严与下属的卑微是世俗社会的常态,世人都追求上位而鄙弃下位。
老子问:上司与下属真有天壤之别吗?人生如白驹过隙,各自都被命运牵着走,毫不自由。每个人都经历着命运沉浮,每一天都危机四伏,朝廷大官被世人称羡,但他们知道今天可能就是最后一天,所以抬着棺材一起上朝。即使贵为天子,也会被权臣杀死,甚至被太监勒死。魏晋的禅让(逼退)还算比较文明,废皇帝保留一条性命,后世的禅让(逼退)则命也丢了。
经文: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善与恶是对立的。善恶是思想家最关心的命题,一直伴随人类历史。孟子时代,孟子与告子发生了人性善恶的巨大争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打了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打了6年。人类文明就是一场善恶大战,一直打了几千年而没有停息。河上公注:“善者和誉,恶者谏诤,能相去几何?”世人把人分为二类,一类是善人,一类是恶人。善人受到赞美,恶人受到贬斥。这是人类社会惩恶扬善的基本机制,对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起着莫大的正面作用。
但老子问世人:“善人已经至善了吗?善人不会退转吗?”老子又问世人:“恶人真的是恶人吗?不可转化恶人为善人吗?”老子后文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27C),又说:“人之不善,何弃之有?”(62C)有道者怎么会把恶人抛弃呢?恶人不是最需要拯救吗?恶人与善人都是道所生,都有不可剥夺的道性,一定可以返回于道。
老子说:“道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62C)。道保护善人,也保护不善人,道是平等无二的,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经文宣说道力无边,不仅可以使善人趋于更善,还可以使恶人转化为善人,这就是济世救人的本怀。《道德经》是道力的,正是荷担伟大使命而来。
经文:人之所畏(者),不可不畏人。王弼本为“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注释家一直有分歧,且与上二句不连。帛书乙本后句作“亦不可以不畏人”,则证明前一句省一个者字。意义为:你让别人害怕,你必然也害怕别人,明显指君王使人畏己,自己必须高墙大院、重兵护卫保护起来,互相戒备,失去普通人的行动自由。这样三句就意义一贯,都是指事物的二极化。
世人追求事物的二极化中有利于自己的一极。老子看到,世人已经被二极化的思维固化了,实际上二极化思维必然使人痛尝苦果,想追求有利于自己的一极,却必然同时得到不利的另一极。比如你是上司可以呵斥下属,但你在上司面前也同样会被呵斥,没有人可以逃脱被呵斥的命运。
老子的思想是反向哲学和玄同哲学,“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38C)贵贱高下是玄同的,表面不同,实际上互相为缺,互相补充,不是对立关系。第39章是得一章,劝诫世人不要高高在上,忘乎所以。得一就是得大玄同体,生命是玄同的产物。贵贱玄同,唯呵玄同,善恶玄同,君民玄同。玄同则得一,和谐相处。但世人正好相反。
第一段三句经文是老子以玄同妙理观照世人的缺失,修道士超然物外,故洞察人间百态,二极思维导致人世间没有赢家,但世人误以为自己是赢家。二极思维的是凡夫,玄同思维的是圣人。在生死流转面前,只有超越二极思维的圣人是唯一的赢家,已经以无分别智证得寂灭法性。老子要世人放弃二极思维,修平等心才是唯一出路。
经文:荒兮,其未央哉!荒,纷乱,喻思想的莽荒之地,等于佛教中的无明。老子叹世人不明真谛,无始以来被无明控制。河上公注:“世俗人荒乱”。央,尽头,未央即无尽头。世人总想成为博弈中的赢家(呵、美、所畏者),实际上必然是输家(唯、恶、畏人者)。
玄同是终极真理,不认识玄同就是无明。认识玄同就是大明,既然宇宙万事万物是玄同的,就对人间博弈毫无兴趣。可惜世人看不懂天道法则:让别人没有好下场,自己及子孙必然没有好下场。众生丑态无穷无尽,不可尽数。此句一般注释家连为下句,其实与上三句相连,是对三句的总结。
第二段经文:
众人熙熙,
如享太牢,
如春登台。
世人得暂时之利(乐),忘万世之害,在生死流转中利害交错,时而是加害者,时而是被害者,心灵无一时安宁。得利之时,世人熙熙,兴高采烈,如同在春天登上高台,欣赏野外美景。一个人刚呵斥他的下属,又被自己的上司呵斥一顿;一个善人贬低一个恶人,认为自己高于对方。但遇到利益诱惑,自己终究抵挡不住,表现的比恶人还要醜陋。
恶人通过修道,已经开始转化,浪子回头,受到世人的赞美。谁有资格嘲笑他人呢?如果是一个美人,刚嘲笑别人的丑,又被更美者嘲笑,同时岁月让她的美一天天消失,风刀霜剑严相逼,美人因为在意自己的美而痛苦不堪,李夫人说“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驰”;自己刚施展权威威胁他人,又立即感到他人投过来的仇恨的眼光。
齐庄公鞭打了侍者贾举,并与大夫崔杼美妻相通。结果贾举怀恨,帮助崔杼杀死了齐庄公,这是老子亲见的。这就是世人的现实生活。世人看到前半场,故兴高采烈,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太牢就是宰杀牛羊豕的祭祀盛宴。如果看到后半场,盛宴也咽不下去了。老子告诫,世人像修道士一样永远以平等心待人该多好,能够在生死流转中凝神抱一,如如不动!
第三段经文: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经文: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未兆,未显形也。万物轮转有固有之理,大宗师能洞察未兆。众人熙熙,我独知其祸之所伏,故远而避之,不享盛宴,自守清净。泊,安住,凝神抱一。
未孩,没有长大,故不知人间之利,亦不知人间之害。高亨注孩为“咳,笑貌”,不确。老子者,寿比南山,身若婴儿,岁月风霜无可奈何,这就是大宗师。
经文:傫傫兮若无所归。傫帛书乙本作纍,《礼记玉藻》:“丧容纍纍”,注:“羸惫貌”。《史记·孔子世家》“纍纍如丧家之狗”。傫傫即纍纍。老子形容自己如同一只骨瘦如柴、无家可归的狗。当听到弟子说自己“累累若丧家之狗”时,孔子笑了,“太像了,太像了”!我们不明白老子和孔子为什么都喜欢别人称自己为丧家之狗。他们的理想国不再尘世上,知道浊世不是久留之地。
《华严经·十地品》说:“菩萨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菩萨的心早已离开浊世,但还是希望把浊世装饰的无比美好,这就是圣人的心。“傫傫”表示为这个浊世操心,形毁心碎。渔父见到屈原,也是“形容枯槁,颜色憔悴”,但依然“行吟泽畔”,卓立独行。老子孔子屈原都是纍纍之貌,救世的证悟者都是如此,很像印度的苦行僧。
经文: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世人都金玉满堂,车水马龙,而我两手空空,好像被抛弃的乞丐。王弼注:“众人无不有怀有志,盈溢胸心。我独廓然无为无欲,若遗失之也。”世人都踌躇满志,为高官厚禄拼搏。我只用心于大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世人面前的是万丈深渊,修道士面前的是解脱大道。一位注释家据此推断老子生活很贫穷,我劝他还是为自己的生计多考虑。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说:“哲学家只是不想要财富,如果想要财富,那也是易如反掌”。泰勒斯为了证明这一点,就投资抽水机,来年果然大旱,泰勒斯大赚一笔。老子如此说,只是表示对浊世的厌恶,凭老子的智慧和知识,那也是按分钟收费的。多少王公贵族愿意花高价请老子教自己的孩子,开启智慧!修道的智慧万分之一用于俗世,也是俗人望尘莫及的。老子的“贫穷”是一种示现,不是真贫穷。
佛陀说“我最富有,因为我的欲望最少”。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是最大的富有啊,所以不必为老子的生计操心。反过来说,给哲学家一口饭吃是世人得救的捷径。一碗剩饭能够换来哲学家对宇宙人生真谛的认识那不是太值了吗?古印度修行人都是托钵为生,世人都恭敬的奉上第一碗饭,表达敬意,这是古印度的文化能够流向中华的根本原因。
文化总是从高处向低处流,佛教启迪了华夏最有智慧的文化精英。僧肇精通儒学和老子庄子,但最后成为鸠摩罗什的四大弟子之一。鸠摩罗什只是一个西域人,只身来华,掀起了一场文化巨浪,影响到今天,这是印度人供养修道士的习俗所致。修道士需求最低,智慧最高,自己谋生没有任何困难,但谁来向世人启迪人生真谛呢?让爱因斯坦自己种地烧饭,谁来发现相对论呢?
第四段经文: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上一段老子示现自己的“贫穷”和“无家可归”,此段老子示现自己的“愚蠢”。沌沌,王弼注“无所别析,不可为名”,就是心无分别,世人眼中对名利看得一清二楚,老子看上去毫无分别,黄金和沙子都一样,所以说“沌沌兮”。大宗师在凡夫眼中就是大傻瓜一个,老子自己也痛快的承认自己是“愚人”。
历代一些注释家依据《道德经》第3章、第65章,把老子说成倡导愚民思想,“我愚民之心也哉”一句让指责者无地自容。庄子说:“圣人用心若镜,不应不藏,不将不迎”,圣人的心像一面照妖镜,能够照见一切,使奸邪之徒原形毕露,所以“智者不敢为也”。
经文: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俗人、众人,都是凡夫的别名。我,修道士也。昭昭,王弼注“耀其光也”,世人对利益大小非常明白,浅思维对名利洞察入微。释德清说“察察,即俗为分星擘两,丝毫不饶人”,就是菜市场的小贩与大妈之间的斤两翘欠的博弈。
世人一生都在为纤细的利益博弈,老子以“昏昏、闷闷”对待世间利益。老子明白,斤两再清晰,能够解脱吗?如何面对死亡?释德清注“昏昏、闷闷,皆无知貌。”修道士以无知对待俗人的智慧。
第58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对于修道士,闷闷是指一念不生。对于为政而言,闷闷是无为的代名词。其政无为,则其民纯朴;其政洞察入微,则造摧残民众心智。百姓要适应洞察入微的各项政令,心智岂能保持纯朴?政令苛察入微,必然是为了君王的利益,而不是万民的利益。
征税就是其中关键一项,巧立名目征税,就是“其政察察”。俗人既指普通人,也指君王。普通人为小利而争,君王则夺万民之利而利己,故心发狂。大宗师对普通人和君王都提出了劝勉和告诫。
第五段经文: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老子以昏昏闷闷安此身,但心已离浊世,故不被俗人染污。澹,海之清澈。飂,长风不止。王弼注“情不可睹”,即清澈若无,人不可睹。此句与“湛兮似若存”(四章)同义,澹即湛。王弼注飂为“无所系执”,没有任何一物能够牵绊,故无所止。列子是老子之后,庄子之前的道家大宗师,善于御风而行。但庄子指出,列子犹有所待,没有风就不能自由,而不能做到老子的无待。
第一句经文形容老子的心如大海般宽广,清澈无染,虽处浊世,纯朴如故。第二句经文形容老子已经证道,故超越了俗世的羁绊,可以如长风般浩浩荡荡,游于天地之初。老子是御道而行。道法自然,证道以后,道与自己是一体的,因此御道而行就是御心(驾御自己的真心)而行,故说“飂兮若无所止”。
这是老子在描述自己证道后的自由真心。俗人为蝇头小利所困,哪能体会修道士的广大无边的胸襟。河上公本作“漂兮若无所止”,漂即飘,与飂意近。
河注为“我独漂漂,若飞若扬,无所止也,志意在神域”。河上公一句“志意在神域”,揭示老子证道以后的心志已经进入彼岸世界的无上妙境之中。俗人知道的话,真是后悔莫及。
第六段经文: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shí)母。
凡夫都有所得,或高官厚禄,或金玉满堂,或贵为君王,姬妾成群,我一无所有啊。部分注释家为老子的“窘迫”而担忧,怕老子一时想不开,真是多虑了!证悟了自己的真心,哪需要人间的垃圾。
老子是何等愉悦啊,大宗师正在体验生命最高深的境界,就是河上公的“神域”。后世对老顽童情有独钟,老子就是第一个老顽童。世人把老子看的越不合时宜,老子知道自己越有价值。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41C)。俗人白天嘲笑老子,夜深人静时反思自己的碌碌无为,照照镜子,乌丝生白发,就笑不起来了。世人爱惜这个身体,这个身体却不爱惜世人。世人想让身体青春永驻,但身体就是要老去,这就是身体的大患。只有你的真心才是你自己的,你可以驾御,可以与之为友。世人看我“似顽且鄙”,毫不通世故。世人笑我痴,我笑世人智。
经文: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与俗人走的是两条路,老子走的是解脱道,俗人走的是利益博弈道。俗人在博弈中耗尽自己生命的元气,与这个日益衰老的身体为伴,如同波斯涅王六十三时感受到自己“发白面皱,死期不远”。任何人面前都有二条人生路,何得何失,一目了然。
第15章是修道士章,河上公称为“显德章”,第20为“异俗章”,二章对比,中华古代修道士的气象就完整的呈现出来了。修道士“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对生命有极深极远的理解,真是俗人的人生导师。
经文:而贵食母。唐玄宗写为“而贵食于母”,多一个“于”字。范应元本为”而贵求食于母“。河上公注:“食,用也。母,道也。我独贵用道也。”老子以道为依祜的母亲,吸食道的乳汁为营养,所以智慧直达彼岸。世人以山珍海味为营养,奉养无所不至,身体却毫不领情,从婴儿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中年,最后老态龙钟,直至死亡。老子知道奉养这个身体的结局就是如此,只有奉养自己的妙心,吸食道的乳汁,一心办道,才能获得“微妙玄通,不生不灭”的妙境。
把身体视为“我”之本质是俗人的困境,老子早就修行身心二分,把妙心当做“我”之本质,故对人间博弈毫无兴趣,只以道为滋养。道是无穷无尽的,“我”之本质是无穷无尽的。老子在玄同大定中,见到俗人之“我”的消失和“他”的消失。人我对立一旦消失,博弈还有意义吗?这就是老子深不可测的微妙境界。
老子为自己画了一副很生动的肖像。释德清注:“然我无知无我,岂真愚人之心也哉?但只浑浑沌沌,不与物辩,如此而已。”老子凝神抱一,明白四达,洞观一切。老子与道为友,入玄同大定,在八风面前如如不动。
此章展示了古代伟大修道士的惊人风采,老子的定力无人能及,任何世间利益、诱饵都消失于虚空之中。作为文化精英,虽然还在尘世之中,但知道老子的修行方法还是会受益良多。此章让学人了解老子这位证悟者的真实气象。
散文诗译文:
我想请问世人:
呵斥与奉承,真的相距很远吗?
上司与下属,真的代表成功与失败吗?
善与恶是绝对对立的吗?
善人永远是善人?
恶人永远是恶人吗?
我见证了多少善人堕落为恶人,
多少恶人因为修道而弃恶从善!
让万民害怕的君王,
自己也害怕万民,
高墙大院保护自己,
出行跟随大队甲士。
上司和下属,
善人与恶人,
君王的威严和万民的仇视,
这是多么荒唐的场面啊,
无始以来都是如此,
而且无休无止。
满天下的世人熙熙攘攘,
在享受牛羊豕的最高等级的盛宴,
他们是如此的忘情,
似乎他们就是为此而生,
他们如同在春天登临高台,
享受无边的美景,
世人终生追逐欲望,
不知死神即将来临。
我安住在天地之始,
万物没有诞生的美妙时刻。
我像一个不懂事的婴儿,
怕永远不会长大成人。
我多么像一条骨瘦如柴的丧家之狗,
走投无路,到处流浪。
这个世界不是我的安身之地,
我的妙心已经奔向远方。
世人似乎都满载而归,
只有我一个人两手空空,
我只有高歌一曲,
独立于天地苍茫之间。
世人看我是最愚蠢的人啊,
我的心好像一点也不开窍,
从来不会算计他人,
只会对世人报以微笑!
俗人是多么聪明昭昭,
独有我这个修道士牛马不分,
更看不清世间的名利斗争,
世人逐利像苍蝇在茅厕逐臭,
我唯恐避之不及。
俗人的双眼多么犀利,
我的内心一念不生,
名利不我诱,
盛宴如垃圾,
我的妙心像大海般清澈,
又像长风飘向天际之外。
玄照妙心穿透宇宙成住坏空八万大劫,
生死无碍,住于虚空,
入玄同大定,玄照时空变幻。
一切都是道的化现,
只有道是唯一的真实。
众人似乎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
唯有我像个老顽童,
过一天算一天,
我在人世间似乎一文不值,
谁会瞧得起我这个没有人生目标的人呢?
我这个修道士与世人迥然不同,
我以道为母亲,
唯有吸食道的乳汁,
人世间的美味难以入口。
(道德经散文诗是意译,以求义理贯通,文句不一一对应,唯有以心印心,会契证悟者心法为指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