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死因初探-李贺可能死于马凡氏综合征,一辈子都生活在病痛的折磨中
本文首发于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文学家是非正常死亡:或投水自尽,如屈原、卢照邻等;或英年被杀,如杨修、嵇康、谢灵运;或不幸溺水,如王勃。而被称为“ 鬼才” 的李贺之死则是一个谜,其死因至今无人破解。李贺死于疾病,当是无疑的。但李贺死于何种疾病,尚无人探讨。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更好地理解李贺诗歌的抒情内容和艺术表现特征,乃至于李贺的创作心态和风格,都是有重要意义的。根据李贺的生理特征、死前的症状以及诗歌中透露的信息,笔者认为李贺极可能死于家族遗传疾病“马凡氏综合征” 。
马凡氏综合征会导致像蜘蛛人一样修长的四肢
根据多方面检索到的医学资料,我们可以知道:马凡氏综合征( marfan' s syndrome) 又名蜘蛛指( 趾) 综合征,俗称蜘蛛病,属于一种先天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家族史。病变主要累及中胚叶的骨骼、心脏、肌肉、韧带和结缔组织。骨骼畸形最常见,全身管状骨细长、手指和脚趾细长呈蜘蛛脚样;心脏二尖瓣关闭不全或脱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眼晶体半脱位、视网膜剥离等。心血管方面表现为大动脉中层弹力纤维发育不全,主动脉或腹总主动脉扩张,形成主动脉瘤或腹总主动脉瘤。主动脉扩张到一定程度以后,将造成主动脉大破裂死亡。这是一种发病率低但死亡率极高的疾病。发病率约 0 .04‰~ 0.1 ‰。患这种病的人自然生存寿命平均仅为32 岁,在发病后3个月内的死亡率在70%以上。此病患者85%属遗传,发病率低,死亡率高。身高在 1.8 米至2.1米之间的人易患此病。此病于1896年由法国儿科医生 Antoine Marfan 首次报道, 故以其名命名。此后100 年间人们逐渐认识到这是一种新的遗传疾病。但马凡氏综合征发病机理仍不清楚,本病原发缺陷不明。
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常继国
李贺呈现的特征与以上这些病征有着惊人的相似。在研究李贺的死因问题上,李商隐在《李长吉小传》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但很多研究者都忽略了这一点。李商隐详细地记叙了李贺的体貌特征和死亡的过程∶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㜷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有烟气,闻行车嘒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马凡氏综合征的手
这则材料治文学史者多误为小说家言不予重视。作为与李贺同时代仅年岁稍晚于李贺的诗人,李商隐并非擅长于传奇虚构。他在文中申明所叙内容具有真实性,指出'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李商隐所叙内容完全是李贺之姐亲口告诉他的。在叙述李贺死时情状时又强调说,'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李商隐反复强调这些话都是力图防止别人误解作者在虚构故事。那么李贺死时的幻觉他人又如何知道呢?当是李贺处于半昏迷状态预感死期将至时,将自己的幻觉告诉了身旁的亲人。这种情况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总之,李商隐的这则小传是真实可信的。
正因为如此,《新唐书》采用了其中许多材料。如叙述其相貌及儿时作诗的习惯时说∶
'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只是改换了几个不影响内容的词,如'细瘦'改为'纤瘦','距马'改为'弱马'。这说明欧阳修、宋祁等人是采信了李商隐的记载的。这段文字也几乎是所有文学史著作采信的材料。但一般只作为说明李贺长相奇特来引用,其实'细瘦,通眉,长指爪'这正是马凡氏综合征(marfan's syndrome)的体貌特征。'细瘦(纤瘦)'说明他不是一般的瘦,而是身高而细,四肢细长。这正是头颅长且窄,长头畸形、面窄、高腭弓、耳大且低位的表现。而他骑的驴也是'距驴(细驴)',说明他的体重极其轻,皮下脂肪少,肌肉不发达。'通眉'是说眉毛几乎连在一起了(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解'通'有'竟、到底'、'连、连及'之义),说明他眼球凹陷、眼裂倾斜、眉弓较突起,显得眼下陷。'长指爪'是说他的手爪细长,更是马凡氏综合征典型的蜘蛛指特征。至于记载李贺临死时的幻觉'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正是主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先兆。所谓'绯衣人,驾赤虬'暗示的颜色与血有关,而'太古篆或霹雳石文'则暗示幻觉中的血动脉形状。
李贺十分瘦弱
其实,在李贺的诗中也屡屡提到这种身体上枯瘦羸弱的病态,也可以看出马凡氏综合征的种种表现。如'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示弟》);'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伤心行》);'自言汉剑当飞去,何事还车载病身'(《出城寄权玻、杨敬之》);'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泻酒木栏椒叶盖,病容扶起种菱丝'(《南园十三首);'病客眠清晓,疏桐坠绿鲜'(《路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思焦面如病,尝胆肠似绞'、'驱趋委憔悴,眺览强笑貌'(《春归昌谷》);'归来骨薄面无膏,疫气冲头鬓茎少'(《仁和里杂叙皇甫漫》)。这些自述特征都是马凡氏综合征面容憔悴、四肢无力的表现。正是身体上的枯瘦,在诗中也用移情的手法来看外在的景物,使客观的景物也染上诗人浓厚的主观感受。
他喜欢用'瘦'、'枯'等词,这正是他自身形象与心态的写照。'瘦'凡10例,'枯'凡5例。如'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李凭签筷引》);'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马诗》);'风吹枯蓬起,城中嘶瘦马'(《平城下》);'青袍度瘦马,草简奏东阙'(《秋凉诗寄正字十二兄》);'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感讽其五》);'瘦马称败草,雨沫飘寒沟'(《崇义里滞雨》);'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赠陈商》);'晚鳞自遨游,瘦鹄瞑单峙'(《昌谷诗》);'左魂右魄啼肌瘦,酪瓶倒尽将羊炙'(《长平箭头歌》);'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开愁歌》);'晓木千笼真蜡彩,落蕊枯香数分在'(《新夏歌》)。可见,李贺是很瘦弱的。正是这种瘦弱的身体影响了他的病态审美观。
关于他的'通眉'的特点,长吉在《昌谷读书示巴童》借巴山童之口自叙'巨鼻宜山褐,庞眉入苦吟'(王琦注∶长吉自谓);在《高轩过》中又道'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王琦注∶长吉自谓)。可见他是非常注意自己眉毛的与众不同的。从他的自述中我们知道,其眉毛不但'通'而且'庞'。'庞'者,粗大也。正因为如此,在写其他人物时无意间也染上了自己的色彩。比如《贝宫夫人》'长眉凝绿几千年,清凉堪老镜中鸾'(《许公子郑姬歌》);'自从小靥来东道,曲里长眉少见人'。这从另一方面证实了李商隐在《李长吉小传》中所云'通眉'的真实性。
长吉诗还喜欢用'血'字,凡11例。可能与他经常产生血方面的幻觉或想象有关。比如'神血未凝身问谁'(《浩歌》);'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杜鹃口血老夫泪'(《老夫采玉歌》);'刺豹淋血盛银罂'(《公莫舞歌并序》);'暗洒苌弘冷血痕'(《杨生青花紫石砚歌》);'金虎蹙裘喷血斑'(《梁台古愁》);'颜回非血衰'(《公无出门》);'青狸哭血寒狐死'(《神弦曲》);'凄凄古血生铜花'(《长平箭头歌》)。虽然,诗中用'血'的意象绝非李贺独有,但李贺的频次之多,用法之张扬,仍是与众不同。另外,李贺还喜欢用与血有关的颜色词'红'、'紫'。'红'凡56例,'紫'凡25例。这么高的频次说明由于马凡氏综合征所带来的'红'、'紫'的幻觉对他的影响之深非常人所能想象。如前所述,马凡氏综合征的病征 50%~80%的患者有眼部病变,常见的有晶状体脱位或半脱位、白内障、高度屈光不正、角膜大小变异和混浊,少见的有青光眼、葡萄膜色素分布异常。而伴随马凡氏综合征而出现的先天性青光眼的表现特征是早期角膜水肿伴有角膜刺激导致的畏光、流泪、眼部痉挛和角膜浑浊。
眼中的世界经常变成紫红色
葡萄膜色素分布异常的表现是眼前似有黑影飘动、似有闪光等症状。这种症状在李贺诗中也有反映。比如其诗中多用'眼'(20例)、'泪'(18例)、'湿'(23 例)、'光'(64例)'黑'(10例)等意象。这些词语的大量使用反映了诗人眼部所遭遇的刺激感受。如《苏小小墓》云∶'幽兰露,如啼眼。'将'兰露'比作'啼眼'应是与他对眼部的敏感有关。又如∶'仙人烛树蜡烟轻,清琴醉眼泪泓泓'(《秦王饮四)13花枝英蔓眼中开'《南园十三首》之一;'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马诗》);'长裾压高台,泪眼看花机'(《追和何谢铜雀妓》);'腮花弄暗粉,眼尾泪侵寒'(《谢秀才有妾缟练,改从于人,秀才引留之不得,后生感忆。座人制诗嘲诮。贺复继四首》);'肠谷耳曾闻,若木眼不见'(《日出行》);'踏踏马蹄谁见过?眼看北斗直天河'(《夜坐吟》)。这说明李贺比较关注眼部的感受。
鬼气森森的苏小小墓
至于说到'泪',虽然不是李贺的独有,但李贺的用法、视角特别。他常常是与'红'、'光''等词同时出现。请看∶'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蜀国弦》);'九山静绿泪花红'(《湘妃》);'泪湿红轮重'(《谢秀才有妾缟练,改从于人,秀才引留之不得,后生感忆。座人制诗嘲诮。贺复继四首》其四);'光露泣幽泪'(《昌谷诗》)。这说明李贺多泪,并常常伴有眼睛充血、怕光等症,所以移植到所写的事物上去了。
李贺诗中大量使用了'湿'的意象,人们一直觉得奇特,其实也与其眼部的疾病有关。如'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凭签筷引》);'湿萤满梁殿'(《还自会稽歌并序》);'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南园十三首》);'玉瑟调青门,石云湿黄葛'(《黄头郎》);'蛇毒浓凝洞堂湿'(《罗浮山人与葛篇》);'鸡鹘老湿沙'、'旗湿金铃重,霜干玉橙空'(《追赋画江潭苑四首》);'玉转湿丝牵晓水'(《夜饮朝眠曲》);'菊花垂湿露'(《王浚墓下作》);'湿景传签筹'(《崇义里滞雨》);'鬓湿杏花烟'(《冯小怜》);'烟湿愁车重'(《花游曲并序》);'细露湿团红'(《石城晓》);'嘹嘹湿蚰声,咽源惊溅起'(《昌谷诗》);'椒花坠红湿云间'(《巫山高》);'烟雾湿画龙'(《平城下》);'绿粉扫天愁露湿'(《梁台古愁》);'玉烟青湿白如幢'(《溪晚凉》);'黑旗云湿悬空夜'(《长平箭头歌》);'藕花凉露湿'(《塘上行》);'雁羽铺烟湿'(《月漉漉篇》)。这种对'湿'的强烈而深刻的感受正是由于马凡氏综合征及先天性青光眼导致的,即早期角膜水肿伴有角膜刺激导致的流泪、眼部痉挛和角膜浑浊的反映,使他总有湿漉漉的感觉,这样他在感受外物时也觉得总有湿漉漉的意味。
前面说到,马凡氏综合征常伴有畏光、眼前常出现闪光感症状,对光亮特别敏感。实际上,李贺对光的敏感尤其突出。李贺诗中出现的'光'的意象达54次之多,请看∶'人水文光动'(《竹》);'神光欲截蓝田玉'(《春坊正字剑子歌》);'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玉沙粼粼光'(《蜀国弦》);'玉轮轧露湿团光'(《梦天》);'月缀金铺光脉脉'(《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九月》);'日脚淡光红洒洒'(同上之十二月);'雌龙怨吟寒水光'(《帝子歌》);'寒鬓斜钗玉燕光'、'玉喉窕窕排空光'(《洛妹真珠》);'青云无光宫水咽'、'露华兰叶参差光'(《李夫人歌》);'暮嫌剑光冷'(《走马引》);'先采眼中光'(《马诗》);'蜡光高悬照纱空'(《宫娃歌》);'禁院悬帘隔御光'(《堂堂》);'荒沟古水光如刀'(《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其二);'蟾光挂空秀'(《感讽五首》其五);'光风催兰吹小殿'(《春昼》);'宫台光错落'(《春归昌谷》);'光洁无秋思'、'光露泣幽泪'、'垄秋拖光穗'、'谧谧厌夏光'、'岑光晃投襟'、'凉光入涧岸'(《昌谷诗》);'露光泣残蕙” 、“ 花光变凉节” (《秋凉诗寄正字十二兄》 ) ;“ 发光如舒 丝” 、“ 讵教晨光夕昏” (《日出行》) ;“ 新诏垂金曳, 紫光煌煌” 、 “ 金铺缀日杂红光” (《荣华乐》);“ 旱火不光天下与” (《沙路 曲》 ) ;“空光贴妥水如天” (《贝宫夫人》) ;“ 绿波浸叶满浓光” ( 《五粒小松歌并序》 ) ;“ 双鸾开镜秋水光” (《美人梳头歌》 ) ; “ 惨阴地自光” ( 《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 ) 。如此众多的“ 光” ( 甚至在同一首诗中最多用了 6 次) , 着重表现的是他对光的感受,这说明“ 光” 对他的眼睛的刺激、影响实在太深了。不是他对光喜爱有加, 而是光给他的折磨太多了、太重了。从马凡氏综合征的表现来看, 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李贺多用“ 光” 的意象了。
其实, 李贺一直有一种死亡恐怖感, 在其诗中“ 死” 的词 用了 19 次之多,反映了他内心对死迟早来临的恐惧。如“ 津 头送别唱流水, 酒客背寒南山死”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 闰月·二月》),“ 离宫散萤天似水, 竹黄池冷芙蓉死” (《河南府 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九月》 ) ,“ 王母桃花千遍红, 彭祖巫咸 几回死” (《浩歌》) ,“ 九节菖蒲石上死, 湘神弹琴迎帝子” (《帝 子歌》 ) ,“筠竹千年老不死, 长伴秦娥盖湘水” (《湘妃》) ,“ 蓝 溪之水厌生人, 身死千年恨溪水” ( 《老夫采玉歌》),“ 潘令在 河阳, 无人死芳色” (《贾公闾贵婿曲》) ,“ 白草侵烟死, 秋藜绕 地红” (《王浚墓下作》),“ 自然老者不死, 少者不哭” (《苦昼 短》 ),“拜神得寿献天子, 七星贯断嫦娥死” (《章和二年中》 ),“ 惟愁裹尸归, 不惜倒戈死” (《平城下》 ),“ 一方黑照三方紫, 黄河冰合鱼龙死” ( 《北中寒》 ) ;“ 桂叶刷风桂坠子, 青狸哭血 寒狐死” ( 《神弦曲》 ) ,“ 南山桂树为君死, 云衫浅污红脂花” ( 《神弦别曲》 ) ;“ 秋白鲜红死, 水香莲子齐” (《月漉漉篇》 ) , “ 小人如死灰, 心切生秋榛”( 《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 ) 。这些 “ 死”的意象多是用在诗的开头或结尾, 或用在句末, 对全诗的氛围具有定性的作用, 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死亡焦虑。从其诗中来看, 似乎李贺应是知道病死的不可抗拒性。所以, 他才有“ 长安有男儿, 二十心已休” (《赠陈商》) 、“ 我当二十不得 意, 一心愁谢如枯兰” (《 开愁歌》 ) 之类的感叹。在《春归昌 谷》中他长叹“ 终军未乘传, 颜子鬓先老” , 以年十九而白发的 颜回自比, 说明他很早就愁白了头发。在《公无出门》中长吉更是写道“ 颜回廿九鬓毛斑” 、“ 颜回非血衰” , 说明颜回二十九而鬓发全白、三十一而早逝对他有着心灵上的巨大共鸣、 昭示。所以,他很早就煎药治病,以求身体康复。“ 虫响灯光薄, 宵寒药气浓” (《昌谷读书示巴童》),正是他半夜煎药的写照。李世熊在《昌谷诗解序》 中说“ 贺之死不在二十七年之后,乃在二十七年之前也”,这正揭示出李贺对自己的死是早有预感的。
绝大多数马凡氏综合征的患者不能活过32岁,极少数活到32岁的也大多活不过50岁。李贺发病之后不久,就在27岁那年就死去了,死的时候心脏疼痛欲裂,所以李贺受不了病痛的折磨而大哭不止,最后心脏爆裂,李贺也最终气竭而亡。
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怀疑,李贺所患的疾病,其家人对其结局是有所预知的。因为马凡氏综合征的生理症状在出生后即已呈现。所以其家人取其字曰“ 长吉”,寄予了父母的期待,但也可以看出父母内心的担忧。母亲在看到李贺少年时身体羸弱却勤奋作诗时感叹“ 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 这时 的母亲对李贺的未来是否已经有了隐隐约约的预感?“ 呕心”暗示的就是吐血?我们是不是可以进一步猜测李贺18 岁时他的父亲即已辞世是否也是患同样的病?这些虽只是怀疑,缺少证据,但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因为马凡氏综合征是家族遗传性疾病。“呜呼! 天苍苍而高也, 上果有帝耶? 帝果有苑圃宫室 观阁之玩耶? 苟信然, 则天之高邈, 帝之尊严, 亦宜有人物文 采愈此世者, 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 这是李商隐在《李长吉小传》中发出的疑问。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回答为什么李贺 27 岁就英年早逝的原因了。
所以说,李贺的“诗鬼”名声真的是用生命换来的,他诗中的阴森鬼气也是因为身体病痛导致,这更增加了人们对李贺的同情感。后世的鲁迅和毛泽东都很喜欢李贺的诗歌,李贺的诗歌带有一种对生命的强烈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可能正因为这点,同样罹患病痛肺结核的鲁迅才会那么热爱李贺的诗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