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汗多,疲倦困乏,多是阳虚了!中医教你3大招,健康一整夏

今年的6月21日,是夏至日。

民谚说:“不过夏至不热”,夏至过后气温逐渐升高,呈现高温、闷热、湿度大的特点,二三十天后则会迎来最热的天气。

高温酷暑下,人的身体也会出现一定不适,如食欲不振、困乏燥热、心悸气短等,但夏季也是温补阳气的养生好时节,适合“冬病夏治”,如果方法得当也能强身健体。

那么到底该如何正确养生呢?今天就来唠一唠。

夏至养生重点人群:阳虚体质患者

古人认为,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这句话的意思是阳性鹿角脱落、蝉感阴气鼓翼而鸣、喜阴药草半夏开始生长。夏至是阳极之至,阳气最盛、阴气最弱,夏至过后阳气衰退,阴气滋长,一些喜阴生物就开始生长。

对于人体来说,一方面易使身体处于内虚状态,另一方面阴阳交替也容易让人患病,因此身体也应顺应自然,调顺阴阳,养阴液、护阳固本。

中医有“冬病夏治”的养生治病理念,阳虚怕冷或者身患寒性疾病人群,此时借助自然界阳气,能够更好地治疗疾病,祛病延年。

那么如何辨别自己是否阳虚呢?

“阳虚则寒”,通常来说,阳虚体质具有怕凉喜暖,喜静少动,易疲劳乏力,大便偏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等症状,而在五脏六腑中,心脾肾更易出现阳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 心阳虚

心悸心慌,心胸憋闷疼痛,四肢易冷,舌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

  • 脾阳虚

食欲下降,食少乏力,食后困倦,肠鸣,腹中冷痛,进食生冷食物而症状加重,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细。

  • 肾阳虚

腰背酸痛,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多,男子遗精、阳痿,女子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苔白,脉弱。

夏至养生,记住3大要点

1.养心调神

中医认为,人的五脏与金木水火土五行对应,其中心属火,而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因此要重视心神的调养,保持心情顺畅,作息上要规律,可晚点睡觉,早点起床。

因夏季气温高皮肤血流量增大,加上新陈代谢速度加快,大脑容易血流不足,从而使人感到困倦,而中医认为11点~13点气血流注心经,为人体“合阳”之时,因此也要注重睡午觉,能帮助大脑得到休息,从而缓解疲劳。

炎热的夏天出汗也比较多,大量出汗时有可能会造成心肌缺盐,可以多食酸味之物固表,咸味之物补心,如杨梅、草莓、西红柿、动物肝脏、海带、虾皮等。

2.调养脾胃

中医学称脾胃为“水谷之海”,是气机上下调达的通路,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可见,脾胃是健康之本,夏季养生就要注重调养脾胃。

脾在五行中属土,喜燥恶湿,而夏季正是雨水多的季节,人容易出现脾虚困湿的症状,那么在饮食上就可以多吃一些苦味食物,能够除燥祛湿,泄热排毒,促进食欲,如苦瓜、菊花、芹菜、苦丁茶等。

高温之下,为了获得清凉,不少人喜欢吃冷饮、冰镇水果、凉拌菜等冰冷之物,这些都易伤脾胃阳气,有可能引起肠胃功能紊乱,出现腹胀腹泻腹痛;另一方面高温也会加快食物中细菌的繁殖速度,如果食用了被细菌污染的食物,也容易对肠胃造成损伤,诱发疾病。

因此,夏季对冷制品更应有所节制,冰箱内刚取出的食品别急着吃,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温软的食物为主;洗澡时可以将凉水换成温水,使皮肤清爽的同时还能消暑防病;同时也要尽量少呆在空调房里,开空调时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

3.固肾护阳

从中医的角度看,肾为先天之本,阳气之根,《黄帝内经》记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以通过一些食补的药膳固肾护阳,培补阳气,在这里介绍两款,供以参考:

  • 芡实山药粥

材料:山药,粳米,芡实,五味子,白砂糖。

做法:山药去皮,切成薄片;粳米淘洗干净;将山药、芡实、五味子、粳米等一同放入锅中,加水熬煮;熬成粥后加白糖调味即可。

  • 锁阳壮阳粥

材料:中药锁阳,羊肉,粳米,盐

做法:把锁阳洗净放入锅内煎煮5~10分钟,去掉药渣留下药汁;羊肉、粳米洗净,同时把羊肉切成片,与粳米一起放入盛有锁阳药汁的锅中;熬煮成粥后放盐调味即可。

除了药膳,也可以直接服用一些具有温阳补肾的中成药,特别是对于更容易肾气衰竭的中年的男性,直接用药物调理,见效更好。像中成药如龟龄集,含有红参、鹿茸、熟地黄、肉苁蓉、雀脑、蜻蜓等贵细珍奇药材,具有强身补脑,固肾补气,增进食欲的功效,非常适合夏季养阳服用。恰好今天是父亲节,记得要多关注下父亲的健康。

参考资料:

1.渚剑芳.夏季养生——冬病夏治[J].健康人生,2019:11-13.

2.洪钰芳.夏至养生,重在健脾调神[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5:36-37.

3.林晓春.补肾壮阳为根本潜藏阳气避伤害[J].中华养生保健,201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