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邓艾篇(尾声,其二)——钟会陷害的真相
三国良将系列之邓艾(尾声,其二)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邓艾重大事件之十五——承制封官,稳固蜀地
景元四年(263)年底,邓艾进入成都。蜀汉皇帝刘禅率领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自行绑缚,抬着棺材迎接邓艾。能够接受一个国家的全面投降,作为将军的邓艾也许找不到更令人有成就感的事了。
邓艾为刘禅解开绳子,烧掉棺材,并好言宽慰。邓艾展现出宽宏的气度,对蜀汉军队进行检阅,命令部队不准劫掠,并且让投降的人仍然做原本的工作,蜀地原有秩序没有被破坏,邓艾的善意也让蜀人称赞不已。
邓艾还仿照东汉开国功臣邓禹之故事,自行代表魏天子及司马昭承制拜官:拜刘禅为骠骑将军、太子刘璿拜奉车都尉、诸王都拜为驸马都尉,蜀汉主要官员也纷纷按级别拜为魏国官员,有些还被邓艾选为自己的属官。然后又任命部将师纂为益州刺史,牵弘等将领分别领蜀地各郡太守。
另外邓艾在绵竹修筑京观以彰显战功,京观就是尸体堆积成的山,古代常用这种方式展现己方实力,震慑敌军。不过邓艾这次又有不同,京观里不仅是蜀军阵亡将士,连魏军战死的将士也被混在一起埋葬。邓艾的意思,是希望通过此举表明魏蜀对立已不复存在,有意淡化仇恨。
我们可以发现,邓艾所作所为非常有大局观,完全是一个优秀的战略家的典范。从稳定蜀汉局势的角度,邓艾无疑非常成功,他做得每一步都非常恰当。但是邓艾忘记了,他以战略家的高度去行事,他的位置却不是一个战略家,而是战术执行者。邓艾的表现很容易给眼红功劳的人以攻击的口实,通俗来讲,邓艾越权了。
危险的是邓艾并不自知,他胸怀天下内心没鬼,觉得自己灭蜀大功古今少有,所以开始飘飘然起来。
《三国志·邓艾传》载:艾深自矜伐,谓蜀士大夫曰:“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又曰:“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有识者笑之。
这段话意思是,邓艾灭蜀后洋洋得意,对蜀汉士人们说:“你们大伙多亏遇见的是我,所以才能安享太平。如果遇到的是吴汉那种人,你们全都会被消灭啊!”然后又说:“姜维确实是个挺有才的小伙,可惜对手是我,所以会失败。”这些话传开后,大家背地里都笑话邓艾。
其实邓艾说的两条并没有错,吴汉是东汉开国功臣,特点就是杀伐果断,尤其是对手的高级官员,杀起来毫不含糊。邓艾以宽宏的态度对待蜀地上至皇帝下到百姓,在古代灭国之战中是非常少见的。至于姜维,邓艾比姜维大五岁左右,虽然称其“雄儿”略有贬低,但事实上邓艾与姜维交手多年,邓艾基本没吃过亏,至少交手战绩上邓艾确实占优。
但为什么大家会嘲笑邓艾呢?很简单,别人夸你可以,自己夸,还夸得这么满,无论如何是自大的表现。除非像曹操那种世之枭雄的超强气质,否则自己夸自己,容易让别人反感。
邓艾不知道,他貌似面面俱到地把蜀汉安排得妥妥当当、滴水不漏,其实已经给自己挖下了大坑。
邓艾重大事件之十六——献策伐吴,危不自知
上面讲到邓艾给刘禅以及群臣封官,单从稳定蜀汉的角度并无不妥。毕竟成都距离洛阳路途遥远,事事请示根本来不及,先斩后奏也是可以的。
灭蜀大功,司马昭自然高兴不已,要重赏邓艾。在诏书中,司马昭称白起破楚、韩信克赵、吴汉平公孙述、周亚夫定七国之乱都无法与邓艾灭蜀之功相比。到底能不能比见仁见智,但封赏是真的丰厚:封邓艾为太尉,增加封邑二万户,两个儿子为亭侯,封邑各一千户。钟会则封为司徒,食邑一万户,同样两个儿子为亭侯、封邑千户。
虽然两人都位列三公,但从封邑上看,显然司马昭认可邓艾是首功之臣,对邓艾承制封拜蜀汉皇帝百官之事也予以认可。但邓艾不知道,钟会暗地里已经伸出了黑手。
在上期文章中笔者讲过,邓艾与钟会之间并无隶属关系,在伐蜀期间两人各领一路军,过程中已经发生过明争暗斗。这个现象的背后并非巧合,而是司马昭有意安排,防止出现一人大权独揽,重演“淮南三叛”之故事。从结果来看邓艾进入成都,立功最大,但钟会却在兼并诸葛绪、接收姜维投降后兵力暴增至接近二十万。结果历史重演,钟会真的起了野心。
《三国志·钟会传》载:会于是禁检士众不得钞略,虚己诱纳,以接蜀之群司,与维情好欢甚。
钟会在蜀地大肆收买人心,招揽蜀地人才,而且与姜维交好,甚至让姜维继续带领原班蜀汉人马。更要命的是邓艾在成都,钟会却在涪县等外围屯兵,导致邓艾向司马昭传递书信,必定会经过钟会的地盘,这就给钟会设计阴谋提供了大把机会。
钟会
邓艾不满足于灭蜀,想要趁势灭吴一统天下,给司马昭上书提出建议,这也是邓艾一生极强功名心的必然。
邓艾建议司马昭:“我们应该趁着平蜀之势进攻吴国,吴人必会震恐慌乱,我们就能席卷东吴。当然,我军将士刚劳师远征,已经很疲劳,所以对待东吴主要大张旗鼓震慑,使敌军丧失斗志,然后留下陇右士兵两万,蜀兵两万,在蜀地煮盐炼铁生产物资,并打造战船。一切准备妥当后大军顺流而下,东吴各地必将望风而降,可不战而定。至于刘禅以及蜀国群臣民,我们应当予以厚待,给东吴上下做样板;如果现在就把刘禅送往洛阳,东吴会害怕,不利于劝其归降。等到来年秋冬时节,就能够做好伐吴的各项准备了。到时候可以封刘禅为扶风王,迁到关中去,给他丰厚的财产,让他住在董卓修筑的郿坞作为宫殿,把他的儿子封为公侯,就用扶风郡作为他们的食邑,让他们安度余生,以彰显我们大国的恩德。之后我们打开广陵、城阳两城招揽愿意来投奔的吴人,逐渐地吴国人都会望风跟从。”
客观地看,邓艾这番战略规划实在非常完美,上到蜀吴两国皇帝,下到黎民百姓,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短期长期行动都规划得清楚明白,可行性非常高。如果真按照邓艾设想去行动,三国时代的结束又要提前许多年。
然而,邓艾有当战略家的能力及意愿,但却不是战略家的位置。笔者写邓艾已经是第六篇文章,在之前的文章里多次提及,邓艾自年少立下远大志向,一生都在追求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人生理想,可邓艾眼中只有前进,却忘了什么时候该停下来。功高震主而引发的悲剧,历史上无论哪个朝代都发生过太多次,邓艾也是其中一个悲剧。
邓艾兴奋不已地给司马昭上书,得到的回复只有八个字:“事当须报,不宜輙行。”而且还不是司马昭亲笔回信,是派去的监军卫瓘转达给邓艾。
司马昭
邓艾重大事件之十七——进退失据,身陷囹圄
站在后世的角度,司马昭派监军传达的话很明显透露出对邓艾的担忧。其实这很正常,司马家族从司马懿、司马师到司马昭,三代掌权者各自平定一次淮南叛变,所以司马昭对军权尤其敏感,邓艾、钟会各自领兵就是一种分权。
相比于心怀阴谋行事低调的钟会,内心坦荡的邓艾反而不懂进退时机,表达出更强烈的进取之心,意图凭借一己之力再灭吴国一统天下。邓艾得蜀望吴的行为犯了君王大忌,假如真放手让邓艾去攻吴,就算成功了,邓艾的威望将成为司马昭的威胁。别忘了司马懿是怎么蚕食魏国权力的,司马昭注定不会允许邓艾伐吴。
邓艾在蜀地封官治军大权在手,不懂得让出权力反而要伐吴,司马昭与邓艾这对君臣之间的裂隙迅速产生并扩大。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从权力争夺的角度,邓艾连螳螂都算不上,只是蝉。螳螂当然是钟会,至于黄雀,下面再讲。
钟会自招降姜维以来,拥兵自重的心态就不断膨胀。但阴谋家心里有鬼,所以行事更加低调。钟会能够扳倒邓艾,更多的还是邓艾自己不知死活,立功心切引来君王猜忌,自己伸长脖子等着钟会砍。
当卫瓘带着司马昭的命令来监军,并强调凡事要打报告,其实形势已经很凶险。但邓艾满脑子都是灭吴平天下,又给司马昭上书,称自己“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表达了伐吴的强烈决心。
等待邓艾的不是准许伐吴的命令,而是囚车。
《三国志·钟会传》载:会内有异志,因邓艾承制专事,密白艾有反状。于是诏书槛车征艾。
《魏氏春秋》载:艾仰天叹曰:“艾忠臣也,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复见于今日矣。”
钟会联合胡烈、师纂等人纷纷向司马昭上书,称邓艾居功自傲,有反叛迹象。司马昭派人捉拿邓艾回京,又担心邓艾抗拒,于是下令让钟会进军成都,监军卫瓘打头阵,拿着司马昭的亲笔手谕来到邓艾军中。
邓艾怎么也想不到一心为国会是这种下场,仰天长叹,秦国名将白起的悲剧下场,在他身上又重现了!
邓艾认为自己无愧于心,所以没有抵抗,顺从地进入囚车,被押往京城。
说钟会是阴谋家一点不冤枉,前文提到钟会驻军在成都以北,所以邓艾的上书都要经过钟会地盘。钟会继承了其父钟繇的深厚书法功底,但没有用在正道。他仿效邓艾的笔迹抄写邓艾上书内容,并进行篡改,本来谦卑的语气都改成傲慢无礼的言辞,然后把司马昭的回信毁掉,自己模仿着写些让邓艾疑心的话语。
《世语》载:会善效人书,于剑阁要艾章表白事,皆易其言,令辞指悖傲,多自矜伐。又毁文王报书,手作以疑之也。
在钟会从中作梗下,司马昭与邓艾之间本就微妙的关系极速恶化,君臣之间的信任消失,所以司马昭才会迅速让钟会、卫瓘去捉拿邓艾。但笔者认为钟会篡改往来书信的影响并不关键,本质上还是邓艾自己的行为把自己推入深渊。
首先,司马昭非常聪明,绝非庸主,不是轻率做重大决策的人。即便钟会联合多人上书称邓艾要反叛,司马昭也只是下令押回洛阳,没有立即杀掉。司马昭既然很聪明,钟会在篡改书信的内容时就要非常小心,不能让司马昭察觉异样,所以史料称其只是对语气修辞进行篡改,基本内容还是不敢乱编的。
其次,既然胡烈、师纂这些将领都能够直接上书给司马昭,那么在蜀地的官员将领中,能够直接跟司马昭对上话的人不在少数。如果钟会胆敢把邓艾上书的实质内容进行修改,那会跟其他人的上书产生矛盾,容易露馅。钟会不会冒着自己被发现的风险,去编造事实的。
最后,邓艾有罪,是晋朝开国时盖棺定论的。泰始元年(266)初,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特别下诏称:“征西将军邓艾,居功自傲,失去做臣子应有的品节,罪当处死。不过邓艾被捕时遣散部下,束手就擒,与罪大恶极者确实不同。如今大赦,让邓艾的家眷回来吧,要是没有子孙的话,就给他过继子嗣,让邓艾家香火能够延续。”
晋朝建立与邓艾被捕相距仅仅两年,司马炎下诏时钟会也早已阴谋败露身亡,既然钟会篡改书信之事能够被史料保存下来,那么司马炎没理由不知道钟会干的好事。既然如此,仍然称邓艾“实应大辟”,该不该死刑且不论,邓艾有罪是司马昭及司马炎父子确定无疑的,不受钟会陷害的影响。
邓艾重大事件之十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邓艾这只蝉被捕缚,钟会这只螳螂成为暂时的胜利者。景元五年(264)正月十五,邓艾被押送出成都,钟会的对手被铲除,开始紧锣密鼓与姜维谋划起兵之事。
然而正如笔者之前提到邓艾与钟会两人分权的安排是司马昭有意为之,邓艾被处理,其实司马昭对钟会更不放心。司马昭派中护军贾充以一万士兵进占蜀地乐成城,又亲率十万大军开进长安。局势已然明朗:不放手一搏,钟会迟早比邓艾更惨,毕竟钟会手握二十万大军,论起实质威胁远比邓艾大,更不用说篡改上下往来书信,纸包不住火。
跟姜维商量后,钟会召集魏军所有中层将领以及蜀汉旧官开会。会议上钟会出示了所谓魏明帝曹叡之妻郭皇后的遗诏,表示要废掉司马昭匡扶魏室。将士们都不愿跟从,钟会便把这些人全部关起来,强迫他们签字同意起兵。
姜维建议把这些魏军将领全部杀光,再派亲信领导部队,但钟会不同意。姜维的实际目的是把魏军将领杀掉后再杀钟会,借机光复蜀汉,在姜维篇再详谈,这里暂且不展开。
钟会对如何处置曾跟随自己征战的魏军将领们很犹豫,结果消息走漏,魏军各营担忧本部主将,十八日中午纷纷杀入蜀宫,被关押的魏军将领们与部众会合,跟姜维、钟会及其部下展开厮杀。十五日钟会进成都,十八日事败身亡。因为此次兵变,魏军失去约束,在成都大肆烧杀抢掠,蜀汉太子刘璿也死于乱兵,关羽家更是被庞德之子庞会灭门。
姜维
说回邓艾。这节标题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蝉被押往京城,螳螂死于乱军之中,黄雀这才姗姗登场,这便是之前并不显山露水的卫瓘。作为蜀地的总监军、三把手,卫瓘可是跟随钟会收押邓艾的急先锋,也就是陷害邓艾的帮凶。当成都乱局平息后,卫瓘就成为实际话事人。
钟会的死让邓艾部下们欢呼雀跃,他们出营去追邓艾的囚车,想把邓艾迎回成都。
《晋书·卫瓘列传》载:瓘自以与会共陷艾,惧为变,又欲专诛会之功,乃遣护军田续至绵竹,夜袭艾于三造亭,斩艾及其子忠。
卫瓘害怕邓艾会报复自己,于是派人夜袭三造亭,把邓艾和其子邓忠杀掉。
读到这里想必大家都对卫瓘痛恨不已,但诡异的是,连邓艾在洛阳的其他儿子也被司马昭下令诛杀,老婆和孙子则被发配到西域。至于卫瓘,则成为“真正”平定蜀地的最大功臣。从此处也能窥见司马昭对邓艾的真实态度。
《晋书·卫瓘列传》载:事平,朝议封瓘。瓘以克蜀之功,群帅之力,二将跋扈,自取灭亡,虽运智谋,而无搴旗之效,固让不受。
你看,好一个“二将跋扈,自取灭亡”,卫瓘不仅成了最大功臣,还把功劳归于诸将共同努力,坚决辞掉朝廷封赏。军事才能上卫瓘虽不能跟邓艾、钟会比,但政治智慧上卫瓘才是那只黄雀,懂得进退之道,该出手时就出手,该低调时就低调,此后卫瓘在晋朝官运亨通,泰始七年(271),卫瓘任征北大将军、都督幽州诸军事,兼任幽州刺史、护乌桓校尉,后来在卫瓘建议下设立平州,卫瓘兼督平州军事,公元282年升任司空,还与晋武帝司马炎结为儿女亲家,显赫一时。
可千万别以为卫瓘就是凭运气捡漏,他的智商比起邓艾、钟会并不逊色。卫瓘其实并非钟会同党,只是慑于钟会武力胁迫,不得已加入到坑害邓艾的队伍里。卫瓘为保全自己,在钟会与邓艾两大权势人物之间的夹缝中运用了不少计谋,他能笑到最后也非常不简单。有机会笔者会单独开篇讲述卫瓘的故事,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展开了。
卫瓘
结语
邓艾之死,本质上是功高震主而不自知,身为臣子居功自傲、进退失据引发的悲剧。虽说蜀汉积弱难反迟早会灭亡,但具体到灭亡的时间点,263年确实不在各方原本的预料之内。从这个角度,邓艾称得上是改变历史的人物。不仅是偷渡阴平的经典战役,在邓艾长期的军事生涯里几乎未遭败绩,尤其在与姜维的历次交锋中从未落败,不仅在三国时期,即便在整个古代史上邓艾也称得起名将。
邓艾出身屯田户,从一个看守干草垛的小吏做起,因缘际会遇到伯乐司马懿,人到中年才算步入仕途,不论在哪里为官为将,第一件事就是发展屯田,为此不断向朝廷谏言,在史书中留下大量相关记载。邓艾推广屯田给魏国的国力带来极大提升,是三国后期实力天平被打破的重要因素。
邓艾出身社会底层,所以懂得底层的疾苦,对待特别注意善待百姓与士兵,不论在郡守、刺史还是征西将军等位置上,都赢得了当地军民的爱戴。
就是这样一个体恤百姓、厚待将士、能征善战、发展经济,战略战术都极有造诣的全才,还是免不了因为功高震主这种莫须有的罪名而死。也可以说,正是邓艾太有才,能力太强,才会引起司马昭的忌惮吧。
其实对邓艾的死因,当时的人都心知肚明。邓艾的罪过,就在于立功之后有些骄傲,说话口气大了,态度不像以前低调了,仅此而已。但对君王来说,这已经够了。毕竟钟会也不可能伐蜀之前就想着叛乱吧?人的想法是会随着形势变的。退一万步说,后世著名的陈桥兵变,形势到了黄袍加身可由不得你。邓艾在立下旷世奇功后心态膨胀,失去冷静,在司马昭已经拒绝伐吴后不知死活地再次上书要求伐吴,注定悲剧收场。
不过邓艾明面上的罪过毕竟只是“矜功失节”,他的死本身是意外,死后其诸子被杀,妻子孙子被发配西域这种惩罚实在太严酷,所以朝臣中不断有正直之人为邓艾鸣不平。
泰始九年(273),司马炎下诏将被发配的邓艾之孙邓朗召回京城任郎中,算是免除了对邓艾后人的惩罚。有人据此认为司马炎给邓艾平反,但需要注意,司马炎诏书仍然称“艾有功勋,受罪不逃刑”。意思是有罪未逃,给的惩罚过重,但本质上还是“有罪”,未给邓艾翻案。
曹魏在灭掉蜀汉两年后也被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篡夺,随着晋朝建立,魏国灭亡,邓艾作为笔者写作计划中最后一位曹魏名将也讲完了。
三十六位曹魏将领,八十六篇文章,至此全部完成!当然,三国系列文章还将继续,吴蜀将军及汉末诸侯还有很多要写,感兴趣的话敬请点赞、收藏、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