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眼金睛-龙泉窑
龙泉窑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名窑,因主产地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龙泉窑的巅 峰是从北宋开始的,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世界各个地区,像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它的影子,影响十分深远,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龙泉窑的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白中泛青。釉层柔和无开片,足底露胎处呈赭红色,俗称“朱砂底”。驰名中外的龙泉窑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釉质晶莹如青玉,其色调可与翡翠媲美,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最 高境界。
龙泉青瓷在宋代时开始分为两种主要典型风格:其一为“紫口体足,釉厚如玉,金丝铁线”的“哥窑风格”,其二为“釉色青碧,晶莹滋润,胜似翡翠”的“弟窑风格”。此后元明清龙泉青瓷大体按照哥窑式与弟窑式两种风格发展。清初龙泉瓷已逐渐衰亡,因此在清康雍乾三朝,一般是由景德镇御窑厂制作仿宋代龙泉青瓷。
南宋政 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鼓励对外贸易,使龙泉青瓷生产得到了前 所 未 有的大发展。据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的龙泉及毗邻地区,窑厂遍布,除龙泉大窑、金村、溪口、安福等外,庆元县的上垟,云和县的梓坊、水碓坑,遂昌县的湖山,缙云县的大溪滩、碗窑山,以及泰顺、文成、永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
反观龙泉窑,它的迭代只是在原有的跑道上进行演变,从比拼釉色到做一些纹饰来迎合市场需求,比如做一点露胎火石红很浓重的器物,或者是飞青瓷这类点彩。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他们依旧生产青釉。
明初宋濂、王祎主编的《元史》卷七十四《祭祀三》记载“中统以来,杂金宋祭器而用之。至治除,始造新器于江浙行省,其旧器悉置几阁。”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到由龙泉窑烧造“新器”,但究其事实,当时除了龙泉窑以外,江浙行省已不存在其他可以与龙泉窑相提并论的窑业在生产瓷器。
元代龙泉窑青瓷瓷器胎体厚重,釉呈青黄 色,但已无法烧出南宋时期的梅子青色;元代龙泉窑青瓷常采用模印、贴塑、镂雕等工艺手段作装饰,以追求图案美和造型美元代龙泉窑釉色灰青,釉质厚润,瓷器有开片纹;元代龙泉窑青瓷瓷器口沿及足根沿无釉,呈“烧窑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