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感:当代年轻人应有的“修养”
Hello
与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相遇
真幸运
时逢安安婚礼,她中学时最好的朋友云却没到场。
“和云做朋友,我太累了!我的大小事情她都要介入,碍于情面,我一直都在忍受她的无理换取眼前的相安无事。”
安安如此解释这段曾经看起来亲密无间的友情破灭的原因。
原来这段友谊表面亲密无间,内心早已生出了嫌隙。
安安说,她跟云的矛盾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云认为跟安安关系好,就可以直言不讳,就毫不留情地指责安安,即便在公众场合也不顾及:云常说安安傻、笨,不仅在教室里也会在操场、食堂这些公众场合;
二是,云完全不尊重安安的私人空间,经常妄动安安的私人物品,干涉安安的私事:云常常翻安安的抽屉找零食,找到也不告诉安安就一点儿不剩的吃个干净。
大家都是学生没几个钱买零食,安安就只有失去“过嘴瘾”的机会,关键自己云几乎不买零食;
三是,云常常不考虑安安的感受,强迫她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让安安觉得自己像云的附属品:云喜欢下课立刻去吃饭,安安喜欢做完作业慢慢去,但云总逼着安安和她一起去。
这段关系里,缺乏“界限感”的云,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总是索取,总是命令,总是发泄……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欠谁什么,每个人的行为都应该符合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或许你会好奇频繁出现的边界感是什么意思?
这是个兴起的新词汇,指对界限的判定或重视程度。
当一个人欠缺边界感,常常会把自己的事托付给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边界感。
具体到安安与云的故事里,是云把自己意愿强加给安安;
也是安安不断默许云的跨界行为。
在这段关系里,云犯了一个许多人都会犯的错误。
她忘记了,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和私人空间,别人决不能毫无底线地强加干涉。
再好的朋友,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亲密地保持距离,才是恰当的交际方式。
安安也犯了一个错:她忘记了对云说“不”,面对云经常的不顾及,安安选择了忍受。
罗振宇在《罗辑思维》中说:“我们在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人格空间的前提下,尽可能对他人释放善意。”
善良没有错,无底线的善良就成了错误了。
保护好自己的底线,善良的有锋芒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常,安安这样不能够对别人的“请求”说出不的人,除了“重感情”还有这两个心理特征:
1.心里对自己自我认同感低,常常从别人的行为表现里寻找认同。
2.认为拒绝别人就是碾压了别人的尊严,也失去了他们的认同。
这种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
1、拒绝别人的要求时,会感到心情不好或愧疚。
2、被人刻薄对待时,只会忍气吞声。
3、为了讨好别人,放弃自身信念。
4、通过别人的评价定义自己。
说白了,就是不自信!就是缺乏自我认同感。
自我认同感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认可的内在自信”。
一般来说,人在成熟之后的各个阶段,不论是青年、中年和老年,都会被自我认同感影响到日常中的规划、心情、行动。
它给了我们内在自信,如果自我认同感低就会表现出不自信,就会试图从社会其他关系里寻求认同,以达到平衡。
所以,实际上安安在某种程度上默认了云的跨越,是因为安安也能够在这样的行为模式中获取到属于自己的需要,有时候不懂拒绝或许是我们在享受不拒绝他人带来的心理满足。
这种满足感,也许是满足于“你真是个好人”“多亏有你”“没有你就惨了”……
当满足于这些言语,就会慢慢习惯性说“好”。
而这句“好”可能会让你更加的令人喜爱,可能够让你更加感受到被需要;
可能更能增加你的自我认同感;可能更能让你更好的维持一段关系……
所以啊,仔细想来,其实“不懂拒绝”也并非那么的让人难受。
你也大可不必这样苛责自己“不懂拒绝”,你会一直沿用某种行为模式,其实也是因为你需要它,并且能够一直从中获得满足。
但如果你“不懂拒绝”后感受到难受、压抑等情绪,那就请勇敢说不!
就譬如安安,她已经在和云的友情里感觉压抑、难受、委屈,就不应该继续保持默认态度了。
当然思维、行为的定式没那么容易改变,只能一点点向目标努力。
首先,学会表达自己真实想法。
你完全可以和别人表达你的感受,你不说别人是不会费工夫去猜的,所以你的真实感受通常会被忽略掉。
其次,学会表达不乐意。
你可以表现出不喜欢,不要想着做个完美的人,不要想着被所有人喜欢。
最后,思考你想从“不拒绝”中得到什么?
你如何从别的地方得到满足?
毕竟了解自己,从而理清思路才是解决痛苦的最佳方案。
最后,送你和我四句话吧!
想要保持良好的关系和“修养”,请记住:
1.“情感绑架”是毁掉所有关系的根源
2. 守住自己的本分,不苛求他人的情分
3.不打扰,是你与别人最好的相处方式
4.如果没有界限,关爱也会变成伤害
文字:剪兮,一个热爱文字和教育,致力于文学的新人一朵。
编辑:云边
图片源自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