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那么喜欢听故事?
人是很喜欢听故事的。
小时候的我们每天睡觉都喜欢缠着妈妈给我们讲故事,也会买各种各样的故事书,像: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还有各种小说等等。
爱看TED演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那些演讲者在演讲的最开始往往也都会用一个故事来进入主题。
除此之外,我相信大家也很喜欢看电影,而电影,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那么我们为什么那么喜欢听故事呢?
要想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先谈谈:什么是故事?
需要说明的是,很多人或许把“故事”和“叙事”混在一块儿了。
不可否认的是,所有故事,都在叙事,但并不是所有叙事,都称得上故事、
那什么是叙事?
比如你这样描述自己的一天:
我今天早晨8点起来,8点40吃完早饭去上班,下午5点下班回来看了会儿电视,玩了会儿手机就洗澡睡觉了。
这种对平淡经历的描述叫叙事,但它不是故事。
那何为故事?
而关于故事的含义,这篇文章中我门不妨使用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所下的定义:一系列由冲突驱动的动态递进的事件,给人物的生活引起了意义重大的改变。
好像挺难懂的,通俗一点就是:被冲突颠覆的生活。
因此故事有个核心的特点:必须具备矛盾冲突。
所以,那些一成不变的经历不叫故事,程序化,结构化的操作流程也不是故事。
而我们之所以那么喜欢听故事,大概有这么几点原因:
三脑理论
人之所以喜欢故事其实最浅显,基本的原因就是它通俗易懂。
不过人为何那么喜欢通俗的东西呢?
美国神经学家保罗·D·麦克莱恩创立了大脑的三脑理论:它将大脑按进化顺序分成了三个脑:
l 爬行动物脑(爬虫脑,古老脑)
l 古哺乳动物脑(情绪脑)
l 新哺乳动物脑(大脑皮层,新脑)
在这三种脑中,爬虫脑最为古老,已有上亿年的历史,情绪脑大概有5000万年的历史,而大脑皮层的历史只有2万年左右。
可以看出,爬虫脑和情绪脑占据了大脑的核心位置。
这两种脑都很讨厌抽象,晦涩的东西,喜欢生动形象的事物。
而负责理性思考的大脑皮层只占最外部薄薄的一层,大约2.5毫米厚,心脏的供血和营养物质也很难到达这里,体积也远不及另外两种脑,所以它很难与大脑喜欢感性,生动描述的本能欲望相抗衡。
所以我们可以说,故事才是最适合人类心智模型的信息模式
人是很讨厌不确定性的,这一观点我已在很多文章中强调过了。
而当人类产生了自我意识以后,为了生存,就会迫切地想要了解这个世界,不过不可知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而那时候的人类又哪有能力寻找问题的答案呢?
所以人们就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编故事的方式,让世界变得不再那么陌生,变得“可以理解”。
想想看,我们国家那些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不管是“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还是“后羿射日”,这些关于世界起源之类的神话都是人类自己想象出来的,是一个“虚构的产物”。
且不只是我们,基本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有着自己的民族神话。
尽管这根本不是真正的事实,可至少让人们有了可以相信的对象。这样就不需要再苦苦思索了。
我们在生活中其实可以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当我们想了解一个人,或是一个品牌,公司时,我们都很想知道他们曾经有什么经历,发生过什么故事。
因为故事可以让你有“代入感”,引起你的情绪,调动你的感官体验,让你获得深刻的印象。
你会发现,一个好故事可以让你在很多年以后依然记忆犹新,你能清楚记起当时听到这个故事时你是什么感受。
这也是故事这种信息传递方式从远古一直流传至今的原因,
这是那些大道理,名人箴言所做不到的。
故事对于人际交往的影响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
1.拉近人的距离
一个相似的故事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引发极强的共鸣,产生一种心灵相通的感觉。
也许你发现自己最近过得十分糟糕,因为你正在追寻一件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但是你身边所有的人都不支持,甚至对你冷嘲热讽。
这种不被人理解的感受一定很是让人难过。
可这时若有一个陌生人偶然与你聊天并且你听到他也曾有这样的经历,那么你会立刻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这种感觉也会迅速地转化为对彼此的信任。
2.促进合作
《人类简史》这本书中提到:创造并相信虚构故事的能力越高,其可以发挥的能力也就越高。
我们的祖先智人之所以能称霸地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创造并传播虚构故事的能力。
且这种虚构并不只是独自想象,它可以是“共同想象”。
当这种群体的想象经过传播被大量的人信以为真时,我们的同伴就达到了一个很庞大的数量。
宗教就是这种想象的典型,可以说每一个宗教都是一个完备的故事体系,它们以独特的想象回答了很多人类世界的终极问题,像:世界的本质,人类的起源,万物的最终归宿等等。
当人们对这些故事广泛接受时,它们就会让人们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甚至牢不可破,
可以说,故事给予了人类“团结的力量”。
希望这篇文章能解答你的一个疑惑。
作者:尚进
编辑:一碗米线